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_第1页
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_第2页
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_第3页
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_第4页
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遗弃罪组成要件的新试探关键词:遗弃罪犯法客体扶养关系内容提要:遗弃罪的犯法客体不宜明白得为广义的人身权利或生命、躯体的平安,而应说明为被扶养人受扶养的权利。扶养义务不仅限于婚姻法的明文规定,民政法律法规中有关特殊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其他生活无着人员扶养救助的规定,一样属于遗弃罪中扶养义务的重要来源。遗弃罪中的扶养关系不仅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而且应当包括在承担特定扶养义务的人员与被扶养对象之间形成的特定扶养权利义务关系。一、关于遗弃罪组成要件的两种观点我国1979年刑法第183条和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261条都规定了遗弃罪,且内容完全相同:“关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

2、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刑法理论通说以为,遗弃罪的主体是对被遗弃人负有法律上的扶养义务,具有扶养能力的自然人。本罪涉及的对象是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因此,遗弃罪只能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非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行为,不能够依照遗弃罪来处置。可是,也有学者以为,由于新刑法将遗弃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因此遗弃罪的犯法主体即再也不局限于家庭中负有扶养义务的成员;对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帮助、救助义务的人都可能成为本罪的主体。相应地,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都可能成为本罪

3、的犯法对象,而再也不要求犯法对象与犯法主体是同一家庭的成员。刑法理论上之因此显现针对遗弃罪组成要件的争辩,归根结底是由于学者们对遗弃罪的犯法客体存在明白得上的不合,进而致使在说明1997年刑法第261条规定的“扶养义务”时显现不同。主张遗弃罪的犯法主体和犯法对象不限于同一家庭成员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学者以为,以往的中国刑法理论将遗弃罪的爱惜法益限定为被害人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说明在1979年刑法典将遗弃罪列于侵犯婚姻家庭罪一章时还有合理的地方,但在修订后的刑法将该罪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以后,仍然坚持原先的说法,显然并未

4、得其要领,因为遗弃行为将使被害人的生命、躯体陷于危险状态,有时还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因此其是危及生命、躯体法益的危险行为,而不单纯是侵犯扶养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将遗弃罪的成立限于亲属之间乃是古代宗法社会以来的传统;立法者一直以为亲属之间不履行扶养义务,就对伦理规那么有所违背。近代以来,生产力发达,事故频发,个人陷于危难境界、无法自救的可能性增强,因此,遗弃罪的适用范围往往再也不局限于具有扶养义务的亲属之间,遗弃罪的本质也不单单是对义务之违背,而且也是关于生命法益组成要挟的危险犯。如此,对本罪的行为对象就应看成扩大说明,例如在长期雇佣的保姆发生严峻疾病时,行为人拒不将其送到医院医治,致使其错

5、过救治的最正确时期而死亡的,就可能组成遗弃罪。有的学者指出,既然遗弃罪己经归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那么,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以为其法益是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而应以为其法益是生命、躯体的平安。因此,对遗弃罪的组成要件就必需从头说明,要对“扶养义务”作出符合法益的说明。扶养事实上指帮助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使其能够生存下去。因此,除提供生存必需的条件外,在其生命、躯体处于危险状态的情形下,必需给予救助,更不能将其置于危险境界。因此,“拒绝扶养”应意味着使他人一辈子命、躯体产生危险,和在他人一辈子命、躯体处于危险状态时不予救助。基于此,哪些人具有扶养义务不能仅依照婚姻法等来确信,而

6、应依照不作为义务来源的理论与实践来确信。因此,遗弃罪的主体和对象不需若是同一家庭成员。可是,坚持遗弃罪的犯法主体和犯法对象必需是同一家庭成员的观点以为,从立法沿革的角度考察,我国刑法中的遗弃罪从来都是指家庭成员间的遗弃,而并非包括非家庭成员间的遗弃。1997年刑法典尽管将遗弃罪归并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但这种罪名归类转变的缘故是技术性的,这种由纯技术性缘故致使的罪名归类变更,不能成为对遗弃罪进行从头说明的理由。而且,遗弃罪本身具有侵犯人身权利的性质,但这是指具有扶养义务的人关于受扶养人之人身权利的侵害,而不能宽泛地说明为对一样人的人身权利的侵犯。因此,我国刑法关于遗弃罪规定中的扶养,

