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2送审稿)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对比1.总则(适用范围)旧版旧版1.0.3 1.0.3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1.0.3.1 1.0.3.1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 (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宅) );1.0.3.2 1.0.3.2 建筑高度超过建筑高度超过24m24m的公共建筑的公共建筑。20122012版版1.0.2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建的建筑:
2、1 1 厂房;厂房;2 2 仓库;仓库;3 3 民用建筑;民用建筑;4 4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5 5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6 6 可燃材料堆场;可燃材料堆场;7 7 城市交通隧道。城市交通隧道。2.术语旧版旧版高层建筑(总则内的定义)高层建筑(总则内的定义)1.1.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 (包括首层设置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2.2.建筑高度超过建筑高度超过24m24m的公共建筑的公共建筑。2.0.1 2.0.1 裙房裙房 与高层建筑相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与高层建筑相
3、连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m24m的附属建筑。的附属建筑。2.0.15 2.0.15 安全出口安全出口 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室外地平面的出口。2.0.22 2.0.22 防烟分区防烟分区 在建筑内部屋顶或顶板、吊顶下采在建筑内部屋顶或顶板、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2012版版2.1.12.1.1高层建筑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建筑高度大于27m27m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 高度大于高度大于24m24m的非单层建筑。的非
4、单层建筑。2.1.22.1.2裙房裙房 在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主体投影范围外,建筑高度不建筑高度不超过超过24m24m并与建筑主体相连并与建筑主体相连的附属建筑。的附属建筑。2.1.142.1.14安全出口安全出口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出入口 或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2.1.23 2.1.23 防烟分区防烟分区 在建筑室内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在建筑室内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延的局部空
5、间。2.术语旧版旧版2.0.19 2.0.19 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梯间。2012版版2.1.16 2.1.16 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前室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前室等设施等设施,以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以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2.1.17 2.1.17 避难走道避难走道 (新增)(新增) 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实体设置防烟设施且两侧采用实体防火墙分隔,用于
6、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防火墙分隔,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的走道。5.1 建筑分类2012版版注:注:1 1 表中未列入的建筑,其类别应根据本表类比确定。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表中未列入的建筑,其类别应根据本表类比确定。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设计,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要求。设计,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要求。 2 2 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未采用防火墙分隔时,裙房的防火设计应按高层建筑考虑;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未采用防火墙分隔时,裙房的防火设计应按高层建筑考虑;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已采用防火墙分隔时,裙房的防火设计可按单
7、、多层民用建筑考虑。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已采用防火墙分隔时,裙房的防火设计可按单、多层民用建筑考虑。5.1 耐火等级2012版注:1 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原有建筑,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以木柱承重且以不燃烧材料 作为墙体的建筑,其耐火等级应按四级确定。 2 各类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可按本规范附录C 确定。 3 住宅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 的规定执行。5.1 耐火等级2012版5.1.3 5.1.3 1 1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一类高层建筑的耐地下、半地下建筑(室),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火等级不应低
8、于一级;2 2 单层、多层重要公共建筑,裙房和二类高层建单层、多层重要公共建筑,裙房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5.1.6 5.1.6 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采用难燃烧体的房间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采用难燃烧体的房间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75h0.75h;当房间的;当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大于建筑面积不大于l00m2 l00m2 时,该房间的隔墙可时,该房间的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0.50h 0.50h 的难燃烧体或耐的难燃烧体或耐火极限不低于火极限不低于0.30h 0.30h 的不燃烧体。的不燃烧体。 5.1.7 5.1
9、.7 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采用不燃烧体的吊顶,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采用不燃烧体的吊顶,其耐火极限不限。其耐火极限不限。 二、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门厅、走道的二、三级耐火等级建筑中门厅、走道的吊顶吊顶 应采用不燃烧体应采用不燃烧体。旧版3.0.4 3.0.4 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二级。 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裙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3.0.5 3.0.5 二级耐火等级的高层建筑中,面积不二级耐火等级的高层建筑中,
10、面积不超过超过100m2100m2的房间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的房间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不低于0.50h0.50h的难燃烧体或耐火极限不低的难燃烧体或耐火极限不低于于0.30h0.30h的不燃烧体。的不燃烧体。5.3 防火分区注:表中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可按本表注:表中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当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的规定增加1.0 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 倍计算。倍计算。2012版版5.3 防火分区旧版旧版5.1.4 5.1.4 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
11、的走廊、高层建筑内设有上下层相连通的走廊、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敞开楼梯、自动扶梯、传送带等开口部位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时,应按上下连通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之和不应超过本规范其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之和不应超过本规范第第 5.1.1 5.1.1条的规定。当上下开口部位设有条的规定。当上下开口部位设有耐火极限大于耐火极限大于3.00h3.00h的防火卷帘或水幕等的防火卷帘或水幕等分隔设施时,其面积可不叠加计算。分隔设施时,其面积可不叠加计算。5.1.5 5.1.5 高层建筑中庭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高层建筑中庭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
