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_第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_第2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22/10/31;中国13亿人口 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 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

2、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 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 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拟: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兴旺 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拟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开展 中国 家水平较咼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开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开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

3、,人口 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兴旺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开展中国家实行方案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咼咼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占八、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亚、非、拉等洲的 开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兴旺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

4、等和局部开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r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局部兴旺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 现代亚非拉开展忙 过渡开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

5、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刖1 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本主义开展2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线开辟1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 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 洲二战 后各国经济开展不平衡1 从开展中国家到兴旺 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开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西亚打工3 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开展到兴旺,打工挣钱回故土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3、功能区比拟理解记忆0Witix鼻如酣啊大*»*帀店左存衣朋JB

6、f 上* SB Af 谨仕fffi 细 作世IXmjc-fr.ptflfc 訣 作击PC于pawt.工弧 tx W+iFT * 耳祠业X0孙槿站MEH,人 口 *士 t僅绘IM A 蹲執伽囲大*曲内 题耳f Mi st的分化亠rtt n 打 +_L:书匕DC夺晰 PM rh开* ir* 艸 0 和1 J-那±Ls虫r mx歼 tzi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表达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上下的因 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fttt3主 的

7、交茫点丄业;1水圏吾R上览刖用忡利展力R1距薦*議示氈TflFr*14bl*i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上下,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开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

8、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 城市等级与效劳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效劳种类少,效劳范围比拟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效劳种类多,效劳范围比拟大。3、 上海城市等级和效劳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兴旺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效劳种类、效劳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迁移原

9、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方案经济体制2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方案、有组织 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 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兴旺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开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10、,有利于经济开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开展、个人需求等。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

11、其他资源、 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那么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开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 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形态

12、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 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异很大;内局部区明显;梅 一.*卜一AT R 4H T n >1*F T» H 厂 I住卡IX 舟咎环商 业EX Ml3、功能区比拟理解记忆Mr STS IX&9i_仕七N喊 47岸r卜.碎 工壯化盾Lit期分 it -jva:ait上血更 3 任 n 隹 mq i k tst ar i

13、_尿W pij程阿-幽细 住聪IXMt业夕卜3 Z作伞IX阿:于内城 T pr p+tur,-“低Wi 工毗E砸卑.彌4k X琦站伽跡大炳际* 內 刪丹护昶旳务化-检丁市科* 疔jf*祕申饷工业直乘g片干晰冋冷氐歼*甘剂* 丼俎向:Tin土决立却位:r 夕卜?*西尹範丁立阿血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表达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上下的因 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n 屋禅岀崇的主的龙汇点a*ww.mz.-S力 U1 犯薦示亀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

14、结构的其他因素:宙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1收入的上下,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开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1、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

15、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效劳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效劳种类少,效劳范围比拟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效劳种类多,效劳范围比拟大。3、 上海城市等级和效劳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兴旺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效劳种类、效劳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 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 城市等

16、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德国南部为例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6、门槛人口与商业效劳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效劳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效劳人口 =门槛人口保本效劳人口v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效劳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J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q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一*土地的城市化2、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效劳

17、短缺动力: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开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开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开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开展析段初期阶股加速阶段后則阶段特怪1亦优水平低、 开展慢人和产业向城市爪揀轰集 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高、 增长缓慢或序滞出现的冋題处于城市化 低水平时 期,问题少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申心城区衰落、 僧屮心空洞化开展趋势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18、现象出现的国咏开展中国家兴旺国家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 市化水平变化大郊区城市化6、开展中国家和兴旺国家城市化比拟开展中国家:起步晚,开展快;水平低;开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开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兴旺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工矿企业排 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 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

19、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 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 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 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 活动阻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开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 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

20、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 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于淮北那么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拟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开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

21、开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开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开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 ;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

22、合的混合农业小麦一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开展措施:东水西调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机械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 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

23、小一高三低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局部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

24、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区,所在国多为开展中国家温带大陆性气候1、 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 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开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戈U区轮牧3种植饲料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

25、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撼舷型乳島业大牧场放较业气换气倏温和飆酒半干旱、干旱气帙草塢以人工草场为主以天然草场为主分布城审人口密集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产品牛奶及奶制品为主肉r皮、毛为主机械比程歴高"1较咼市塢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外地rfi场为主(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开展五种农业地域比照表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

26、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 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 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 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 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 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 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 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 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 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 兴旺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 农业的根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

27、澳大利 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 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 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和对市场的适应性4. 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效劳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效劳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本钱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

28、择原那么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 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 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兴旺地区工业方和匕农乎提岛1J _工业产业对社息旳恠枝徨应疑耳 卜:化工厂T炼油厂水泥厂酿造厂发申厂 钢铁厂遶&翩说的卜X 加巒週沏凯常 年风向才宦的建在 昱寸、风麹的上风向远离强民IX和衣田厉水tw 口远嘉木沁朋凰

29、闷用片静厂丁厂厂 染纸憔革申造电皮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开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一一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一一接近消费市场临海型市场导向型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原料、燃料的影响减弱 劳动力数量和体力影琦减 弱,质量影响增强 _ 对市场的作用增强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4. 2工业地域的形成束水一、工业联系一一工业集聚一一工业地域1. 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一一产出的联系

30、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布的坐产过程AH CD氏半的半产过程Ml/汽;丰主1厂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根底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在工业开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根底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根底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

31、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一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根底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

32、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 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 “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 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本钱,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 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根底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开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开展、衰落与整治» ft1.开

33、展的区位特点丰富的煤炭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广阔的市场充分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钢铁、机械、化工世界性钢铁过剩 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那么,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B 、调整工业布局C 、开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 、

34、植树造林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兴旺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 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开展的主要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开展的当地条件; 20

35、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开展的国际条件; 兴旺的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内条件 政府的大力支持八2. 开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口诀:“小、轻、散、低、散3 独特的开展模式一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 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拟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本钱,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

36、竞争力。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效劳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开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 崛起原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當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結构髙攬术产品轮工业产品生产特点堆檢M快*燹新携册 朗垢*垃劭敞、XNE点仮' 帘上捷中程陪莊分為特戍SttWSr.环堪优畫的恤区分社在小X、比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有高水平枷眾和握征政府冈貳军事订赏政府大力支

37、持 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 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捷。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缺乏、 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未形成兴旺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 度和法规不完善和健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5. 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方式的选择:贾重、急霸、数量不大的货物 空运 短給 量小*密易死血、变质的畴活療物一公路 延程、屋大、蓉站死亡、变城的鲜活货物1钛路 大宗、笨贡远程、不急需的货物二 木运 五种主要现代化交通工具比照表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特

38、点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量大,快速,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公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运量小,本钱咼,运费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本钱低。速度慢,连续性差。大宗、笨重、时间要求不高航空速度快,效率咼。运量小,能耗大,运费咼。急需、贵重、量小的物品。管道连续性强,平安,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天然气等液体状货物。近坯幣一駁导最正确经济效益为原那么万式M独堵fttf.海运帚少大空ftX廉快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开展趋势: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开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连云港一一鹿特丹、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 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平安。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 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开展;有科学技术作保证; 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有稳定的客货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2. 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