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_第1页
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_第2页
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_第3页
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_第4页
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镇海区庄市中心学校课题组执笔林亚琴一、研究的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等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课程特点。它和学科课程是新课程有机体中的两翼。如何使两翼达到完美的和谐,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研究,努力去探求有效促进两者整合的操作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水平,真

2、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1新课程条件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急需解决。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 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 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而据课改实验区的教育信息反馈来看,虽然都从不同程度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值得推广的经验不多,而存在的问题不少,具体表现为:(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学科化”问题。将

3、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 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课程内容教材化,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师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专职教师制,导致师资匮乏,缺乏有效指导,因而在指导的过程中忽略过程,偏重活动形式, 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 活生生的体验。而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与学科课程整合,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整合,或整合只流于形式。由于两者缺乏协调与整合,有时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现重复交叉

4、,牵制学生过多的精力;有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互相冲突,影响课程的有效开展;有时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精力太多,致使学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时为了保证学科教学而综合实践活动只是走走形式等等,这种种情况导致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实施,学科教学也受到较大影响。(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还处于实施的起步阶段, 没有及时建立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管理制度缺乏弹性,课时难以落实,学生活动空间比较封闭;学生活动过程中的主题管理、活动程序管理、活动结果管理、活动小组的管理等方面随意性较大。(5)实施中校内外关系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活动涉及到学校、家庭

5、和社区,这三者之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研究的时间分配;如何处理学生在校外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意外;如何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相关支持;如何赢得家庭、社会的支持。(6)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问题。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正确认识,在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 仍然有很多教师运用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保持着自赫尔巴特以来,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教学结构最典型的模型的传统教学观念。以上种种问题,都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选择此项课题研究的原因之一。其二,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各

6、种人才,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然而, 综观这几年来的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实效性不大,甚至于走过场。如何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本课题组选择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为切入口,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广阔的舞台上让他们进行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既能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良好选择新课改以前,我

7、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弊端是缺乏整合,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上科目过多,学科中心倾向严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繁、 难、偏、旧”。因为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儿童对现实世界认识 的 割裂。他们可以记住很多公式、定理,但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此外,强调学科中心导致课程门类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导致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由于强调学科体系,大量 的 教学内容塞满了 教材, 很少 有 余地安排一些学生现实生活中需要 的 知识、 技能以及能反映当前社会、经济、 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的 内容。正是由于传统教学缺乏整合,不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与法制

8、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收集、加工、处理信息 的 能力,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的 能力和终身学习的 愿望和能力,所以新课程提出了“整合”这一新的理念, 强调课程结构必须体现综合化和选择性。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 又存在紧密的联系。首先, 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其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 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由此可见,综合

9、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整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学科领域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有效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会更好地把书本知识、 从学科课堂内学到的本领用于现实生活,又把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学科中,从而提高其各项能力。 因此, 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的活动,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3课题组在该课程建设上的多年

10、探索为整合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 年,我校开展了乡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施工作,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力量的调集与配置;(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合;(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不断得以生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激活了各学科教学,拓宽了德育的空间,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 课程实施的途径、方法以及这一课程的功能价值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也积累了课程建设方面的不少经

11、验。到2003 年,顺利结题,当年获得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些研究成果为现在的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诸多保证。但是, 关于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操作模式,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的生成与提高,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是我们开展本项课题研究的一个保证和重要原因。4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为本乡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从教育发展史看,学科学习从来就是综合的。我国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人伦道德、

12、科学百物等广泛的内容。在国外,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 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 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 “活动课程”。 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 “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发现学习”。 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

13、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 “全人发展”等思路 , 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欧美各国设置了 “主题探索”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学习实践”;在我国,台湾把“综合活

14、动”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我国也早在 90 年代初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和探索。纵观各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情况,可以说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师资力量的培训、校本教材的开发、主题活动的指导、管理机制的保障、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 这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见研究背景1),这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所要面对的和解决的现状。二、研究的设计(一)研究的理论依据1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原理产生于20 世纪 40 年代, 它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不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孤立的元素,而是把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世上