12、超过一个防下层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超过一个防火分区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火分区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5.1.5.1 5.1.5.1 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房间与中庭回廊相通的门、窗、应设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窗。设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窗。5.1.5.2 5.1.5.2 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应设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大于乙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大于3.00h3.00h的防火的防火卷帘分隔。卷帘分隔。5.1.5.3 5.1.5.3 中庭每层回廊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中庭每层回廊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5.1.5.4 5.1.5.4 中庭每层回廊应设火
13、灾自动报警系中庭每层回廊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统。2012版版5.3.2 5.3.2 建筑物内设置自动扶梯、中庭、敞开楼梯等建筑物内设置自动扶梯、中庭、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且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建筑面积叠加计算,且不应大于本规范第不应大于本规范第5.3.1 5.3.1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对于中庭,当相连通楼层的建筑面积之和大于一个对于中庭,当相连通楼层的建筑面积之和大于一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中庭应与周围进行防火分隔,与
14、中庭相通的门或中庭应与周围进行防火分隔,与中庭相通的门或窗,应采用火灾时可自行关闭的窗,应采用火灾时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甲级防火门、窗;窗;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应设置与中庭相通的过厅、通道等处,应设置甲甲级防火门级防火门或耐火极限不小于或耐火极限不小于3.00h 3.00h 的防火卷帘的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等防火分隔设施;2 2 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 3 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4 4 中庭内不应布置可燃物。中庭内不应布置可燃物。5.3防火分区旧版旧版5.4
15、.45.4.4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在设置防火墙确有困难的场所,可采用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防火卷帘作防火分区分隔。 当采用包括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当采用包括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低于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3.00h;当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作耐火;当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温升作耐火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极限判定条件的防火卷帘时,其卷帘两侧应设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系统应设独立的闭式自动喷水系统保护,系统喷水延续时间不应小于喷水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00h3.00h。5.4.5 5.4.5 设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
16、帘应在卷帘设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帘应在卷帘的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的两侧设置启闭装置,并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动和机械控制的功能。2012版版5.3.3 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确有困难时,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采用防火可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采用防火卷帘进行分隔时,应符合本规范第卷帘进行分隔时,应符合本规范第6.5.2 条的规条的规定。定。6.5.2 6.5.2 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合下列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规定: 1 1 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
17、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30m 30m 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10m;当防火分隔;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部位的宽度大于30m 30m 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于该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1/31/3,且地下建筑不应,且地下建筑不应大大20m20m; 2 2 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3.00h。 3 3 防火卷帘应具有防烟性能,与楼板、梁和墙、防火卷帘应具有防烟性能,与楼板、梁和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4 4 需在火
18、灾时自动降落的防火卷帘,应具有信号需在火灾时自动降落的防火卷帘,应具有信号反馈的功能。反馈的功能。 5.3防火分区旧版旧版5.1.2 5.1.2 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高层建筑内的商业营业厅、展览厅等,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且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地上地上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4000m24000m2;地下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地下部分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为筑面积为2000m22000m2。5.1.3 5.1.3 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
19、有防火墙当高层建筑与其裙房之间设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等防火分隔设施时,其裙房的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许最大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500m22500m2,当设有,当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允许最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允许最大建筑面积可增加建筑面积可增加1.001.00倍。倍。2012版版5.3.4 5.3.4 设置在高层建筑内的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设置在高层建筑内的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采用不燃烧或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其每个防火分区
20、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筑面积不应大于4000m24000m2。 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建筑或仅设置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单层建筑或仅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建筑首层内的营业厅、展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多层建筑首层内的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览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10000m210000m2。 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的营业厅、展览厅,应符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的营业厅、展览厅,应符合下列规定:合下列规定: 1 1 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三层以下;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
