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普氏理论1.普氏理论的基本假定普氏理论在自然平衡拱理论的基础上,作了如下的假设:(1)岩体由于节理的切割,经开挖后形成松散岩体,但仍具有一定的粘结力;(2)碉室开挖后,碉顶岩体将形成一自然平衡拱。在碉室的侧壁处,沿与侧壁夹角为45。-:的方向产生两个滑动面,其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而作用在碉顶的围岩压力仅是自然平衡拱内的岩体自重。|LIT'|T;I1|j|图1普氏围岩压力计算模型(3)采用坚固系数f来表征岩体的强度。其物理意为:二cf二一二一tan但在实际应用中,普氏采用了一个经验计算公式,可方便地求得f值。即f二星10式中Rc单轴抗压强度(MPa)。f一个量纲为1的经验系数,在实际应用
2、中,还得同时考虑岩体的完整性和地下水的影响。(4)形成的自然平衡拱的碉顶岩体只能承受压应力不能承受拉应力。2.普氏理论的计算公式(1) 自然平衡拱拱轴线方程的确定为了求得碉顶的围岩压力,首先必须确定自然平衡拱拱轴线方程的表达式,然后求出碉顶到拱轴线的距离,以计算平衡拱内岩体的自重。先假设拱周线是一条二次曲线,如图2所示。在拱轴线上任取一点M(x,y),根据拱轴线不能承受拉力的条件,则所有外力对M点的弯矩应为零。即2Ty-=0(a)2式中q拱轴线上部岩体的自重所产生的均布荷载;T平衡拱拱顶截面的水平推力;x,y分别为M点的x,y轴坐标。上述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还需建立一个方程才能求得其解。由静力
3、平衡方程可知,上述方程中的水平推力T与作用在拱脚的水平推图2自然平衡拱计算简图力T,数值相等,方向相反。即T=由于拱脚很容易产生水平位移而改变整个拱的内力分布,因此普氏认为拱脚的水平推力T7必须满足下列要求qaf(b)即作用在拱脚处的水平推力必须小于或者等于垂直反力所产生的最大摩擦力,以便保持拱脚的稳定。止匕外,普氏为了安全,又将水平推力降低一半后,令T=qaif/2,代入(a)式可得拱轴线方程为2xya1f显然,拱轴线方程是一条抛物线。根据此式可求得拱轴线上任意一点的高度。当侧壁稳定时,x=a,y=b,可得b4当侧壁不稳定时,x=ai,y=bi时,可得bi式中b、bia-aif拱的矢高,即自
4、然平衡拱的最大高度;侧壁稳定时平衡拱的跨度;自然平衡拱的最大跨度,如图1所示。可按下式计算a1=ahtan(45一一)2根据上式,可以很方便地求出自然平衡拱内的最大围岩压力值。(2) 围岩压力的计算普氏认为:作用在深埋松散岩体碉室顶部的围岩压力仅为拱内岩体的自重。但是,在工程中通常为了方便,将碉顶的最大围岩压力作为均布荷载,不计碉轴线的变化而引起的围岩压力变化。据此,碉顶最大围岩压力可按下式计算普氏围岩压力理论中的侧向压力可按下式计算4e=btan2(45-)2=(bh)tan2(45)2普氏理论在应用中注意首先必须保证碉室有足够的埋深,岩体开挖后能够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这是计算的关键;其次是
5、坚固性系数f值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除了按公式计算外,还必须根据施工现场、地下水的渗漏情况、岩体的完整性等,给予适当的修正,使坚固系数更全面地反映岩体的力学性能。2.普氏理论评述普氏理论是建立在两种假定基础上的,其一是假定碉室围岩为无内聚力的散体,另一是假定碉室上方围岩中能够形成稳定的普氏压力拱。正是因为这两种假定,才使得围岩压力的计算大为简化。但是,普氏理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普氏理论将岩体看作为散体,而绝大多数岩体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是某些断裂破碎带或强风化带中的岩体才免强满足这种假定条件;f值;(2)在普氏理论中,引进了岩体的坚固系数f的概念。由f=3+tand可知,f为正应力(7
6、的函数,而并非岩体的特性参数,此外也无法通过实验来确定(3)据普氏理论,碉室顶部中央围岩压力最大,但是许多工程的实际顶压根本不是这样的,其最大顶压常常偏离拱顶。这种现象是普氏理论难以解释的;(4)普氏理论表明,碉室围岩压力只与其跨度有关,而与断面形式、上覆岩层厚度,以及施工的方法、程度和进度等均无关。这些均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以上问题的出现均是由于普氏理论提出的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的。因此,使用普氏理论时必须注意计算对象是否与公式中的假定条件相符,也即围岩是否可以看作没有内聚力的散体、碉室顶部围岩中是否能够形成压力拱、围岩是否出现明显偏压现象及岩体的坚固系数f选择是否合适等。总之,如果工程实际
