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岔分流的文化意蕴洋务运动时期的岭南文化19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近代中国难得的较安定的时期。这时期洋务运动兴起,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波澜迭起。在这个大格局下,岭南文化的根本状态和动态如何"这是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康梁的求知经历说明什么要是问近代中国最显要的岭南人数谁"人们通常都会说是康有为、梁启超、文。洋务运动期间,他们大体上都处于求学阶段。透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略窥当时岭南文化的状况。年纪最大的康有为,祖父曾任连州教谕、羊城书院监院等学官,从祖是*巡抚。他幼承家学,受的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6岁启蒙至18岁,他大局部时间跟随其祖父在念书。19岁起至21岁,他在大
2、儒朱次琦门下受学。康有为的知识构造与一般士子无别。唯一特异之处,是从师年多以后,不满其师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治学取向,辞别入西樵山静坐,主治陆王和佛道之书。静坐工夫除佛、道信徒习以为常外,不少宋明理学家也一再提倡。康氏的冥思苦想没有透露出任何时代气息。这就是当时岭南文化孕育出来的康有为的思想面貌。1890年以前的梁启超是岭南文化培植的另一典型。梁氏自小聪明过人,12岁考取秀才,17岁中举人;15岁起在五大书院之一的学海堂就读。但直至18岁,除了留下才思敏捷、巧于应对的记录外,少年梁启超的思想亦时代气息不浓。康、梁是在何时、何地受到新文化浸润的呢"1901年,梁启超曾为其师作传,指出康有为
3、"既出西樵,乃游京师,其时西学初输入中国,举国学者,莫或过问,先生僻处乡邑,亦未获从事也。及道、,见西人殖民政治之完整,属地如此,本国之更进可知。因思其所以致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所译出各书尽读之。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61页,中华书局1936年。康氏游京师是1882年赴京应考。据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他接触新学的时间要略早一些。1879年,他"薄游,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
4、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康南海自编年谱"910页,中华书局1992年。两者出入不大。但史家已一再证明,康有为有将自己的新思想产生往前推移的嗜好,因此,不能根据他的自述断定梁启超的论述一定有误。至于梁氏自己,1890年间,落第后由京回粤,"道,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各国。且见制造局译出西书假设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16页。而在此以前"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
5、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同年秋起,师事康有为,康氏"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及西学之梗概。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17页。从文化的角度看,康、梁的早年经历带来什么信息呢"以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区,时至19世纪80年代仍处在出奇的封闭状态中。康、梁均生长在珠江三角洲;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曾在的著名学府长期受教育,即使离开,跟随的亦是岭南著名学者。但是,他们原有的知识构造都十分旧。当时、已译出不少西学著作,梁启超在号称藏书丰富的学海堂求学,居然一无所知!这种出人意料的历史现象,不外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主流文化十分闭塞的表现。梁
6、启超用"僻处乡邑来解释其师早年与西学疏隔的原因。其实现今市区西部乃当时南海县治所在(1912年后才移治);康氏"侍先祖于城(即),在位于的"广府学宫、"南海学宫、"羊城书院侍学的记录不绝。"康南海自编年谱",36页。其家乡亦离非遥。所谓乡邑之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在新文化领域的荒僻。了解这一点,才会了解为何梁启超在著名学府念书3年多,而不知西学为何物。文的求学道路又说明什么要是说康梁是在饱读传统经籍的根底上逐渐承受来自异地的新思想的影响,文则干脆大局部时间离开岭南地区去承受西式教育。他912岁期间在本乡村塾念书,用他自己
