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实践_第1页
吸入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实践_第2页
吸入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实践_第3页
吸入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实践_第4页
吸入治疗在中国的应用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吸入治疗在中国儿科的应用实践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 申昆玲庞大基数,稳定的增长庞大基数,稳定的增长 庞大的基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 0-14岁 2.22亿 占全国总人口16.6% 0-18岁 约3亿 占全国总人口22.5% 0-6岁 超1亿 占世界同龄人口1/5 稳定的增长,尤其是放开二胎政策 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 新出生速度:1个/4.15秒 2010年新生儿出生人数是8年前的3倍2000-20112000-2011年中国婴儿死亡率年中国婴儿死亡率2000-20112000-2011年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8%18%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5岁

2、以下儿童死亡率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人均期望寿命中国排第中国排第8181位位中国排第中国排第7979位位2010-2012门诊和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比较分析 结 果 病毒检出情况:门诊病例:阳性检出率为53.9%(566/1050) 住院病例:阳性检出率为69.7%(708/1016)住院病例病毒总阳性检率明显高于门诊病例(2 54.394,P=0.000) 门诊病例:IFV、ADV、PIV住院病例:RSV、HRV、PIV表1 不同年龄组门诊和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各种病毒检出情况例(%)病毒种类门诊病例住院病例1岁(N=169)13岁(N=350)36

3、岁(N=354)6岁(N=177)合计(N=1050)1岁(N=348)13岁(N=218)37%第三次全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台湾孩童异位性疾病的盛行率(7-15岁孩童)6.92%6.79%2.30%2.32%荨麻疹5.82%3.84%1.23%1.43%异位性皮肤炎33.53%20.67%7.84%过敏性鼻炎10.79%5.80%5.08%1.30%气喘1994年1991年1985年1974年异位性疾病年龄组香港地区台湾地区67岁9.4%9.8%1314岁8.6%7.0%#ISAAC第三阶段研究(2002年左右)香港和台湾儿童哮喘患病率情况#一、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的发展史4000多

4、年前,印度最早使用吸入疗法 吸入疗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印度 而吸入器“inhaler”一词,于1778年首次被英国医生John Mudge使用苏长海, 等. 吸入法治疗哮喘发展史. 中国药师. 2008;11(8):985-987.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John Mudge吸入器1849年,最早的雾化疗法诞生于法国温泉胜地 对溶液中非挥发性物质进行雾化的想法,最早于1849年由奥方(Auphan)在法国的一个温泉胜地提出 其灵感来源于瀑布和海浪拍打海岸产生的水雾 奥方发

5、现,在温泉中的水流冲射到坚硬表面即可产生水雾 这一方法被许多温泉疗养院采用,但当时并未用于医疗白澎,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7):555-557.1858年,法国医生发明了便携式喷射雾化器 1858年,法国医生Sales-Girons在温泉水流拍打坚硬表面产生水雾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便携式喷射雾化吸入器 组成:放置药物溶液的储槽、气泵、射流喷嘴和冲击板 原理:气泵将液体药物喷射到冲击板上产生气雾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白澎,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

6、7):555-557.Sales-Girons便携式喷射雾化吸入器1860年代早期,Siegle 蒸汽雾化吸入器诞生,它是真正意义上雾化治疗的起源 1860年代早期的德国,诞生了Siegle 蒸汽雾化 吸入器 Siegle 蒸汽雾化吸入器运用文氏原理使液体药物雾化,这是真正意义上雾化治疗的起源1860年代早期的Siegle 蒸汽雾化吸入器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但是,因技术不成熟,这一时期雾化吸入的疗效不理想而退出临床 当时的雾化溶液中添加的物质有松脂、石油,甚至还有对肺部有害的物质 这些