7、情况与普氏理论中提出的假定条件吻合,则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计算结果。如上所述,普氏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确定碉室顶部之上的岩体(围岩)能够自然形成压力拱,这就要求碉室顶部之上的岩体具有相当稳定性及足够厚度,以便承受岩体自重力及作用于其上的其他外荷载。因此说,能否形成压力拱,就成为采用普氏理论计算围岩压力的关键所在。以下情况.由于不能形成压力拱,所以不可以采用普氏理论计算围岩压力:(1)岩体的坚固系数f<0.8,碉室埋深H不到压力拱高bl的22.5倍,或者小于压力拱跨度2ai的2.5倍,即H<2bi2.5bi,H<5ai。这里所说的碉室埋深是指由碉顶衬砌顶部至地表面(当基岩直接出露
8、时)或松散堆积物(例如土层)接触面的竖直距离;(2)采用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碉室;(3)坚固系数f<0的软土体,例如淤泥、淤泥质土、粉砂土、粉质粘土、轻亚粘土及饱和软粘土等,由于不能形成压力拱,所以也不便引用普氏理论计算碉室周围的土压力。太沙基理论在太沙基理论中,假定岩体为散体,但是具有一定的内聚力。这种理论适用于一般的土体压力计算。由于岩体中总有一定的原生及次生各种结构面,加之开挖碉室施工的影响,所以其围岩不可能为完整而连续的整体,因此采用太沙基理论计算围岩压力(松动围岩压力)收效也较好。太沙基理论是从应力传递原理出发推导竖向围岩压力的。如图1所示,支护结构受到上覆地压作用时,支护结构发生
9、挠曲变形,随之引起地块地移动。当围岩的内摩擦角为W时,滑移面从隧道底面以45。一?的角度倾斜,到碉顶后以适当的曲线AE和BI到达地表面。2图1浅埋隧道松弛地压但实际上推算AE和BI曲线是不容易的,即使推算出来,以后的计算也变得很复杂,故近似地假定为AD、BC两条垂直线。此时,设从地表面到拱顶的滑动地块的宽度为2a,其值2al=2a+htan(i)式中a碉室半宽;H开挖Hj度。假定碉室顶壁衬砌顶部AB两端出现一直延伸到地表面的竖向破裂面AD及BC。在ABCD所圈出的散体中,切取厚度为dz的薄层单元为分析对象。该薄层单元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共受以下五种力的作用:(1)单元体自重G二他也(2)作用于
10、单元体上表面的竖直向下的上覆岩体压力P=2礴(4)(5)(6)(8)(9)(10)(11)(3)作用于单元体下表面的竖直向上的下伏岩体托力T=J%(6V+d6j(4)作用于单元体侧面的竖直向上的侧向围岩摩擦力F=fTfdz(5)作用于单元体侧面的水平方向的侧向围岩压力S=/W(dz式中ai开挖半宽;-岩体容重;a竖向初始地应力;k0侧压力系数;dz溥层单兀体厚度;t岩体抗剪强度;初始水平地应力为则岩体抗剪强度为帆甲二h/tancp+c,鞭|)式中c岩体内聚力;,岩体内摩擦角。将式(8)带入式(5)得F=j(k0(jvtan(p+c)dz薄层单元体在竖向的平衡条件为EFv=P+G-T-2F=0将
11、式(2)、式(3)、式(4)及式(9)代入式(10)得2als+/Zadz-/2al俗+dfij-2J(k()%tan(p+cdz=0整理式(11)得由式(12)解得(kotantp1+AT肛(13)/边界条件:当z=0时,0=P0(地表面荷载)。将该边界条件代入式(13)得VA_%pg匕口平_31Y-C将(14)代入式(13)得:l-ePoez式中z薄层单元体埋深。将z=H代入式(15)时,可以得到碉室顶部的竖向围岩压力q为:(koHtanpkoHtanpi-e-j+poeH设n=一为相对埋深系数,代入式(16)得:31(14)(15)(16)%tanipj_e-kontan(pj+口区即口
12、出甲(17)式(17)对于深埋碉室及浅埋碉室均适用。将代人式(17),可以得到埋深很大的碉室顶部竖向围岩压力q为:q=%tancp(18)由式(18)可以看出,对于埋深很大的深埋碉室来说,地表面的荷载P0对碉室顶部竖向围岩压力q已不产生影响。太沙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k0=1.01.5。如果取k0=1.0,并以f代.1.,由式(18)得:q=苧=y%&=半)(19)kotan(pff/这和普氏理论中的垂直应力计算公式完全一致。作用在侧壁的围岩压力假设为一梯形,而梯形上、下部的围岩压力可按下式计算:82=e1+yhtan2450-(20)上述公式中,Si=a+htan(45°-*jou=20;c=0.05MPa,ai=15m,则下面举例说明n对q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