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_第1页
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_第2页
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_第3页
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_第4页
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生物 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二、动物行为1动物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和通讯;节律行为:a、昼夜节律;b、潮汐节律;c、季节节律2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定型行为:生来就有的,为身体遗传物质控制行为,本能的。 后天性习得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生活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  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三、遗传和变异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2遗传:生物的性状从亲代向子代传递的现象。3染色体:细胞核中的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4基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中决定性状的单位。  基因是一种具有

2、特殊结构化学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5人的染色体: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男表示为:44;女表示为:44男精子表示:22或22;女的卵子表示:226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侏儒症、先天性愚型病等)。7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的性状上的差异。8变异原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环境因素。9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四、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物质:碳、氢、氮、氧等。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2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雷电、原始大气(水蒸气、氨、甲烷) 、简

3、单有机物  、原始生命、丰富多彩的生物界3生物进化证据:生物化石;脊椎动物发育过程许多相似地方4生物进化历程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哺乳类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5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叫做自然选择。6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人 工 选 择自 然  选 择

4、选择因素人类自然环境选择结果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物种所需时间较快十分缓慢7人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类猿人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人与类人猿本质区别: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有语言,有思维。十五、人类的传染病和免疫1传染病:由病源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5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四大类。6免疫:人体具有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的功能,可以合成一些特异物质

5、,以抗御病菌、病毒或排除异体物质的危害。 抗原:凡能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抵抗病原体等特殊蛋白质。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皮肤、溶菌酶、白细胞、吞筮细胞)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或异物接触后产生的一种防御机能(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功能: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防御功能异常;自身稳定异常;免疫监视异常。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优点:预防以

6、至最终消灭传染病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大事。十六、生物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2环境影响生物生存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藻类与真菌关系)3生物对环境适应:保护色(昆虫、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4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

7、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森林群落、池塘群落)5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6生物圈:地球上各种类型,大小不同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7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土壤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8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9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在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上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时。10破坏生态平衡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十七、人类与环境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2人口膨胀的严重后果: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压力;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加了环境污染。3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4自然资源:凡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