15、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因此要带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加以研究。利用系统科学基本原理来研究教学这一系统,并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本项研究,我们以系统科学原理为指导,在课程的实施、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指导力量的配置上等等都强调内在的联系,把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科学还告诉我们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各部分因素在构成整体的时候总是会产生张力,形成新质,因而对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必能提高课程实施的效度。2课程论原理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科学,课程论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进而达

16、到对课程活动规律的把握。它揭示了课程的特质、构成、功能、实施条件和实施策略,揭示了构成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揭示了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课程本身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序列性及其规范性,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而课程资源又有多样性、多质性及价值的潜隐性。课程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开发利用的难度,也决定了课程资源进行删选、加工、 提炼、 融合、 重组的必要性,这是对课程资源的优化和整合。3教学论原理教学论,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人是17 世纪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把这个术语理解为“教学的艺术”。教学论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既是理论的概括,又是指向实践、关注实践。教

17、学论的理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实践的关注程度、它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教学论的生命活力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论提出“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 能力和思想观点,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因此,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就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学生

18、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 语言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所以我们的教师眼光不能着眼于学生的分数,着眼于学生的言语/ 语言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这两种基本智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其他智力,通过其他智力的发展带动着两种基本智力的发展。(二)

19、研究目标1构建起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富有实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模式,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2 .探索出从课程整合的视角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准的途径方3 .探索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指导调集与配置的最佳方式。4 .探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指导与监控机制。5 .开发出体现整合理念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三)研究内容1 .学科课任老师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整合2 .学科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实施途径的整合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时空领域的整合

20、三、研究的实施鉴于以上研究设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五方面的整合,具体框 架如下:(一)学科课任老师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范围、实施程度、实施效度,主要取决于这一课程的指导教师。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配置模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第一阶段的探索中, 我们曾尝试过该课程由几位老师集中进行指导, 把这一课程的实施全都由这几位 老师来负责,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一般选择的是劳技老师、信息技术教 师、科学老师。这种指导模式使得这些任课老师工作不堪重负,而课程内容却相 对单薄,主题活动设计很难涵盖,综合实践

21、活动课程固有的功能, 课程实施质量 也很难提高,对相关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很难到位。基于这种指导模式的弊端,在 第二阶段的研究探索中,我们大胆地采取了课程指导模式的变革,这就是由个别 或少数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改变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提出学校教师人人都要承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任务,要求把学科课任老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老师两 种角色统一起来,实现指导力量的整合。这一指导力量配置模式的操作要点归纳如下:强化培训 提出任务要求明诲各自优势各3计活动主题活动方案评选 安排活动序列 实施有效指导对教师进行培训,理解和掌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实施质量的保证。课题组在学

22、校支持下,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相关培训。理论上的培训,我们主要邀请了 浙师大教育系教授刘力、曹立人教授,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庄允吉老师,市教研室副主任丁耀方老师,区教科所富惠章老师来校作讲座,通过专家的引领,提升了理念。同时结合专家讲座,进行校本培训,研读钟启泉教授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与教师自学相结合。学校教科室还通过编辑教科园地这份小报,及时向老师们传递最新或经典的教科研理论与信息。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进彳f实践观摩,除组织了1次全市性和4次全区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两期课题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外,还经常性组织校内的观摩活动。对教科研骨干老师,

23、组织他们参加市里和省里的实践活动观摩,使每个老师对实践活动的形态、特征、功能、价值、实施策略有较为深切的把握。学校在进行相关培训后,对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指导任务,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并使全 体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潜力,树立信心,懂得教师自身就是最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向每个老师征集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设计方案,各任课老师也确实能够根据自身特长、 学科优势 选择并设计了各种活动主题。如语文学科老师设计的名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及“家乡风景独好”、“我当校园小导游”、“广告的学问”等;数学学科的老

