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_第1页
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_第2页
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_第3页
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_第4页
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毛笔书法基本训练知识讲座(一)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

2、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

3、,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

4、是。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一写字,就要动。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错、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

5、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尤其是书写行书、草书时,手腕是不断的左右摆动和翻腾起倒的。 腕活,就是要求写字时,腕部关节不能紧张以至僵硬,“腕随己意左右”,但也不是随便乱动,而是要随着笔势的往来,自然而然地、协调地转动。平时即使不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空手练练。看小提琴家演奏,你能领会到运腕的大概。因为在运腕这点上,两者颇有相通之处。 我们还可以从武术中得到启发。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

6、。”这同书法的道理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说,腕之灵活,实为练习书法者必须之条件。 悬肘,就是要求手臂全部离开桌面。它是书法的基本功之一。其重要性与练拳术的人首先要练“蹲桩”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练悬肘?道理有三。 一、为了力注笔端。悬肘时能使肩部松开,也便于腕的活动,全身之力由于无所阻碍,才得以集注毫端。所以说,悬肘才能尽力,“悬着空中最有力”(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二、为了挥洒自如。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手腕的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由于肘贴着桌面,大大限制了腕的灵活程度,笔的活动范围很小,要靠手指的运动和笔的上下左右倾斜,才能完成笔画的书写。这样一来,锋必不正,势必不全,轻重便失准,挥运欠圆健,

7、所以,只有悬肘,才能回旋余地大,才能用笔活,才能运转自如。古人说悬肘“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这里的“势”,就是指前面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运笔的回旋舒畅而有气势、有力量。 三、为了锻炼不臂力。练拳的人,第一需要双腿有力,才可以稳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有“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的说法。写字,则需要手臂有力。悬肘,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 初学写字时,即使把手臂全部搁在桌子上,也可能发颤,悬肘更是颤个不停。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开始练字都不会例外。因为手臂上的肌肉还不习惯这种动作。说穿了,这是一种肌肉的训练,只要坚持下去,半年三个月,就会打下基础。一旦练好了悬肘的基本功,则终身受益。所以,初学者一定

8、要下苦功练好它。 但是,悬肘不等于把肘抬得过高。大体只要不贴着桌面就可以了。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张,运用起来,就不灵活了,反而有害。 运笔时,肘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就是所谓“平肘”。 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写字,而且影响到身体,所以不可小看。 写字时,应端坐椅上,与桌子保持一些距离。头颈正直、自然,头略向前倾,含胸拔背,两肩松开,肩不耸,背不弓。双脚踏实,平放地上,与肩等宽。脚和身体稳不稳,关系到字的稳不稳。右手执笔,左手自然平放桌上。(左手不可成为重心的支撑点)。双手之间要开阔,如抱大球状。总之,要端庄平正,关节舒展;精神敛聚,呼吸顺畅;右手轻灵无滞,身体稳重自然。 身

9、正、脚实,才能稳,才易于发力,所谓“力发手腰,其根在脚”;松肩,力才能达于肘,达于腕,达于指,达于笔,才能不受牵制,灵活往来。 桌椅对写字姿势也有一定影响。高度、大小都要合适,坐起来感觉自然、舒适、不别扭。 写大字要用站姿。大体要求与坐姿相似。脚站稳,右脚向前跨出一小步。自腰际发力,腰推动肩,肩带动腕,把腰肩之力或全身之力送到笔尖,通过笔尖送到笔画的每一个部位。凡练好悬肘的人,站着写字不会有困难。 凡事皆有法。法,就是对规律的认识,是扼要制胜的技巧。要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必须将技巧训练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级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千变万化的线条,而这千变万化的线

10、条又依赖于毛笔来表现。因为毛笔富于弹性,伸缩幅度大,最便于表现线条美,可厚可薄,可粗可细,可肥可瘦,可方可圆,可干可润,如此等等。但也正因为如此,对毛笔的驾驭就有很大的难度。古今号称书法家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知笔法的人并不多。钟繇为了得到一卷“笔法”,盗开韦诞的墓;颜真卿师事张旭,求笔法而“竟不蒙传授”,最后求得紧了才如愿;张照求王鸿绪授笔法而不得,只好躲在王写字的小楼上,才窥见他如何下笔这些传说,在今天看来不免神秘了些,但笔法对于古人来说的确是神秘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掌握笔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不能不讲究笔法。 笔法,就是如何运笔(用笔)。它是书法最重要的基本功。用笔不得道,终生写不好

11、。 笔法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方、圆,转、折,提、按,驻、行,徐、疾等方面。 中锋、侧锋 中锋运笔是笔毫与运行方向一致,毫中所含之墨最易顺着毫尖流注下去,均匀渗开,四面俱到,所以中锋所写出的笔画干净、圆润,有立体感,好比圆形钢筋。 能否在运笔过程中保持中锋,是检验一个人对笔的控制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一般来说,除了篆书和其他书体的大部分笔画外,中锋并不是万能的,也就是说,侧锋的运用有其合理因素和美学价值。古人说:“正锋(即中锋)取劲,侧笔取妍”(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侧锋(笔毫与运行方面成45度左右夹角)所形成的笔画,呈现出潇洒灵动的姿态。比如,王羲之的行草中,就很自然的在运笔过程中带有侧