7、是指法律上的扶养,这种扶养义务是从扶养关系引申出来的,因此是一种身份关系,要具有必然亲属身份的人材有可能存在这种扶养关系。因此,我国刑法中的遗弃罪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而不包括非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由此可见,要想明确遗弃罪诸组成要件的具体含义,必需解决遗弃罪的爱惜法益或说犯法客体问题,进而确信在哪些人员之间能够存在“扶养关系”。二、关于遗弃罪犯法客体的明白得从头中国刑事立法进展的历程来看,遗弃罪的犯法客体存在一个演变进程,也曾经有过将遗弃罪规定在婚姻家庭犯法之外的考虑。如1950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大纲草案第134条对遗弃罪作了如下规定:“关于有养育或专门照顾义务而无自救力之人,有履

8、行义务之可能而遗弃之者,处3年以下监禁。犯前项之罪致人于死者,处4年以上15年以下监禁。”在此,遗弃罪被规定在第十章侵害生命健康与自由人格罪中,而不是规定在第十二章妨害婚姻与家庭罪中,而且遗弃罪的义务包括专门照顾义务,因此并非限于家庭成员之间的遗弃。可是,在1979年刑法典中,遗弃罪被规定在第七章妨害婚姻、家庭罪当中,这说明该罪的犯法客体是刑法爱惜的婚姻家庭关系。1997年修订刑法时,立法者取消妨害婚姻、家庭罪一章的设置,将其中的6个罪名全数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能够说,这一立法上的调整正是致使上述争辩显现的“原动力”。在笔者看来,固守1979年刑法时期的通说观点,由此以为包括

9、遗弃罪在内的6种犯法侵犯的客体是婚姻家庭关系,确实己不合时宜,因为立法者毕竟己经取消了妨害婚姻、家庭罪一章。既然遗弃罪己被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在说明遗弃罪的犯法客体时,便不能抛开人身权利。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前述以为遗弃罪的犯法客体是广义的人身权利或生命、躯体平安的观点就正确呢?答案一样是不是定的。理由在于:第一,咱们注意到,主张遗弃罪的犯法客体是广义的人身权利的学者以为,不必探讨1997年刑法典起草者进行罪章调整转移的主观动机,或许起草者和立法者并无改变爱惜法益的方式,可是,刑法是成文法,它通过文字表达立法用意,因此,说明者应当通过立法者所利用文字的客观含义来发觉立法用意

10、,而不是随意从法文之外的现象中想象立法用意。在此,事实上涉及到刑法说明方式的问题。毫无疑问,法律文本是咱们明白得和说明法律的客观基础。可是,法律是依照人们欲实现某些结果的意志而成心识地制定的,每条法律规那么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因此,对立法目的的打听无疑是说明法律的重要手腕,也是正确适用法律以实现立法目的的必然途径。若是抛开立法者制定法律的目的和用意不予考虑,那么在很多情形下都无法得出合理、妥当的法律说明,乃至法条本身的含义也无法确信。缘故在于,组成法律条文的许多文字,或多或少总有不明确的地方。文字意义域的核心部份,其意义固然明确,但愈趋边缘那么愈为模糊,极易引发争吵,而关于其究竟处于有关标准

11、的外延之内仍是之外,殊难决定。因此,仍是应当从立法沿革中考察立法者规定某罪的主观动机,以便明确立法者的立法用意,正确适用刑法规定。第二,退一步讲,即便坚持该学者主张的所谓“客观说明论”,也不能毅然得出遗弃罪的犯法客体是广义上的人身权利这一结论。综观1997年刑法典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条文规定,第一规定的是侵犯人身权利的犯法,然后规定的是侵犯民主权利的犯法,最后将原先6个妨害婚姻家庭的犯法规定在本章末尾。因此,这一章中全数犯法能够从整体上划分为侵犯人身权利犯法、侵犯民主权利犯法、原有侵犯婚姻家庭关系的6个犯法三大部份。这种格局散布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若是以为原先侵犯婚姻家庭关系的遗

12、弃罪此刻侵犯的是单纯的人身权利,那么立法者便应当将遗弃罪规定在侵犯民主权利犯法之前,或将原有6个妨害婚姻家庭的犯法都规定在侵犯民主权利犯法之前,以便使其包括在侵犯人身权利犯法当中一一立法者可不能连这点立法技术常识也没有。可是,咱们看到,现行刑法并无如此规定,而是仍然将这6个犯法规定在一路,作为第四章的最后一部份。这就说明,即即是从刑法条文的客观规定来看,遗弃罪的犯法客体也不完全等同于那些单纯侵犯人身权利的犯法。最后,咱们并非否定,包括遗弃罪在内的原有6个妨害婚姻家庭的犯法事实上确实也会侵犯到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仅从这一点考虑,新刑法将其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一章也是有道理的。但笔者以为,