7、松脂、石油等油类物质,使雾化颗粒更大,导致药物不能有效到达肺部,因此,其疗效受到当时众多医生质疑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吸入装置1864年,随着吸入技术的不断进步,首个干粉吸入装置诞生 1864年,阿尔弗雷德 牛顿(Newton)在英国发明了为首个干粉吸入器,并获得了专利 外形像座钟,一侧有吸嘴,内部装有滤网和带羽毛的曲轴搅拌器 虽然该装置携带不便,但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药物粉末必须细小、干燥,这也是现代干粉吸入装置理论的精髓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8、Journal. 2007;16(2):71-81.白澎, 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36(7):555-557.http:/ 19世纪晚期,结核病的暴发使雾化吸入重新回到医疗领域 医生通过使用苦味酸、焦油、碘、硫酸溶液雾化治疗结核病 另外,巴黎的医生为治疗肺部感染,开发了新的防腐剂气溶胶蒸汽雾化装置 然而,这一时期的雾化吸入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再次退出临床使用19世纪的雾化装置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1912年,首次运用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哮喘 1903年,Burnett首次报道了

9、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哮喘的有效性 1912年,Ephram首次运用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哮喘 这一时期的雾化装置,通过挤压橡胶球加压使药物雾化成小颗粒,但颗粒仍然太大而无法充分到达支气管及肺泡 由于颗粒太大,肾上腺素与麻黄碱通过上呼吸道大部分被吸收并进入血液系统,从而导致了心动过速、高血压等副作用苏长海, 等. 中国药师. 2008;11(8):985-987.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1940年代,喷射雾化器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吸入疗法在临床的应用 1940年,R. Tiffeneau等对雾化技

10、术进行了改进,这是首次真正意义上对医用气溶胶的运用 1940年代,学者们对雾化吸入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FEV1之父R. Tiffeneau和峰值流速之父M.B. Wright对喷射雾化吸入器进一步完善,大力推动了吸入疗法在临床的应用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1950年代以后,吸入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1955年,新的输出气溶胶的加压定量吸入器(pMDI)诞生,是50年代最具意义的事件 1956年,在美国pMDI首次用于临床 pMDI的问世源于手动雾化器使用困难,从而有了改良雾化吸入器的需求 MDI小

11、巧、便宜、理论上更易使用,因此,迅速在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而终结了雾化吸入器噪声大、疗效差的时代 1958年,Wright BM发明了一种新的喷射式雾化器 此后,吸入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苏长海, 等. 中国药师. 2008;11(8):985-987.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1972年,首个使用定量吸入器的吸入性激素上市 1968年,定量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沙丁胺醇问世

12、 1972年,首个吸入性激素(倍氯米松)上市,同沙丁胺醇一样,使用的是定量吸入装置 此后,更多的吸入性激素陆续上市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1975年,雾化药物吸入剂量测定方法的出现,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的发展 1975年,发明了如何测定雾化药物吸入剂量的方法 同年,发明了运用Wright喷射雾化吸入器持续雾化吸入 以上技术,促使使雾化吸入不断完善,并通过剂量-效应曲线使吸入的剂量进一步精确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

13、):65-71.整个1980年代,雾化吸入技术不断提高 1980年代,雾化吸入不断提高,尤其是家用雾化吸入 这一时期,超声雾化器体积小巧,且使用简便,因而得到了普遍接受。但是,雾化液体温度过高、装置易碎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缺点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01;14(1):65-71.1992年,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被证实,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病情 1992年,研究证实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显著改善年轻哮喘患者病情 50年前,Tiffeneau曾使用雾化氢化可的松治疗哮喘,但仅使病情得到轻微改善,且作用方式主要是全身性吸收 而这项研究中,倍氯

14、米松与布地奈德混悬液直接作用于肺部,无全身作用 此外,1994年,Salmeron证实了治疗急性哮喘雾化吸入肾上腺素疗效优于静脉用药Mark Sanders. Primary Care Respiratory Journal. 2007;16(2):71-81.1999年,布地奈德混悬液在中国上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1990年代后期,更多的雾化药物上市,雾化装置系统也不断完善 1999年,采用喷射式雾化器的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 )在中国上市 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JF Dessange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

