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这是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2学情分析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其次,
2、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重点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
3、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鉴赏诗歌的步骤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活动3【活动】释疑解难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5:
4、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1: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题3:明确:意象有: 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4:明确:5: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6:明确 (1)对偶 颔联 颈联。)活动4【练习
5、】当堂练习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
6、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秋兴八首(其一)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秋兴八首(其一)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
7、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鉴赏诗歌的步骤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活动3【活动】释疑解难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1: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
8、景抒发内心的情感。2: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问题3:明确:意象有: 玉露, 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4:明确:5: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6:明确 (1)对偶 颔联 颈联。)活动4【练习】当堂练习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
9、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
10、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感与态度: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教学重点:目标1、2、5。教学难点:目标3、4。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11、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林、森、*、心、砧)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三、鉴赏诗歌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第一步,抓住题目。题目即诗眼,解读了题目,诗歌就理解了一半。第二步,解读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
12、: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1、学生发表讨论后得出的意见,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2、教师明确: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森。*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
13、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山。暗指国家)*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
14、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艺术技巧:1)、对偶颔联颈联。具体:*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结合上述鉴赏,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
15、了其动荡不安和*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四、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
16、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第3篇【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
17、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
18、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
19、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三、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
20、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
21、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
22、遇皆情语”的写照。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4、学生朗诵首、颔联五、写作背景介绍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
23、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六、颈、尾联分析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
24、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孤舟一系故园心:
25、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2、尾联分析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3、学生朗诵颈、尾联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
26、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八、板书 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巫山巫峡江间、塞上丛菊、孤舟 萧森寒衣、暮砧教学反思: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但觉得的讲的太笼统了,
27、分析不够深刻。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
28、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3、学会学习,
29、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第4篇【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
30、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
31、集。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
32、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三、诗题解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四、首、颔联意象解读1、学生朗诵
33、首、颔两联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
34、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
35、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4、学生朗诵首、颔联五、写作背景介绍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
36、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六、颈、尾联分析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
37、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2、尾联分析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