13、那个地址的人身权利是附着在某种特定关系之上,或发生在特定领域当中的;若是没有这一前提,就不能组成这6种犯法。以虐待罪为例,行为人虐待家庭成员的确侵犯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等人身权利,但这是成立在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己经形成的家庭关系基础上的。若是不存在如此一种家庭关系,那么行为人虐待他人的行为可能成立故意损害罪或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组成虐待罪。因此,在确信虐待罪的犯法客体时,自然不能将其与故意杀人罪等侵犯人身权利犯法的客体等而视之。依此类推,遗弃罪的犯法客体也应当与一样侵犯人身权利的犯法有所不同,不能将其说明为单纯的生命、躯体的平安。由此看来,仅以遗弃罪被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

14、利罪一章就断言该罪的犯法客体从婚姻家庭关系转变成广义的人身权利,未免过于武断,也不够准确。行文至此,咱们发觉,遗弃罪的犯法客体既不能明白得为婚姻家庭关系,也不能归纳为广义的人身权利或生命、躯体的平安。那么,如何说明遗弃罪的犯法客体呢?在笔者看来,将遗弃罪的犯法客体界定为“被遗弃人受扶养的权利”是更为合理的。这种受扶养的权利不是广义上的人身权利,而是成立在扶养关系基础上的人身权利。也确实是说,遗弃罪侵犯人身权利的前提是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扶养关系。这一表述再也不纠缠于是不是侵犯“家庭关系”,而是从“扶养权利”这一加倍实质的角度对遗弃罪的客体进行界定,有利于正本清源,合明白得决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类

15、问题。而要明确“扶养权利”的具体含义,那么不能离开对扶养关系成立范围的界定。三、扶养关系成立范围的界定如前所述,刑法学界目前在扶养关系的成立范围问题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通说以为,“扶养关系”不仅包括同辈即夫妻和兄蛆对弟妹间的扶养义务,也包括长辈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育义务,还包括晚辈即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供养义务。另一种观点那么以为,扶养义务的本质在于维持他人一辈子存的义务;不仅提供生活来源是扶养义务的内容,帮助、救助生命、健康处于困难、危险的人,也应属于维持他人一辈子存的固然之义。因此,遗弃对象除年老、年幼、患病者外还应包括以下之人:

16、负伤、精神陷人恍忽状态者、烂醉如泥者等。(11)“拒绝扶养”应意味着使他人一辈子命、躯体产生危险,和在他人一辈子命、躯体处于危险状态时不予救助。因此,遗弃罪的犯法主体和犯法对象就不限于同一家庭成员。那么,到底应当如何界定“扶养关系”的成立范围呢?这事实上涉及如何说明法律概念的问题。对此,有学者指出,说明法律概念时必需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应该注意那时设计该法律概念时所考虑的事项及负荷的价值,以归其真;二是考虑到客观情形的转变,以使稳固的法律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13)这种折中式的法律说明方式是咱们所赞同的。基于这种熟悉,在界定遗弃罪中的扶养关系时,便应当综合考虑立法目的和客观需要两个方面,在

17、条文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内进行说明,以达到实践中最合理的处置结果为追求目标。一样,在说明遗弃罪中扶养关系的成立范围时,也要坚持这一原那么。一方面,从客观需要来看,现今社会日趋复杂,生活关系呈现多元化,某些特殊群体由于抚育人缺乏扶养能力,或因为各类缘故己经丧失(或全然不具有)家庭关系这一纽带,客观上存在着“生活无着”和“无家可归”者。这些人当中的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一样具有生存下去的大体权利,也有被扶养的要求。在实践中,要紧由国家和社会为这些人提供大体的生活保障,例如,一些生活无着的孤寡老人往往由国家投资的福利院、养老院负责供养,城市救助站那么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实践

18、中这些同意供养、救助的人一旦被遗弃,其处境可能比蒙受遗弃的家庭成员更为无助,更应该取得国家和社会的帮忙,刑法也必需确保这一群体不被抛弃,从而保障他们最大体的生存权利。这时,社会现实就为立法者和成文刑法提出了一个难题:对遗弃这种“生活无着”、“无家可归”的特殊人群的行为,刑法毫无疑问应该义无反顾地介入;若是在扶养关系问题上固守“家庭成员”这一狭隘的明白得,就无法处置实践中显现的福利院、养老院遗弃孤寡老人等特殊情形,从而难以有效地爱惜这种特殊群体的生存权利,也无益于实现刑法爱惜公民大体权利的功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依照罪刑法定原那么,刑法是不是能够惩罚这些行为?也确实是说,在相对静止的成文刑法与绝