15、e. 2001;14(1):65-71.申昆玲, 等. 临床儿科杂志. 2011;29(1):86-91.2000年,布地奈德混悬液在美国上市,填补了无吸入性激素用于4岁以下儿童的空白 2000年8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在美国被FDA批准用于治疗12个月-8岁的哮喘患者 它是美国首个雾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也是唯一被FDA批准用于12个月患儿的吸入性激素 它填补了美国无吸入性激素用于4岁以下儿童的空白Szefler SJ,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2;109(4):730-742. http:/www.accessdata.fda.g

16、ov/scripts/cder/drugsatfda/index.cfm?fuseaction=Search.DrugDetails.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雾化吸入是常用的吸入方式之一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2.洪建国. 吸入装置的研究进展 M/林江涛,殷凯生.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6-216.3. Sbirlea-Apiou G, et al. Deposition mechanics of pharmaceu

17、tical particles in human airways M/Hickey AJ. Inhalation Aerosols. New York: Informa Healthcare USA, 2007:1-30.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如雾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如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Budesonide inhalation Budesonide inhalation suspensionsuspension,BISBIS)时,呈不规则形状的药雾微粒更易进)时,呈不规则形状的药雾微粒更易进入下呼吸道入下呼吸道 3 3

18、。 2022-3-2334不同吸入给药方式的装置pMDI(气雾剂)pMDI+储雾罐DPI(干粉剂)Nebulizer(雾化器)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滤网式(mesh)雾化 雾化吸入疗法的独特优势,使其应用更加广泛 与口服治疗相比,雾化吸入疗法有其独特优势 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粘膜,局部作用强 起效快,且全身副作用小 可同时吸入几种药物 雾化吸入无需患者主动吸气配合,特别适用于幼儿、年老体弱或急性期患者申昆玲, 等. 临床儿科杂志. 2011;29(1):86-91.吸入疗法被GINA始终推荐:从1995年的第一版到2012年的最新版 GINA即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于1995年发布第一版 全球哮喘处理

19、与预防策略,并分别于2002、 2006年进行修订。2003年起,每年更新。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12. /documents/4.GINA :哮喘防治首选吸入疗法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12. /documents/4.吸入疗法最大的优势是药物直达呼吸道,局部药物浓度更高,系统性副作用更少吸入疗法是各年龄段儿童哮喘治疗的基石2

20、012年最新版2003年起,我国儿童哮喘指南的颁布,推动了吸入疗法在我国的应用 2003年,我国第一个儿童哮喘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明确指出:吸入是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 2008年,我国目前最新的儿童哮喘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推荐:吸入是哮喘治疗 最重要的方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2):100-10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等. 中华儿科杂志. 2008;46(10):745-753.中国雾化治疗现状 以北京为例 现有雾化中心日均治疗800人次 患者排队等候治疗时间达2-3小时 整个中心日均20小时不间断运作 仅少部分医院建

21、立了雾化治疗中心,能提供规范雾化治疗 医院建立的雾化中心没有统一标准 儿科雾化治疗多为经验治疗,治疗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雾化吸入疗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雾化吸入疗法不能很好地普及 对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优势认识不足 治疗疗程和使用剂量不规范 对如何选择雾化设备存在困扰申昆玲等.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临床儿科杂志. 2011;29(1):86-91.二、国家卫计委标准化雾化中心项目为逐步建立完善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推进我国儿童呼吸疾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标准化雾化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2013年3月由

22、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在珠海启动了国家卫计委标准化雾化中心项目项目将制定各级医院标准化雾化中心建设评审细则、制定雾化治疗医护人员培训及患者培训教材、开展医护及患者培训软、硬件多方位完善成就国家卫计委标准化雾化中心医生 开展医生学术培训 规范雾化诊疗流程 增进医患沟通护士 技能培训 提升雾化操作技术 增进医患沟通医院 提升医院内涵建设 推进医护人员诊疗规范 诊疗设施和过程标准化患者 就诊更方便 规范化雾化治疗 接受患者教育中国三级儿童医院卫生部标准化雾化中心评审标准院内雾化中心环境布局:面积需20平方以上,可同进行10人以上的雾化治疗雾化设备装置:设备数量:20台以上,