21、三层以下; 2 2 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不应经营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储存物品属性的商品;属性的商品; 3 3 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其每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m22000m2。5.3防火分区旧版旧版未规定未规定20122012版版5.3.5 5.3.5 总建筑面积大于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 20000m2 的地下、半地下商店,的地下、半地下商店,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2
22、.00h 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m2 20000m2 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水平或竖向连通时,应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水平或竖向连通时,应选择符合下列规定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选择符合下列规定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措施: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措施: 1 1 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应能防止相邻区域的火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应能防止相邻区域的火灾蔓延和便于安全疏散,并应符合本规范第灾蔓延和便于安全疏散,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4.12 6.4.12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2 2 防火隔间的墙应
23、为实体防火墙,并应符合本规范第防火隔间的墙应为实体防火墙,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4.13 6.4.13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3 3 避难走道应符合本规范第避难走道应符合本规范第6.4.14 6.4.14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4 4 防烟楼梯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防烟楼梯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5.3防火分区2012版版(新增条例)(新增条例)5.3.6 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且步行街两侧的建筑利用步行街进行安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且步行街两侧的建筑利用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全疏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步行街两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
24、低于二级;步行街两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2 步行街的宽度不应小于两侧建筑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长度不宜大于步行街的宽度不应小于两侧建筑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长度不宜大于300m;3 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建筑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建筑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当步行街的宽度不小于;当步行街的宽度不小于13m时,时,耐火极限可不限,但应采用不燃材料。相邻商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耐火极限可不限,但应采用不燃材料。相邻商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墙体进的墙体进行防火分隔,隔墙两侧的开口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行防火分隔,隔墙两侧的开口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
25、0m、耐火极限不低于、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墙;的实体墙;4 步行街的顶棚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步行街的顶棚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步行街内。步行街内不应布置可燃物;不应布置可燃物;5 疏散楼梯应靠外墙设置并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在首层可直接通至步行街;疏散楼梯应靠外墙设置并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在首层可直接通至步行街; 商铺的疏散门可直接通至步行街。通过步行街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商铺的疏散门可直接通至步行街。通过步行街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30m;6 步行街顶棚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
26、步行街顶棚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6.0m,顶棚应设置自然排烟设施。,顶棚应设置自然排烟设施。 步行街内沿两侧的商铺外每隔步行街内沿两侧的商铺外每隔50m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步行街两侧的商铺内应设置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步行街两侧的商铺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层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层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步行街内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步行街内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7 步行街的长度大于步行街的长度大于150m时,宜在中间部位设置进入步行街的消防车道。时
27、,宜在中间部位设置进入步行街的消防车道。注:步行街为全封闭内街时,应符合本规范有关中庭的规定。注:步行街为全封闭内街时,应符合本规范有关中庭的规定。5.5安全疏散5.5 安全疏散和避难安全疏散和避难5.5.2 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应符合双向疏散的要求。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应符合双向疏散的要求。5.5.5 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 于于2.00h 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分隔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分隔。5.5.10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28、当一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一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 时,符合下列规定的防火分区可利用设置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向疏散方向开启的甲级防时,符合下列规定的防火分区可利用设置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向疏散方向开启的甲级防 火门作为安全出口:火门作为安全出口:1 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大于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大于1000m2 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该防火分区个;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0m2 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1个;个;2
29、该防火分区直通室外或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其按本规范第该防火分区直通室外或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其按本规范第5.5.22 条规定计条规定计算所需总净宽度的算所需总净宽度的70%;3 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5.5.11 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小于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小于10m 的高层公共建筑,当疏散的高层公共建筑,当疏散楼梯间分散设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符合下列规定:楼梯间分散设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30、2 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l.00h 的实体墙分隔;的实体墙分隔;3 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4 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2 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应符合双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应符合双向疏散的要求。向疏散的要求。5.5.8 公共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公共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每个楼层,其相邻2 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不应小于5m。5.5.3 自动扶梯和
