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锁定高考(新课标)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新课标版 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情分析2012年 2014年高考考点统计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高考看,有关本章的题目多以图表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主要是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结合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利用模式图、区域气候图、区域地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复习方法指导 本章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

2、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采用以下策略: 1. 抓住主干知识:理解一个原理,即整体性原理;掌握三个地域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明确一个关系,即自然带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对应关系;辨析一种现象,即非地带性现象。 2. 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区域整体性的认识。 3. 充分重视、利用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指导学生

3、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的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图表的基本方法。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寻找答题的共性、规律与策略。考纲解读知识框架第1讲解读重点知能突破考试技能感悟高考真谛梳理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1_、2_、地形等。2.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3_、4_和_ 等。3.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6_。生物土壤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相互联系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1_的能力,主要依赖于2_。2. 平衡功能:

4、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3_。有机物光合作用稳定的能力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1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2_的演化。2.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3_整个4_的改变。统一其他各个要素其他要素的改变地理环境状态知能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在于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成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最基本表现。而这种物质、能量交换又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下面就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作比较,如下表所示:解读重点知能典例1: (2012上海高考)阅读下列图

5、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答题流程参考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

6、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知能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典例2: (2014新课标)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

7、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 A. B. C. D.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 植株数量 B. 总生物量 C. 地上生物量 D. 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 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 灌木植物繁茂、

8、草本植物萎缩 D.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题流程点睛提示:生物量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1. 分别分析表格中不同年代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植株数量变化: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提高;与2009年 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未变,但是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实验期间的植被分布没有变化。 2.对比表格中的数据,表中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下降,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大幅上升,出

9、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3. 据表中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未变,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但是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出现萎缩;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逐渐繁茂。参考答案(1)A (2)D (3)D突破考试技能技能归纳:整体性原理的应用典例 (2013新课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10、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答题流程(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参考答案技能解密 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地理现象成因或影响进行分析时,一般要从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等来组织答案)。具体如下:1. 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是“一果多因”的形式,如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就是在大气环流、地形

11、、洋流等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类问题要采用逐一分析的方法:2. 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时,是“一因多果”的形式,这一类问题的影响形式又有两种情况。(1)“一因并果”,即对各要素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是并列表现的。(2)“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比如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科罗拉多河开发导致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感悟高考真谛 (2014江苏高考)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1. “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 山间峡谷 B. 山前平原 C. 山间盆地 D. 平缓高原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判读。根据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旷”等相关描述,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2. “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 地理位置 B. 灌溉系统 C. 农业科技 D. 水力资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闭环境与其位居深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3. (2011广东高考)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

13、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答案:C4. (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关系。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岩石溶蚀与侵蚀”等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岩石溶蚀与侵蚀,也更不可能是由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作用不可能造成岩石溶蚀,所以排除

14、A、B、D选项。因此选C。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影响地表植被差异的因素有地形、海陆分布、气流运动状况等。R河径流量减少会影响河流下游土壤、生物、气候及其他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答案: (1

15、)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近几年高考中多以区域图、文字材料等为载体,结合某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中。下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1. 图中()A

16、. 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 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 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 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答案:C2. 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 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 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开采矿产会影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运动;工厂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气体是氟氯烃;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会减弱温室效应;动植物遗体形成煤炭、石油需要沉积作用,不需要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没有变化;CO2浓度增加会导致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高纬度气温增加,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扩展。3.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多年来,中国稀土的开采,付出的却是环境、资源的沉重代价。在江西赣州这个稀土资源的集中地,由于无序开采,乱采滥挖,植被破坏严重,加上技术落后,水污染严重。多年开采留下的是高达380亿的环境欠账,远超行业多年的利润。据此回答问题。(1)分析江西稀土盲目开采对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影响。(2)江西稀土盲目开采所产生的后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