24、师 设计的主题有“家乡的大学城”、“神奇的编码”、“有趣的对称图形”、“今 天我当家”、“走进银行”等;体艺老师设计的“小小时装秀”、“荷家族大会”、“自制服装”、“认识举重运动”等;科学老师设计的“气象与生活”、“水域的污染与保护”、“走进水果世界”等,以及其他领域的主题活动。全体老师积极参与之后,对老师们设计的各个方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组 织力量进行评审,把那些最有课程价值的,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主题 活动设计方案挑选出来,并对这些方案提出修改要求。然后,在方案设计者进行 修改的基础上,按照年段特点统筹安排,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年度活动序列。附活动序列表(具体安排略):活动展示时

25、间活动课题活动指导者活动序列表在学期初由教科室统一安排。教科室根据每位指导老师上交的活 动方案,根据活动内容的时序性、周期性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各课任老师 按照学校的活动序列课程计划,实施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为提高实施 水平和实施质量,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协同各子课题组长负责检查,了解活 动实施情况并作评估。每位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和实施过程后进行教学反 思,总结整合研究的得与失,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到信息技术、科学几个老师身上。由于教师本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学科的局限性, 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缺乏有针 对性的多方面的科学指导,导致学生的

26、知识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对学生的成长 极为不利,这也有悖于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不同学科内容,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协作管 理。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重新建构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由教科室主 任担任教研组长,组员由各班班主任以及信息技术、科学、体艺老师等组成,目 前是我校规模最大的一个教研组。 这种全员式的教研组组合,便于在整个指导过 程中开展协作指导,发挥合作指导的共振效应,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很好 的方式。落实到具体指导任务,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加以解决:方式一自己摸索探求,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以解决方式二方式三请教相关的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掌握指导要

27、领直接请相关老师指导,共同合作完成指导任务以上三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难度的大小与实际需要作合适合理的选择,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比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火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研究“火燃烧和熄灭的条件”时,请教了科学老师,在科学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这一指导任务。而在参观消防器材厂,在灭火演练过程中,则得到了消防器材厂工作人员的帮助。这一指导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参与的全员化,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已经汇编了低中高三套校本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三套指导方案设计,一本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就校本教材中所选的活动案例来看,全校 44位老师, 几乎

28、全部参与了方案的设计,其中 34位老师的 40 多项设计方案被学校选用,这些活动方案内容较好地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大主题,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体现了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有所侧重。其中5 篇设计在2005 年上半年的区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这一模式的另一优势是优化了课程指导力量的配置,保证了课程指导力量的到位。 由于各科任老师的介入,使活动主题更趋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 由于指导力量的增强,使课程实施的指导不再是个别和少数几个老师的事,一项工作由多人承担,必定能减轻各自的工作量,担任指导任务的老师一般一学期在

29、一个年级段中承担一项主题活动的指导,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指导不再成为繁重的任务。与此相联的是设计并承担这一活动指导的实施质量也容易得到保证。第三, 这一模式十分有利于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个老师都有课程开发任务及课程实施指导任务。开发指导过程对培养教师的开发能力、指导能力是最为有效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指导的实践又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的改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学同样适用。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及实施方式,教师的学科课程实施情况大为改观,学科教学的综合性、活动性大为增强。仅从上述三点,我们感到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量进行统整

30、,能发挥预想不到的效益。现在,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都能实施指导,按计划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在指导力量方面得到切实的保证。当然, 为了使教师乐于指导,善于指导,精于指导,我们在教师的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的构建上也作了相应的努力,如对承担指导任务的教师学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指导过程中的补贴,优秀指导方案录用的奖励都有明确规定。(二)学科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最强,开放性最明显,不确定性最多,地域性最浓的一门特殊的活动课程。其本身的内容构成体现了高度的综合化,追求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在这一课程形态下的综合运用。事实上, 即使是学科课程也离不开知

31、识运用与建构的整体性,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整体的效应,需要教与学的整体投入,获得整体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是为了扭转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相互割裂、缺少联系,追求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完整性而设置的,实施过程无论就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目标, 与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是难以割裂的,因而课程内容势必是高度综合的。对综合实践活动高度综合与学科课程不可割裂这一特性的认识,我们也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探索研究后才变得更为深切,为此,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后续研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整合作了更多的探索。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主题活动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科课程的实施,这方面的整合在指导