31、电梯不应计作安全疏散设施。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计作安全疏散设施。5.5.4 3 层及以上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层及以上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 高差大于高差大于10 m 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楼梯间。5.5.5 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直通建筑内附设汽车库的电梯,应在汽车库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部分设置电梯候梯厅,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低于2.00h 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
32、车库隔。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汽车库隔。旧版旧版6.1.4 6.1.4 高层公共建筑的大空间设计,必须符合双高层公共建筑的大空间设计,必须符合双向疏散或袋形走道的规定。向疏散或袋形走道的规定。6.1.5 6.1.5 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不应小于5.00m5.00m。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10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一个防火分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当一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符区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符合下列规定的防火分区可利用设置在相邻防合下列规定的
33、防火分区可利用设置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向疏散方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作火分区之间向疏散方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为安全出口: 1 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大于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大于1000m2 时,直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该防火个;该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分区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0m2 时,直通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室外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1个;个; 2 该防火分区直通室外或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该防火分区直通室外或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其按本规范第总净宽度,不应小于其按本规范第5.5.22 条条规定计算所需总净宽度
34、的规定计算所需总净宽度的70%; 3 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与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旧版旧版6.1.4 6.1.4 高层公共建筑的大空间设计,必须符合双高层公共建筑的大空间设计,必须符合双向疏散或袋形走道的规定。向疏散或袋形走道的规定。6.1.5 6.1.5 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不应小于5.00m5.00m。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11 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小于离小于10m 的高层公共建筑,当疏散楼梯间的高层
35、公共建筑,当疏散楼梯间分散设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分散设置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符合下列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2 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l.00h 的实体的实体墙分隔;墙分隔; 3 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 4 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5.5.15 公共建筑中的客、货电梯宜设置电梯候梯公共建筑中的客、货电梯宜设置电梯候梯厅,不宜直接设置在营业厅、展览厅、厅,不宜直接设置在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内。多功能厅等场所内。旧版
36、旧版6.1.26.1.2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并应符合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下列规定:6.1.2.1 6.1.2.1 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6.1.2.2 6.1.2.2 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不低于1.00h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的不燃烧体墙分隔。6.1.2.3 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有困难时可设置
37、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别设加压送风系统。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18 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表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5.18 的规定;的规定;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注:注:1 建筑中开向敞开式外廊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可按本表增加建筑中开向敞开式外廊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m。2 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及表注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
38、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及表注1 的规定增加的规定增加25%。2 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未封闭的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未封闭的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5.18 的规定减少的规定减少5m;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5.5.18 的规定减少的规定减少2m;3 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当层数不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超过4 层时,可将直通室
39、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15m 处;处;4 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5.18 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5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少于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少于2 个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个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
40、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当该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当该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间时,应采用长度不大于疏散楼梯间时,应采用长度不大于10m 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该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该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19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