12、锋;相反的,像八大山人的有些行草一味用中锋,显得不够自认和缺乏灵动。(如图)当然,侧锋取势,势成则又回归中锋。与此有关的,还有一种所谓“偏锋”(笔毫与运行方向成丁字形,即90度左右夹角)。偏锋所写出的笔画(实际上是横扫出来的)比较单薄,一般来说,在书法上被视为病笔。但历史上也偶有人用,形成较为乖僻的风格。初学者当然要从平正入手,苦练中锋。 附带说一下,“拖”肯定是病笔。写字绝不可拖,否则写出的笔划湮漫无力。 露锋、藏锋 这是起笔和收笔时的笔法。顺势落笔,笔尖外露,或收笔时不回锋,为露锋;起笔和收笔时,逆势回锋,则为藏锋。 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波”;“有锋则耀其神,无锋则含其气。”

13、藏锋笔画圆劲、厚重;露锋笔画,锋利、精神。 方圆、转折 笔法的方圆,是指运笔书写所形成的笔画形态(不是结构形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运笔过程中,运用中锋写出的笔画圆浑,有圆形钢筋一样的立体感,就谓之“圆”。运用侧锋写出的笔划,所呈现的形态,谓之“方”;另一个方面则明显地表现在转折处。转则成圆,折则成方。 除了篆书纯用圆笔外,一般来说,写字都是方圆结合的。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亦圆亦方,不方不圆,变化万千。 提、按 古人往往称运笔为行笔,这很有道理。人行路时,两脚自然一起一落;运笔时,也有提按。就是说,笔画是不能平拖过去的。特别是转换处,更需提和按,笔锋才能顺利的转换再回到适当的笔画中间,

14、不致扭起来,锋如果和副毫扭起来,便失去其功能,就不能“万毫齐力”了。就是说,提和按不仅使笔画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调整笔锋。 所有的笔画都是提与按的连续。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都不可能象机械那样用力完全一致(如果这样,产生的线条就成了没有趣味的直线),而始终贯穿着提与按的动作,只是一般的笔画提与按的变化极其细微,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罢了。写字过程中,我们不必,也不可能处处人为地安排,什么地方该提,什么地方该按,除非一些规律性的地方,如起笔的先按后提、折笔的先提后按等。既然不能安排,那么提和按究竟如何掌握呢?答案是,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训练中培养出一种感觉。就像高明的厨师放佐料,是从来不需要称份量

15、的。但是,有不少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李瑞清等,为了追求毛感、金石味,而将提按变为颤抖,很不自然。所以,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提按与颤抖的区别。写字抖抖的,丑不忍睹! 驻行、徐疾 驻,就是停、留的意思。如果说提、按是笔的垂直运动的话,那么,驻、行就是笔的水平运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笔画,都是提和按的连续,事实上,同时也是驻和行的连续。既要往前送,又要留得住。笔笔要留,一笔不可滑。打个比方,就好比推车下桥,既要往前走,又要拽得住,才不至失控翻车。 与此相关的,是运笔的速度问题,即徐、疾。运笔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运笔快,不容易杀得住,易滑。“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所以,情愿略慢一点,以缓避滑,

16、要笔笔留得住。即使快的地方,也要杀得住。有时甚至要停、要断,但断不是真正的断,而是笔断意连,在有意无意间接得住。常见有些人写隶书和颜字,在转折处无一字不断,十分刺目,十分不自然。当然,过慢同过快一样,都是毛病。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停的地方停,就是要有节奏感。不仅一笔之间要有节奏,而且一个字、一整幅作品,都要有节奏感。但这节奏感又是无法安排的,也是要靠长期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行的高手,抖实际上是有优秀的感觉。感觉很重要! 古人往往“疾涩”并称。其实,“涩”不光是速度问题。逆势快送,同样产生涩感。涩,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毛”。“古人论笔,用笔需毛。毛则气古神清。”(林散之)这种“

17、毛”感,表现出一种力度和韵味。 概括地说,所谓“涩”,就是笔不从纸面滑过去;应使其发生摩擦,笔划才有力、有味。产生涩感的原因是:一、留。笔在行进过程中不是一滑而过,而是处处留得住,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驻与行的关系。古人所说的“屋漏痕”“锥画沙”,应该就是这种效果。雨水顺着墙流下来,由于墙是不光滑的,所以雨水不时地流下,也不时地受到阻碍,就在这“流”与“留”的矛盾中行进;二、逆。逆就是“送”,与拖相反。简单地说,就是笔杆指向运笔的相反方向。东坡所说的“逆水撑船”,就是指此;三、提按。在运笔过程中,在运笔过程中,对提、按的微秒把握和有效控制,是产生涩感的又一个原因。但提按与颤抖有本质的区别。用颤抖的手法表现涩感,是十分做作、缺乏美感的。当然,除以上三个因素外,中国书法运用毛笔和宣纸,本身也就较容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