7、的话来说是:"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文:"在岭南学堂的演说","全集"第二卷,359页,中华书局1982年。而从13岁赴檀香山,至26岁毕业于西医书院,除曾在博济医院学医一年外,学业主要是在檀香山和完成的。换句话说,早年的文主要是西方文化教育的产儿。也许有人会说,不也是岭南的一局部吗"从地理上说,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可是,自1842年被迫割让给英国以后,已属特殊地区,支配它的是西方文化,各方面都与岭南其他地区迥异,显然不宜与通常说的岭南文化混为一谈。文这个人物出现在19世纪的南海之滨,在文化上至少有三点不容无视的含义。第一,岭南
8、仍然是文化瘠土。文化土壤的丰瘠,有多项可供衡量的指标,其中重要的一项为哪一项能否培养出可以满足当时社会进步所需的各项人才。文的经历证明,在急需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转折时代,岭南外乡缺少培育足以承当这类历史重任的人才的土壤。这是文不能不离乡别井赴异地求知的深层文化因素。文后来以革命家闻名于世,但当时他学的是来自西方的医术。19世纪岭南文化的缺陷恰恰在于没有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良好机制。当时在岭南不但没有与世界文明开展相称的教育系统,也缺乏吸纳异文化的良好气氛。文第一次从檀香山回乡便引发屡次摩擦、冲突。他赴港的直接原因是他"于乡人迷信偶像事,攻击不遗余力。*日,乡
9、中北帝庙及天后庙之偶像先后被毁,乡人指为总理(文)及(陆)皓东所为,群向(其父)达成公责难,达成公乃遣总理至就学以避之。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2页,中华书局1981年。这正是当时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小波澜。第二,境外先进文化的直接浸灌,成了岭南文化更新的最重要因素。与康梁主要从寻求新知的状况不同,文代表了从和海外寻求新知的另一类型。没有1871年其兄眉赴檀香山谋生,文不可能于8年后奔赴异域。19世纪百万岭南人迁居海外,是推动岭南近代文化更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文的经历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时有一大群像他这样的青年求知于异域,为从维新运动起岭南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蓄积着
10、力量。在文之前,已有容闳、黄宽等开风气之先,而18721875年间官派留美幼童,有84位即70%是人。这些赴美时平均年龄为12岁的幼童,在美国度过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重要年代。清末、民初,在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政坛、军界、外交、科技等领域的风云人物。同时,追随康梁的维新志士特别是文的革命同志也多半先后在国外直承受到欧风美雨的熏。虽然他们大都在后来才崭露头角,但上述情况已足以说明,西方文化的直接灌注对岭南文化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第三,一批以文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培育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多元文化格局开场在岭南地区形成。除了与世隔绝的*些地区,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是多元的
11、。中国文化从起源到构成也是多元的。岭南地区本来由儒、释、道、苗、瑶、黎、伊斯兰等构成的多元文化,增添了影响越来越大的西方现代文化;文等一批年青人,成了它的载体。文与其兄眉曾屡次反目,起因是前者皈依基督教,而后者则要维护中国传统的关帝等木偶崇拜。后来重归于好,双方都以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信仰。这是当时岭南地区文化状况的缩影。除了中法战争期间为反侵略而驱逐法国传教士外,洋务运动时期岭南人总的说来对包括在的外来文化持颇为宽容的态度。在此期间,一批教会学校相继设立,标志着西方文化终于在这个地区站稳了脚跟,成了当地多元文化的成分之一。西方文化终于在岭南地区被接纳,在近代文化史上意味深长。其中特别值得注意