41、。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和首层楼梯间的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和疏散走。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和首层楼梯间的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应符合表道的最小净宽度应符合表5.5.19 的规定。的规定。表表5.5.19 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和首层楼梯间的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高层建筑的疏散楼梯和首层楼梯间的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m)5.5.20 观众厅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门,其净宽度不应小于观众厅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门,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0m,且不应设置门槛,紧靠门口内,且不应设置门槛,紧靠门口内外各外各1.40m 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范围内不
42、应设置踏步。 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外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外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0m,并应直通宽敞地带。,并应直通宽敞地带。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22 除剧场、电影院、礼堂、体育馆外的其他公共建筑,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除剧场、电影院、礼堂、体育馆外的其他公共建筑,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每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每100 人所需净宽度不应小于表人所需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
43、.5.22-1 的规定;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表表5.5.22-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每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每100 人所需净宽度(人所需净宽度(m)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22 除剧场、电影院、礼堂、体育馆外的
44、其他公共建筑,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除剧场、电影院、礼堂、体育馆外的其他公共建筑,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7 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的建筑面积乘以表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的建筑面积乘以表5.5.22-2 规定的人员密度计算。对于建材商店、家规定的人员密度计算。对于建材商店、家俱和灯饰展示建筑,其人员密度可按表俱和灯饰展示建筑,其人员密度可按表5.5.22-2 规定值的规定值的30%40%确定。确定。5.5.23 人员密集的多层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
45、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人员密集的多层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5.5安全疏散和避难2012版版5.5.25 建筑高度大于建筑高度大于50m、小于等于、小于等于100m 的公共建筑宜设置避难间,设置避难层的公共建筑,第一个的公共建筑宜设置避难间,设置避难层的公共建筑,第一个避难层以上的楼层宜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避难层以上的楼层宜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第一个避难间的楼地面建筑高度不应大于第一个避难间的楼地面建筑高度不应
46、大于50m。设置避难层时,避难间与避难层之间的楼层数不宜大。设置避难层时,避难间与避难层之间的楼层数不宜大于于5 层;层;2 避难间不应用作其他用途,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避难间不应用作其他用途,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外的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外窗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窗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的C 类防火玻璃窗;类防火玻璃窗;3 应靠近楼梯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应靠近楼梯间,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0m2;4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5 应设置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应设置应急照明,其
47、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照度不应低于2.0Lx;6 疏散楼梯在通向避难间所在楼层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在楼层进入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指疏散楼梯在通向避难间所在楼层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在楼层进入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指示标志;示标志;7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加压送风系统。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加压送风系统。6.1防火墙2012版版6.1.1 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的基础或框架、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的基础或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梁等承重结构上。框架、梁等承重结构的耐框架、梁等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其上防火墙的耐火极限。火极限不应低于其上防
48、火墙的耐火极限。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底面楼板底面基层。基层。6.1.4 建筑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建筑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采取设置采取设置不可开启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不可开启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时,该距离可不限。距离可不限。6.2.3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门厅的隔墙门厅的隔墙应采用应采用耐
49、火极限不低于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不燃烧体。的不燃烧体。6.2.4 建筑内的防火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建筑内的防火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梁、楼板或屋面板底面梁、楼板或屋面板底面。 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设至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设至梁、楼板梁、楼板或屋面板底面或屋面板底面,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旧版旧版7.1.1 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或钢筋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混凝土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轻质防火墙轻质防火墙体可不受此限。体可不受此限。 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
50、断至顶板底面顶板底面基基层。层。5.2.1 防火墙不宜设在防火墙不宜设在U、L形等高层建筑的内转形等高层建筑的内转角处。当设在转角附近时,内转角两侧墙上角处。当设在转角附近时,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应小于4.00m;当相邻一侧装有;当相邻一侧装有固定乙级防固定乙级防火窗火窗时,距离可不限。时,距离可不限。7.2.4 建筑内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建筑内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顶板 底面基层。底面基层。 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砌至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砌至屋面板底屋面板底部部,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屋面