23、确保高峰时期患儿一人一器,尽量避免排队人员配置及培训专业医护人员配置及教育,每150治疗人次/日配备1名经专业培训资质的注册护医院+家庭的规范诊疗模式:医院+家庭的雾化治疗管理模式,以全国和中国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作为雾化治疗的管理模型依据定期的患者教育:频率:中心每年4场患者教育活动内容:院内+家庭哮喘管理,设备使用,及哮喘自测等2013年“标准化雾化中心规范管理项目”2014年3月16日北京启动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童雾化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立儿童标准化雾化中心,改善并规范雾化治疗条件与技术,推进儿童呼吸疾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4、推广普及科学有效的儿童呼吸疾病防治方法,提升儿童呼吸疾病诊疗技术水平,满足医疗服务需求方便患儿社会效益优化流程经济效益展示形象学科效益同时雾化中心/雾化治疗室配备了9000台雾化治疗设备20000 名相关医护人员接受了培训 与此同时2013年下半年,与欧姆龙公司合作开展“家庭雾化治疗”的计划儿童雾化中心规范化管理指南2015年出版2022-3-23 52 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4年更新)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儿科杂志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抗气道炎症药物药物类型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受体激动剂控制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扩张支气管+

25、 *+ +: 显著;+: 轻微;: 无; * 长期使用; # 气道稳定性效应三种药物对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扩张的相对效应1Currie GP, et al. QJM. 2005; 98(3): 171-1822012GINA1指出,长期低剂量ICS,甚至使用ICS治疗711年后2,对儿童各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好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2012. 2. Brand PL. Paediatric Respiratory Reviews, 2011, 12: 245-249.ICS的剂量即使增加数倍,相对于全身

26、糖皮质激素而言也是小而安全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用于哮喘的治疗急性期治疗预先干预治疗长期维持治疗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用于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研究0.5%沙丁胺醇150g/kg0.025%异丙托溴铵1ml ( 250g ) 0.05%布地奈德2ml*0.5%沙丁胺醇150g/kg0.025%异丙托溴铵 1ml ( 250g ) 生理盐水2ml每30min雾化吸入1次,连用3次吸入激素组(n=59)常规治疗组(n=54)40例5-15岁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注:沙丁胺醇最大量为5mg/次; 若3次雾化吸入后FEV1%仍70%,给予口服泼尼松龙1.5mg/kg po

27、(40mg); 若 3次雾化后至结束观察前FEV1%60%,则再次雾化吸入1次沙丁胺醇,剂量同上; 若FEV1%仍4周,通常为干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周,通常为干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 作,运动、遇作,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咳嗽症状明显缓解;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咳嗽症状明显缓解;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性;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提示气道高反应性;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以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辅有过敏性疾病

28、病史,以及过敏性疾病阳性家族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辅助诊断;助诊断;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咳嗽。感染后咳嗽(PIC)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3):184-188.2. BramanSS. Postinfectiouscough: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Chest, 2006, 129(1 Suppl ): 138S-146S.急性呼吸道感染、咳嗽症状超过4周可考虑为PIC1可能与气道广泛性炎症和气道上皮完整性受到破坏有关2。PIC症状严重者可

29、考虑短期使用ICS等治疗1.2。BIS的推荐剂量为0.51mg/次,频次依病情而定,疗程23周。中度喘息患儿急性期婴幼儿喘息治疗 原则:适量、有效、足疗程及规范用药 目的:消除非特异性炎症,改善通气、恢复正常呼吸功能急性期重症布地奈德混悬液(1mg/次)和支气管舒张剂(2RA、M受体阻滞剂)联合吸入。如病情需要可每20min一次,连续3次。同时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连续13d。随病情缓解,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但雾化吸入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为4h、6h、8h至12h。中度喘息布地奈德混悬液(1mg/次)和支气管舒张剂(2RA、M受体阻滞剂)联合吸入,2次/d,连续23d。 缓解期年龄3岁,但预测可能