32、力量的配置上我们已创设了前提条件。学科教师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长,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主题的设计,设计过程能充分兼顾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学校的活动序列安排中,其中一项考虑因素,就是学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进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我们往往是在学科相关教学内容实施前后进行的。如我校数学老师设计的“家乡的大学城”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结合数学学科的统计知识。活动的主要一块是收集家乡大学城里几所大学的有关资料,包括在校师生人数、占地面积、宁波帮商人的助教捐款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制成不同的数据统计图,来客观反映大学城的规模和效益,还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的现有实际素材编写相关

33、的分数应用题,既巩固原有数学知识, 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更能够通过自己的计算,真正了解自己家乡大学城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感。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学,非常强调灵活性、创造性地应用教材,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主动衔接。因为学科本身具有灵活性,这就为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衔接创造了条件。学科教学内容并非铁板一块,实施过程进行增删及调整在所难免,特别是学科课程同样也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些课程资源中一些节庆资源、社区文化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学科教学必须在时序上作调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往往要借

34、助于这些资源,它的实施时序有不确定性,因而, 两者为了内容的整合其实施时序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特别是品德课中的各种教学内容就很强调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我们共庆六一节”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六一节系列活动,把它放在六一节前进行教学。比如五年级语文教材有五月端阳这一课,我们的语文教师就在端午节前设计了“端午节故事之多少” 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五月端阳这一课的教学。从活动的开展情况,从教学的实施效果来看,两者整合以后的教学效果大为增强,学生不仅仅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更是通过整合的实

35、践活动,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通过对传统习俗的资料的整理、探究, 在文本的学习中很自然地体悟到一种情,一种爱,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种祥和共乐的民风民情,把本文上出了新意,更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向新的境界。而这在我们以往教学中,教师们是根本没有体会到的。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学科教材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学科课程目标趋向多维,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也具有多样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课程目标来看,与学科课程也有某种一致性,因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与学科课程的教材也就容易打通。因此通过这种打通后的教学活动,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科课程中,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

36、,其中一些教学内容也需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通过体验来求知,因而这部分的学科教学我们认为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火和我们”其中一个子活动是研究“火燃烧和熄灭的条件”,科学学科的教材有“火的燃烧与熄灭”内容,这两者完全可以与打通进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火对人类的益处与不利,通过科学学科火的燃烧与熄灭的知识点动手实践,在实验中掌握火燃烧和熄灭的条件,从而懂得如何变害为利,如何预防和扑灭大火。这种打通实施的教学模式,既能牢固地掌握学科教学的知识点,更能在实践活动的探索中培养能力,掌握技能,习得一种学习方式,培养一种探索精神。(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实施途径的整

37、合学科课程的实施途径除了课堂教学,还包括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等, 这些实施途径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有共通性,为此我们认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整合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及整体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整体体验,两者具有相似性,都强调综合。在新课程条件下,整体认知的获得,方式途径的选择决不限于传授式、接受式的, 而是可以也应该通过知识的运用实践,来获得体验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这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如果运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再加上活动方式的探究性、体验

38、性, 那么它就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特征,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可以做到方式上的统一与融合。 如我们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前, 开展了 “走近万里长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长城的变迁史、长城的建筑特色、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地位、长城风光介绍、长城的传说故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学生通过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式,搜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因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了长城,了解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开展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运用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法,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手段找资料、集图片、访游人

39、等,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了解,更多地指导了长城背后的故事,那种爱国的情怀自然激发,实践的能力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得到了充分保证。学生那充满激情的朗读,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解读,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活动成果展现的多样性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融合的无限生命力和美好前景。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外活动两者在活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活动课程,如果说两者有区别的话, 课外活动是学科教学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学科开展的灵活性,限制因素较少,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课程,

