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_第1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_第2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_第3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_第4页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泗河中心小学 程启金(教材分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公元1405年,郑和庞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苏太仓刘家河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同时简要的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是一篇带有史料性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想表现郑和这个民族英雄

2、的伟大形象,还是想重点突出这个历史事件从而说明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从文本最后点明远航的“重大意义”看,我则认为作者可能更侧重于记事,记事当然离不开人,抓住了“远航”这一事件,就不难从中感受郑和的伟人形象。那将“远航”作为教学的主线话,课文结尾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意义”就显得单一直白而少了历史层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远航,郑和病逝古里,远洋舰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河。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家宝船悉令停止!在郑和的伟大远航

3、中,可以看到辉煌,也能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悲凉。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来思考远航,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立足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展开对远航意义的多角度思考。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学情分析)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

4、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理解郑和的伟大之处。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将郑和的生

5、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6、;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2.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

7、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设计意图:读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课题的意思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2、检查生字词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出示:(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类似这样的词语,你

8、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码头、派遣、仪器、撕裂3、理清课文条理(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2、文中有一

9、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设计意图:这一句揭示了郑

10、和远航的巨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郑和远航一事的强烈好奇心。本课抓住这一句进行以点到面的分析。学生也能够根据规模、时间、范围三方面有序地学习。)3、解读“规模大”(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要点: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

11、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6)点拨:船如此装备齐全、华丽雄伟,又如此多,可见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抓住数字仔细体会,把握宝船的特征。)(7)指导朗读。

12、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

13、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是的,当时时近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自主读文、想象练说,抓关键句、重点词体会感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规模之大。)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跨越了时空界限,认识

14、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我们了解了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二、 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样评价郑和远航:(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2)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体会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下他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三、品读文本1、解读“时间长”、“范围广”(1)、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2)、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

15、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3)、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4)、师小结: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5)、指导朗读。2、解读“友好交往”(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3

16、)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友好交往。)(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设计意图: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3、解读“战胜风险”(1)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2)交流(风浪,海盗)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3)男同学读第一句到第三

17、句。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凶险)(4)自己再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5)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6)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的危险?(还有海盗的袭击)(7)请男同学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要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8)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请女同学读第四句。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补充资料: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

18、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9)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设计意图:郑和下西洋的艰难是本课教学重点,此处,通过补充资料,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在航海过程中风浪之险恶,对体会郑和的智勇双全和郑和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提高感性认识。)(10) 过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11)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

19、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1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下文朗读,从中再次感受他强烈的人格魅力,以至对他产生强烈地钦佩之情,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骄傲、自豪。)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

20、风险”。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3、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不仅回过了历史,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1、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出示航海路线图,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记下你们汹涌澎湃的情感。(播放音乐)(设计意图:学到这里,学生已对郑和产

21、生了浓烈地崇敬之情,此时播放音乐,感情会得到升华,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思绪就会滚滚而来。)2、小结: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郑和远航。(设计意图:最后再次朗读课题,凸显文章的中心,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六、作业搜集资料,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板书       扬帆启航郑和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风

22、险总结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

23、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

24、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