30、发展成哮喘的高危儿,需尽量争取长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雾化吸入,剂量从1mg/d开始,逐渐减量,每13个月调整一次治疗方案,直至最小有效维持量(布地奈德混悬液为0.25 mg/d)。疗程个体化,酌情给予3、6、9或12个月吸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 1.周静月, 等.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2: 1954-1956. 2.沈安英, 等, 临床肺科杂志, 2014, 2(19): 236-239.3.Chu HW, et al. Chest, 2003, 123(3 Suppl): 427S. 4.Chu HW, et al. Infect Dis, 2004, 189(6): 1119-11

31、27.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治疗 1. Johnson D. Croup. Clin Evid (Online). 2009, 03:321. 2.Brown JC, et al. BMJ, 1999, 319(7210): 595-600.3. Griffin S, et al. Arch Dis Child, 1997, 76(2):155-158. 4. Roberts GW, et al. J Paediatr Child Health, 1999, 35(2): 170-174.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治疗1. Ramanathan R. Neonatology, 2008, 93(4): 30

32、2-308.2. Shah SS1,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5:CD002058. doi: 10.1002/14651858.CD002058.pub2. 3. Halliday HL1, et al. Pediatrics, 2001, 107(2):232-240. 4. Onland W,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ic Reviews, 2012; 4:CD002311, DOI: 10.1002/14651858.CD002311.pub3.BIS在气管插管术中和术后的用法和疗效1

33、. 张远清等.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3:2787-2788.BIS的疗效明显优于吸入地塞米松气管插管术中和术后使用ICS 35d1。 插管前30分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次。 拔管后每30 分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 0.51 mg/次,46次/d。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应用与管理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科疾病的推荐使用剂量及疗程疾病剂量及疗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轻度起始剂量1 mg,在4h或6h后重复给药,直到症状缓解。中重度1mg,每30 min雾化吸入1次,连用3次。后根据缓解情况,可24h重复一次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mg,症状获得初步控制后可调至间隔68h用药,23d后逐渐过渡

34、至间隔812h用药,并建议继续维持该剂量治疗至少35d(门急诊)或57d(住院部)。长期控制治疗起始剂量0.51mg/d,13个月后评估,如控制不良应考虑升级,升级后至少46周应再次评估直至哮喘控制。已达到控制后建议3个月后评估。若哮喘达到控制可考虑降级,每次下调布地奈德混悬液剂量2550%至最低维持剂量0.25 mg/d。若最低维持剂量下哮喘症状仍能维持良好控制至少一年,可考虑停药。预先干预治疗1 mg/次,2次/d,连用7d咳嗽变异性哮喘0.51.0 mg/次,每天12次,一般不少于68周感染后咳嗽0.51 mg/次,使用频次依病情而定,疗程可为23周。婴幼儿喘息 重症1 mg/次,每20

35、min一次,连续3次,雾化吸入的间隔时间可逐渐延长为4h、6h、8h至12h。中度喘息1 mg/次,2次/d,23d缓解期从1 mg/d开始,逐渐减量,13个月调整,直至最小有效维持量(0.25 mg/d)。疗程个体化,酌情给予3、6、9或12个月吸入。肺炎支原体肺炎 0.51 mg/次,2次/d,13周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初始剂量12mg,此后可每12h雾化吸入1mg。也可2mg/次,每12h一次,最多用4次。支气管肺发育不良0.5 mg/次,每天2次,疗程14d气管插管术中和术后0.51 mg/次,46次/d,疗程35d 临床儿科杂志. 2015.33(4):379.四、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