19、对变更的现实生活这种永久的矛盾之下,这种行为可否被涵括进现行法律,而不属于“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也确实存在疑问。这就需要从头回到法律文本,结合立法用意进行综合考量。另一方面,不可否定,从立法沿革的角度考察,立法者规定遗弃罪的初衷的确是为了爱惜家庭成员的生活权利。只是,即使某些行为不完全属于立法用意初衷调整的范围,但如果是这种行为也在刑法条文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之内,将其说明为符合刑法的规定并非妨害国民的预测可能性,那么这种说明就应当是许诺的,并非违背罪刑法定原那么。毕竟,咱们需要坚持的底线是罪刑“法”定原那么,而不是罪刑“立法用意”定原那么。因此,在确信遗弃罪的具体惩罚范围时,咱们还应依照

20、刑法的规定进行相应的分析。依照1997刑法第261条的规定,行为人关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组成遗弃罪。通过度析这一法律规定,咱们明白,遗弃罪属于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法。据此,前述那种将遗弃罪的犯法客体界定为广义的人身权利或生命、躯体的平安,进而以为扶养义务包括各类救助义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该种观点将基于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法律行为和先行行为等产生的救助义务全数纳入扶养义务的范围,但前者事实上届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将其归入作为纯正不作为犯的遗弃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并非适合。何况,依照这一观点,所有负有救助义务的人在有救助能力

21、而不予救助的情形下组成的不作为犯法只成立遗弃罪一个罪名,这是极为荒唐的。事实上,救助关系是成立不作为犯法的基础,遗弃罪中的扶养关系也属于救助关系的一种。但不能反过来讲,救助关系也是扶养关系,因为扶养关系保障的是被害人最大体的生存权利,有特定的对象,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救助关系那么爱惜公民的一样权利,只若是陷于危难中急需救助的人,负有救助义务的人都应当予以救助,不然即可能成立相应的不作为犯法。依照不作为犯法的大体理论,纯正不作为犯法的作为义务只能是法律的明确规定。那么,关于遗弃罪中“扶养义务”的来源,是不是只能从婚姻法的明文规定中寻觅呢?对此,传统刑法理论一直坚持只能从婚姻法的明文规定中寻觅

22、的观点。可是,笔者以为,婚姻法只是规定了具有常规家庭关系的人之间的扶养义务,这种人群属于社会的绝大多数。可是,如前所述,社会上也还存在某些缺乏家庭关系维系的特殊群体,这种人员事实上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大体的生活保障。对此,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有明文规定的。例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3条规定:“城市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供养人和扶养人的,或其供养人和扶养人确无供养能力或扶养能力的,由本地人民政府给予救济。农村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供养人和扶养人的,或其供养人和扶养人确无供养能力或扶养能力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乡、民族乡、镇人民政

23、府负责组织实施。”残疾人保障法第41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量种渠道给予救济、补助。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依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J由此,国家开办的福利院、养老院,或农村的基层组织事实上承担着这些老年人、残疾人的扶养义务;再如,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治理方法第2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照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方法。”第6条第2款规定:“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据此,救助站关于这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事实上承担着临时扶养义

24、务。若是这些单位的人员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拒绝为符合规定的老年人、残疾人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和保障,便属于拒绝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这种行为情节恶劣的,完全符合遗弃罪的法定组成要件,应成立遗弃罪。可见,传统刑法理论将遗弃罪的主体和对象限定在家庭成员之间,忽略了对那些不具有家庭关系或抚育人缺乏扶养能力的特殊人员的爱惜,由此致使刑法调整的缺位。但事实上,对这些人员的扶养、救助,在我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这些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也属于“扶养义务”的来源。因此,承认遗弃特殊人员的行为组成遗弃罪,并非违抗纯正不作为犯的大体理论。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遗弃罪中的扶养关系不仅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而且应当包括在承担特定扶养义务的人员与被扶养对象之间形成的特定扶养权利义务关系。应当说,这一说明处在法条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内,没有冲破罪刑法定原那么,也有利于照顾到各类特殊情形,是相对合理的说明。事实上,司法实践中己经显现了非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成立遗弃罪的判例,王益民等遗弃案即是其中的典型。(15)四、结语综上所述,遗弃罪的爱惜对象不仅限于家庭成员,还应当包括那些客观上不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