12、的有两点:一是为岭南地区赢得了长时期的根本安定的局面,后来义和团反文明的悲剧,没有蔓延到这里,原因很多,有比拟良好的容纳异文化的社会气氛是其中重要因素。不同阶层对异文化有不同心态,官方怕惹事,而与港澳及海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民间则感到有利而无害,宽容的气氛由是形成。二是开场显示西化与爱国可以兼容。沉着闳到文按其思想本质都是西化青年,但都是热诚的爱国者。困扰近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之一是承受西方文化是不是意味着卖国、亡国。持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官员和士绅的答案是肯定的。清政府所以要将留美幼童撤回,原因就在于他们"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已习染。有人&qu
13、ot;私自入教更属绝对不可容忍。"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等奏","洋务运动"(二),166页,人民1961年。可是,他们回国两周年之际,包括詹天佑在的7个留美归来的青年参加了中法马江海战,表现十分英勇,四人且以身殉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在赞叹"这些洋化学生都充分表现了高度勇敢及爱国心之余,特致函清政府,希他们能因此消除顾虑,续派幼童出洋。勒法格著,高岩译:"中国幼童留美史",123124页,文艺书屋1980年。在死难的4烈士中,有3位是人;加上先后"私自入教的容闳、文,这些岭南人以自己的言行开场证明文
14、化取向(如是否西化)与政治态度(如是否爱国)不能混淆,把西化等同于背弃祖国是荒唐的。透过康、梁与文的侧影,再回过头来看看当时岭南文化的全貌,我们看到的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而是一幅多元并立的图景。如果用漫画笔法去勾勒,似乎可以用三岔分流去概括当时的根本状况:一是儒学仍然是笼罩南国的文化主流。不但官绅们在虔诚地维护着它的权威;且由于它是向社会上层攀升的主要阶石,仍被青年士子奉假设神明。释、道两家衰微破败,主要作为救难扶危的神或仙在民间流传。它们大体上成了依附于儒学的世俗文化因素。二是主要由京沪两地输入的西学终于流到了岭南,西方文化开场在这里形成潺潺细流,尽管其势很弱,已非昔日时断时续的态势。三是一
15、批不甘困守故土的岭南人,奔赴各地寻求出路,在涌现出*润、唐廷枢等一批经济强人的根底上,终于产生了以观应为代表的在思想上卓有建树的人物。岭南地区无人关注的露珠,在异地翻起了巨浪。这个局面意味着什么呢"西学输入优势地位的丧失上述状况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的年青人寻求新知的愿望无法在本地得到满足;由于存在明显的文化位差,、等地成了滋润岭南的新的文化基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开放比早,为什么在文化上反而落后于后者。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必须先确认两个根本领实。一,时至19世纪,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已远远落后于人类文明已到达的水平,而且自我更新机能僵硬缓慢。大量输入和吸取先进的外来文化是近代中国
16、实现文化和社会更新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不惜辞费去争议没有外来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及其文化能否实现现代化不过是脱离历史实际的玄谈。西学输入更不能与列强侵略混为一谈。二,19世纪的岭南曾一度成为西学输入的主要渠道,这是清政府独口贸易政策的产物。当时推动西学输入的主要是来华的西方人士特别是传教士。从第一部"华英字典"的编纂到创办最早的现代报刊、西式学堂以及西方历史、现状和*些科学技术的率先介绍,都是他们的劳绩。有的是有识官绅主动探求,如林则*组织的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绅商主动雇请外国技术人员造船和制造水雷等。可是,随着其他口岸的开放,岭南地区很快就在输入西学的事业中黯然失色。原因之
17、一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甚至到60年代初,、一再出现反入城风波,包括传教士在的外国人不太愿意在此间居留。同时,由于其他地区开放,岭南已丧失了中西交流主要通道的位置,他们到达后往往直航、*、等地。加上从50年代起,已取代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国人群集该地。整个19世纪,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在华人士是西学输入的主力,他们对和整个岭南地区的冷落,决定了它在中西文化交流事业中的地位衰落。更主要的原因是岭南官绅在文化事业上缺乏远见。像清帝国这样的尚未走出中世纪的传统型社会,文化教育通常主要靠政府和士绅去组织和推动。换句话说,官绅们的认识对这类事业的状况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妨先看看为什么能从19世纪