36、吸道常见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受体在胎儿早期就已开始发育受体浓度(fmol/mg)妊娠期(周)妊娠期受体浓度的变化p0.005l妊娠4-6月流产胎儿的肺组织中受体就已出现,异丙肾上腺素可以与受体结合导致肺组织cAMP的增加1l胎儿的受体活性可以舒张动脉和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泡液的再吸收,刺激肺泡II型细胞产生和释放表面活性物质2cAMP(pmol/mg 10min)-LOG(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19.6-25 w胎儿肺组织产生的cAMP变化Davis DJ,et al. Pediatr Res. 1987 Feb;21(2):142-7.Subbarao P,et al. Cli

37、n Rev Allergy Immunol. 2006 Oct-Dec;31(2-3):209-18.受体激动剂可以快速、完全舒缓婴幼儿支气管收缩10例15个月的健康儿童吸入0.075 mg/ml乙酰甲胆硷以使VmaxFRC从基线下降40%,随后吸入0.025 ml/kg 奥西那林10分钟后VmaxFRC返回基线Tepper RS. J Appl Physiol (1985). 1987 Mar;62(3):1155-9.序贯吸入乙酰甲胆硷、受体激动剂(奥西那林) 后肺功能的变化共识内容提要79五、重组人干扰素-1b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6):1214-9

38、.IFN-1b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类新药,是中国人主要抗病毒亚型,其临床使用最符合中国人自然抗病毒状态,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克隆自西方白种人的IFN-2a 和IFN-2b。IFN-1b儿科抗病毒应用20余年,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抗病毒疗效确切,在儿童不良反应轻。为什么选择为什么选择IFN-1bIFN-1b达成家共识?达成家共识? 具备最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唯一完成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干扰素,包括毛支、肺炎、肠炎、手足口病等。其他干扰素没有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少。侯云德院士工程院副院长传染病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专家共识手足口病多中心(2014) 小儿I期安全性(200

39、6) 动物雾化药效学(2006) 动物雾化药代动力学(2005) 体外模拟联合雾化(2003)儿童常见病毒敏感性(2002)临床试验动物实验81IFN-1b儿科应用相关研究依据抗病毒机制(1982-2000)基础研究肺炎多中心临床(2007)毛支多中心临床(2013)腹泻多中心临床(2010) IFN-1b 的抗病毒机制82IFN-1b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和激活细胞免疫2条途径实现抗病毒作用常见呼吸道病毒对干扰素1b的敏感性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HRV、 RSV 、 IFV 、PIV、ADV、HMPV、CoxV 急性支气管炎:HRV、CoV、 RSV 、 IFV、PIV、ADV 毛细支气管

40、炎:RSV 、 HRV、PIV、ADV 肺炎: RSV 、 HRV、PIV、ADV 、HMPV、IFV、CMV 83根据敏感性设置给药剂量病 毒 细胞IC50 基因组类型敏感度RSV Hep-210.4 ng/ml负链RNA*柯萨奇病毒 Vero0.1g/ml 正链RNA *流感病毒 MDCK 30 ng/ml负链RNA *副流感病毒 MDCK 4.8g/ml负链RNA *冠状病毒HELA 3.7g/ml 正链RNA *鼻病毒预防治疗HELA HELA 31g/ml 250g/ml正链RNA *腺病毒HELA 300g/ml双链DNA * 84 参加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组长单位);

4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11家。u 对照组(n=109):基础用药:雾化吸入5%沙丁胺醇0.25ml和布地奈德0.5mgu 低剂量组(n=100):基础用药+干扰素 2.0g/kg,雾化吸入,2次/日u 高剂量组(n=100):基础用药+干扰素a-1b 4.0g/kg,雾化吸入,2次/日u 疗程:连续给药5-7天u 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喘息、喘鸣音、三凹征的改善率和消失时间 次要疗效指标:咳嗽、水泡音的改善和消失时间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29(11):840-844中国实用儿科杂志(IF 1.36 2014)结论:重组人干扰素a1b雾化治疗小儿急性毛支炎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安全性良好,早期对因治疗效果更佳 85 参研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重大传染病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