51、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6.1防火墙2012版版6.2.6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统的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变配电室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房、变配电室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隔墙和不低于的隔墙和不低于1.50h 的楼板与其他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部位分隔。 通风空气调节机房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和变配电室和变配电室在建筑内的门在建筑内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其他房间的门其他房间的门应采用乙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级防火门。 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电梯层门的耐火
52、极限不应低于1.00h。6.2.11 户外电致发光广告牌不应直接设置在建筑户外电致发光广告牌不应直接设置在建筑 的可燃、难燃外保温墙体上。的可燃、难燃外保温墙体上。 户外广告牌的设置不应遮挡建筑的外窗,不户外广告牌的设置不应遮挡建筑的外窗,不应影响外部灭火救援行动。应影响外部灭火救援行动。旧版旧版5.2.7设在高层建筑内的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设在高层建筑内的自动灭火系统的设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通风、空调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的隔墙,1.50h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的楼板和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其它部位隔开。6.4 楼梯间、楼梯等2012版版6.4
53、.11 建筑中的疏散门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中的疏散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和折叠门。除甲、乙类生产车间。除甲、乙类生产车间外,人数不超过外,人数不超过60 人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人数不超过30 人的房间,其疏散门的开启人的房间,其疏散门的开启方向不限;方向不限; 2 仓库的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仓库的疏散门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门,但丙、丁、戊类仓库但丙、丁、戊类仓库
54、首层靠墙的外侧可首层靠墙的外侧可采用推拉门或卷帘门;采用推拉门或卷帘门; 3 开向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的门,应保证其开向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的门,应保证其开启时不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开启时不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 4 人员密集场所中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人员密集场所中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门的疏散门和和设置门禁系统的住宅、宿舍、公设置门禁系统的住宅、宿舍、公寓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寓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和使用提示。位置设置标识和使用提示。旧版旧版7.4.12 建
55、筑中的疏散用门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中的疏散用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民用建筑和厂房的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除甲、乙类生产房间外,人数不超过启。除甲、乙类生产房间外,人数不超过60 人的房间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人的房间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 人时,其门的开启方向不限;人时,其门的开启方向不限; 2 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采用平开门,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采用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 3 仓库的疏散用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仓库的疏散用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首层靠墙
56、的外侧可设推拉门或卷帘门,门,首层靠墙的外侧可设推拉门或卷帘门,但甲、乙类仓库不应采用推拉门或卷帘门;但甲、乙类仓库不应采用推拉门或卷帘门; 4 人员密集场所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人员密集场所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用门,疏散用门,或或设有门禁系统的居住建筑外门,设有门禁系统的居住建筑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标识和使用提示。和使用提示。6.4 楼梯间、楼梯等2012版版6.4.13 防火隔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防火隔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隔间的建
57、筑面积不应小于隔间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6.0m2; 2 隔间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隔间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3 不同防火分区通向防火隔间的门不应计作安全出不同防火分区通向防火隔间的门不应计作安全出 口,其口,其最小间距不应小于最小间距不应小于4m; 4 隔间内部应全部采用隔间内部应全部采用A 级装修材料;级装修材料; 5 不应用于除人员通行外的其他用途。不应用于除人员通行外的其他用途。6.4.14 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走道两侧的墙体应为实体防火墙,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走道两侧的墙体应为实体防火墙,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于1.50h; 2 走道直
58、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 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避难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时,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当避难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时,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可设置出口可设置1 个,但该防火分区至少应有个,但该防火分区至少应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全出口; 3 走道内部应全部采用走道内部应全部采用A 级装修材料;级装修材料; 4 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面积不应小于6.0m2,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5
59、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线电话。旧版旧版无无6.4 防火门2012版版6.5.1 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建筑内经常有人通行处的防火门宜采用常开设置在建筑内经常有人通行处的防火门宜采用常开防火门。常开防火门应能在火灾时自行关闭,防火门。常开防火门应能在火灾时自行关闭,并应并应有信号反馈的功能;有信号反馈的功能; 2 除允许设置常开防火门的位置外,其他位置的防火除允许设置常开防火门的位置外,其他位置的防火门均应采用常闭防火门。门均应采用常闭防火门。常闭防火门应在其明显位常闭防火门应在其明显位置设置保持门关闭的提示标志;置设置保持门关闭的提示标志; 3 除管井检修门和住宅的户门外,除管井检修门和住宅的户门外,防火门应具有自动防火门应具有自动关闭功能。双扇防火门应具有按顺序自动关闭的功关闭功能。双扇防火门应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系统内容合同(2篇)
- 2025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网络职业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度渔船租赁捕捞与渔业节能减排合同
- 2025年度花卉租摆与心理健康促进合作合同
- 2025年度退休返聘人员兼职劳务合同示范
- 二零二五年度终止合作协议通知函与员工安置补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法律顾问团队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企业重组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赔偿协议书
- 成品移动公厕施工方案
- 2025年度部队食堂食材采购与质量追溯服务合同3篇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体备课
- 绘本 课件教学课件
- 大型央国企信创化与数字化转型规划实施方案
- pcn培训培训课件
- 过错方财产自愿转让协议书(2篇)
- 牧场物语-矿石镇的伙伴们-完全攻略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中文版(机翻)
- 农业生产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控方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解方程练习300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