18、60年代起成了西学输入中国的主要口岸。现在看来,与三件事息息相关:一是1863年鸿章创办同文馆(后改名广方言馆),逐步开展成为上一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外语学堂。二是1868年,曾国藩批准江南制造总局增设翻译馆(翌年,广方言馆迁入与之合并),广译西书,成了19世纪中国最主要的翻译和出版西书的中心。三是在洋务派官僚的支持下,外国传教士及其他西方在华人士在办学、办报,出现了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影响深远的传播西学的报刊,创办了格致书院、中西书院等著名的新式学堂,后来更组成广学会,为传播西学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机构力量的结合,使成了无可争议的西学输入的中心。而这些机构的成功表达着洋务
19、派官僚和西方人士的识见比同时代的有关人等高出一筹。当时的岭南地区情况怎样呢"与同文馆创办的同一年,也兴办了同文馆。可是,、是主动要办,而同文馆却是巡抚鸿章与太平天国鏖战之际建议皇帝饬令地方官员"体察办理,有关督抚于是"钦遵仿办的。他们不但开办时态度被动,而且出于愚昧狭隘的心态,开办之初便规定八旗子弟必须占学员总数的80%;办理8年后,更莫明其妙地规定"同文馆学生专用旗人,毋庸再招汉民!两广总督瑞麟等:"同文馆肄业学生酌量变通摺","筹办洋务始末"(同治朝)卷八十四。与鸿章主"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qu
20、ot;选近郡年十四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鸿章:"请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摺"(同治二年二月初十日),"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为学员形成鲜明的比照。与此同时,这些满汉大吏严令同文馆学员要同时学习清文与八股时文;而京沪两馆则强调在学外语的同时,要学习西学的根本知识。于是,馆开办13年后,身为两广总督的坤一沉痛地告诉友人:"亦早设同文馆嗣以专用旗人子弟,一味训课时文,虽仍聘一英文教习,略存其名而已。似此毫无实际,纵添设一二馆,徒糜经费,为外人所笑。坤一:"致黎召民",(光绪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坤一遗集"第
21、四册,中华书局1959年。沪馆办理42年,毕业500多人,不少是著名的对外使节和官吏;粤馆办理41年,却乏善可。有趣的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时贤欲表彰同文馆的业绩,却又缺少实据,竟不得不把与粤馆风马牛不相及的京师同文馆毕业生德彝的事迹详加介绍!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近百年教育史料",14页,人民1983年。同文馆落后于国同类学堂不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洋务运动期间岭南地区还办有其他军事的或非军事的西式学堂,如水陆师学堂、两广电报学堂、实学馆等。这些学堂有的办得颇晚,与岭南得风气之先的位置很不相称。例如,电报学堂、*、金陵分别兴办于1876、1880、1882、1883年
22、,两广电报学堂则创立于1887年,仅比电报学堂(1890年)早,居倒数第二。有的则办理过程一波三折,境况凄凉,令人喟叹。实学馆就是一个典型。早在1876年,坤一接任两广总督不久,便拨款购地筹办。稍后又捐银15万两,用作办学基金。可是,朝廷为救燃眉之急,竟把这笔钱借给、三省用于赈灾。直到1880年总算收回资金开场建校,1882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取名实学馆,主要学习外语和算学。不死不活办了几年,至1887年,之洞干脆把它改组为水陆师学堂。1889年,之洞雄心勃勃,电请驻英大使代聘矿学、化学、电学、植物学、公法学洋教习各一名,拟把该校开展为较全面的西学堂。但他于同年调离,继任者以"正值饷项
23、支绌瀚章:"水陆师学堂添设各项奏立案摺","勤恪公政书"卷十。为由,立即致电驻英使馆停聘洋员。无奈有三位教习已订合同,只好将其中的化学教习调归湖广总督之洞,留在的法律教师和植物学教师则分别藉故于任用4个月和1年零3个月后辞退。这个学堂后来改为黄埔水师学堂。为海军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在岭南地区推*学,则实在记录不佳。至于翻译出版西学方面,岭南地方当局与京、沪洋务大员不同,没有什么人愿意为此略尽绵力,留下一纸空白。据目前看到的材料,在洋务运动30年间,根本上没有刊印过介绍西方思想的书籍。(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卷首刊有"光绪十六年羊