40、它具有课程的规定性, 讲究课程实施的序列化与规范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按照一定的活动主题, 调集了各种课程资源,由多个环节的活动构成。多环节的活动可以拆零为一个个的课外活动,因而课外活动又可以看作是某一主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如我校教师在全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中展示的叶氏义庄布展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它就由一个个子活动组成,其中一个子活动是家乡名人资料的搜集,了解名人的造福桑梓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这也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祖国真大”这一板块教学而设计的一个课外活动,这两个活动的整合,让学生在名人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海外华裔对祖国的热爱与报答,既达成

41、了品德学科的教育要求,也为我们 叶氏义庄布展设计整个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课程,在作业形态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具有不同的功能。开放性作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学科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的呈现方式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的是强调学生的做、考察、探究、设计及其他生活与社会的体验活动,这种呈现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无疑也具有一致性。 学科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语文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后,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搜寻或

42、请教爸爸妈妈, 了解一下还有哪些植物是靠风吹、动物带、 自身弹射或其他方式来传播种子的这个作业从某种角度讲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就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 走访、 搜索、 统计等方法去掌握,并进一步探究,把相同知识点进行归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增强了对自然的热爱,培养了爱科学的精神。又如科学学科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之后, 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课外进一步探究叶子,搜集各种叶子的图片,叶子制成的各种工艺品,有关叶子的诗文故事,从叶子中你还获得了那些知识等。(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学习方式的整合新课改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合作

43、、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能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开展研究性学习、hands-on 的活动、小课题学习等。如六年级“家乡水源的污染及治理”实践活动,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取样,如何用科学课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水样分析,通过找资料、看录像、请

44、教等多种方式了解水被污染的原因,写出了关于水污染原因的小课题报告。并且根据研究报告提出整改措施,怎样着手改变它被污染的现状。学生提出的一些整改的方法,有些是学生独创的,虽然还不成熟, 但能从中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的加强。又如五年级学生受电视上“亲嘴小麻子”广告的启发,开展了“广告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他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搜集各种广告。面对星罗棋布、繁杂无序的广告,学生们感到无从入手研究。于是他们展开讨论,决定根据广告的传播媒体,分门别类地进行搜集。为了研究有针对性,他们自发地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搜集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网络广告、直邮广告、报刊杂志广告、包装广告、户外广告和popT告,

45、各自研究自己搜集到的广告的特点,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出广告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设计广告,如何根据广告的不同传播媒体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广告效应强的广告。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引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很自然地运用了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达到了两者整合的效应。如六年级的数学活动课操场上的数学, 老师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操场的环形面积,然后让学生设想在环形跑道铺煤渣,如果租车去买煤渣有几种租车方案,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如何组合才是最优化;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我们要在内圈种草,问学生买草皮时要考虑哪些因素,这又需要学生自主探究,还需要合作去了解各种草皮的生长环 境与生长特点以及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气

46、候特点, 通过探究,学生学会全面地 看待问题,怎样扬长避短,同时激发科学求知的欲望,怎样可以把各种草的优点 集合在一起,从小萌动科学的意识;然后设想草皮有零售价、批发价、优惠价, 要求根据各种价格设计最合理的购买方案。 讨论的结果是优惠价最合算,价钱便 宜还能多买到草。但是草买多了,该怎么办面对新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设想多 买的草可以派什么用场,有的建议铺在道路两旁,有的建议铺在社区的绿地上, 有的建议送给其他单位,还有的建议多余的草再出卖等等; 最后为美化校园,在 校园四周贴磁砖,请学生设计瓷砖壁画方案。整个活动就是用探究的方式运用数 学学科知识,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美术等其他学科,同时

47、也在渗透爱家乡、 爱周围的一切的教育,渗透科学方法的选择的教育,培养爱科学的精神,激发科 学的探知欲。当然,学习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的整合,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 发现老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 为的转变,再不是老师直接告诉方法、公式,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比较、去研 究,通过自己的或者合作式的探究得到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时空领域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它不能实行固定的课时制。 为了提高实施效度,我们采用了弹性课时制,即集中和分散使用相结合,主要安 排在每周的兴趣课和活动课及其他指导老师能自