24、城富文斋刊版字样,实际出版时间是1895年,即甲午战争后。海麟:"黄遵宪与近代中国",166页,三联书店1988年。)外国人在办学起步较早。以洋务运动时期来说,1866年,美国传教士便办起了我国第一间西医专科学校南华医学堂。从70到80年代,真光、培英、培道、培正等书院也陆续创办。1888年创办了格致书院。几经变迁,后来开展成为著名的岭南大学。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早期的新式学堂之一,在文化教育史上自有其一定的地位。不过,在这期间,这些学校的规模都很小,影响不大。总之,在急需输入西学的重要时刻,岭南地区却根本上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岭南人不得不寻新知于异地。这是岭南近代文化史上令人
25、痛心却又无法掩盖的一页。官绅们可悲的文化取向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离不开钱。当时的岭南大吏一再诉说"财政支绌,仿佛新学不兴是出于无奈。可是,他们的言行却提供了另一个真实的答案。原来,他们不是不重视文化教育,不过重视的是他们认为有用的那些事情而已。1860年,战火未熄,两广总督便下令补刻"皇清经解"。1868年起成立官办的书局,在短短二三年,刻成儒家经学书籍2421卷,费银数万两。1867年还拿出数万两银子办了一间菊坡精舍,按照阮元于19世纪初创办的学海堂的规章,研习经史,毫无新意。1869年,又办了一间以修习八股时文、准备考试为主的应元书院,也是费了几万两银。这两间书院
26、都是官办的。更大规模的办学和刻书是80年代由当时的两广总督之洞掀起的。1887年,他不顾已有几十个书院,仅就有著名的五大书院(粤秀、越华、应元、学海堂、菊坡精舍),筹集巨款建立了广雅书院。这个书院学习容和方法大体上仍是学海堂的翻版,研习的仍是中国传统的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这个书院很难找到时代气息。办这个学院花费不小,仅每年的经常费用就高达17150两,建校的巨额费用还不计在。同一年,他还创办了广雅书局。筹集开办费43000两,每年经费7365两。这个书局先后刻书300余种,仅1920年汇编重印的就约达6000卷。除戊戌变法后刻印的三几种书外,都是传统典籍及有关著作。就事论事,这是岭南地区
27、前所未有的文化高潮。按其客观效果看,刻印的局部书籍也有保存文化遗产的作用。可是,按发起者的意图和实际功能来说,无非是加强清政府的思想统治。用之洞的话来说是:当时的士子"有歧于异学之忧,所以要通过书院等"说明圣道,到达"经正民兴的目的。之洞:"请颁广雅书院扁额摺","文襄公全集"卷二十六,21页。因此,就历史开展的总趋势看,19世纪下半叶在岭南地区出现的这个文化热潮却充分表达了这些官员的无知和当时岭南主流文化远远落后于时代,也落后于等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官员们目光短浅,跳不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的桎梏外,士绅们的保守也是令人惊诧的。例如,十三行巨商伍崇曜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艺术品拍卖合同
- 2024版二手房交易贷款专项贷款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版权买卖合同范本详解
- 2024年度新型节能铝合金门窗工程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房产抵押购销与房地产评估咨询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新型网络安全技术服务与设备供应合同2篇
- 2024年新版出纳职责劳动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材料采购合同2篇
- 2024版工程竣工资料移交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艺术品影视改编合同3篇
- 第四届“长城杯”网络安全大赛(高校组)初赛备赛试题库-上(单选题部分)
- 国开2024年秋季《形势与政策》大作业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竖式计算题300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橡胶伸缩缝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新疆和田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听力)
- 波形护栏安装施工合同
- 七年级上册历史-七上历史 期中复习【课件】
- 瑜伽合同范本
- 魔术表演娱乐行业研究报告
- JT∕T 795-2023 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 幼儿园健康领域《脸上的表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