48、由支配的时间内。因为它的弹性制,更有利于与学科整合。我们在安排活动序列时,首先考虑这些主题式综合实 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它的季节性、地域性,它所需要运用的知识能力,能培养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考虑与哪个年级哪个学科能整合,灵活机动地安排。学科教学强调了综合性,学科教学并不仅仅在课堂,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 基地网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基地名称社会服务性基地社会文化传播基地校内公益劳动基地工农业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实践基地内容组成敬老院、孤寡老人家庭、红领巾一条街、社区楼道等组成 主要由名人故居、各居民点组成下辖学校的生物基地、卫生包干区、教室的生物角主要由街道的种植

49、养殖基地、校办厂、商店组成主要以做家务事为主,由家长代为指导和监督安全教育基地创造发明基地主要以交警队、派出所、医院、电管站等组成;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房,开展一些科学性的小研究以上基地的建立,既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 同时也为我们学 科教学,为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四、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小学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模式指导力量课程内容班主任(语数)信息技术老师与学科综合性学习整合与学科课外活动整合与学科开放性作业的整合(二)开发了体现课程整合要求的系列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

50、性等其它课程都无法取代的课程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自然、社会与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因此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地方性和校本化。为此, 我们紧密结合我校实践,学校所属社区的丰富资源,遵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导向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整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和适宜性原则,从学科内容的实践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家乡的文化经济特色资源、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五方面入手,全面切入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如从学科内容的实践性出发,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如语文教材纸的故事,设计了“纸和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从纸的历史、纸的种类与用途、我们每天的用纸量、纸与生活、废纸妙

51、用、纸的文化故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可爱的动物,课前老师组织了“可爱的动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搜集关于动物的各种知识、图片,了解动物的叫声;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搜集动物的谜语、诗歌; 观察生活中熟悉的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在活动中认识动物,了解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他们精心制作了动物明信片,把它们赠送给亲朋好友,给他们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向他们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这些以学科教材为载体的活动主题, 既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有效地为学科教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入手,我们设计了 “广告的学问”、“走进保险”、“美丽的对

52、称图形”、“饮料包装的研究”、“小鬼当家”、“神奇的编码”等主题活动。从家乡的发展入手,开展了“黄花梨的生长研究”、“家乡特产知多少”、 “家乡名牌知多少”、 “家乡的风景独好”、 “走近无公害蔬菜”、“家乡金秋菊展设计”、“家乡的变化知多少”、“探索华通发展史”、“庄市房地产热追踪”、 “寻找致富的龙头”等实践活动。从社会热点焦点入手,开展了“喜看神六遨太空”、“一样的花朵一样的笑脸情系庄市外来学生学习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民族节日知多少”等活动。从生机勃勃的自然空间入手,开展了“找春天”、“蚕宝宝的一生”、“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家庭废弃物的调查与处理”等活动。庄市是著名的侨乡,是商帮

53、文化的发源地,在这块土地上还诞生了6 位两院院士,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财富。我们以名人为抓手,开展了名人文化的系列活动: “名人的成长故事”、 “走进名人的世界”、 “叶氏义庄探源”、 “寻访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导游”、“画我家乡的名人”、“我为叶氏义庄布展献一计”、“商帮文化公园探访”、“家乡大学城”、“大学城的发展轨迹”、“镇海中学, 我为你骄傲”、 “探寻学校的历史”等, 通过名人文化的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名人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做一个有作为的人。浙江教育信息报曾在2006 年 8 月 19 日 用 “宁波帮”精神 “帮”教育专题报道了我校开展“名

54、人文化”综合实践专题活动。经过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我们已经汇编成册了低中高三套校本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三本活动方案设计,一本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设计集。这些教材与活动方案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抓手,也由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 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怎么可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 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给了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 足够活动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统计归类中学习探求规律,在与他人交往交流中学习互相合作,在撰写课题报告中学习如何提炼成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