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_第1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_第2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_第3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_第4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才能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形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老师教的方式去考虑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才能的开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此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2、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才能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赞可夫说过:“但凡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才能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老师妥擅长选择详细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老师那么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开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详细问

3、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考虑。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根底知识、解题经历才会处于特别活泼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才能。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考虑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形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分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展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老师要擅长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历的联络,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

4、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对于下面的应用题: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老师可作如下诱导:老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异性解答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

5、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才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将来的大创造、大创造,老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考虑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消费一批儿童玩具,原方案每天消费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方案多消费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

6、件,实际每天消费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方案多消费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答复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早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方案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

7、向与纵向发散。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敏性,以到达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才能的目的。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比照或表达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假如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

8、以做完?乙、丙合做呢?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化地掌握工程问题的构造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才能。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进步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老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清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答复以下三个问题: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

9、,一共有几人?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答复,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进步思维的灵敏性。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历,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27里包含几个3?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27是3的几倍?3与一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展分析考虑,探求不同

10、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到达举一反三、融会贯穿的目的。例如,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解法一:200+200X2/5+3或1+2/5+3从倍数关系考虑可得解法二:3X200+200X2/5或3X1+2/5用列方程的方法得解法三:设行完全程需要X小时。200+X=200×2/5+3老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拟。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

11、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老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老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从时间+路程单位路程所需的时间,可得解法四:3+2/5假如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那么可获得以下解法:解法五:3+2x5解法六:3x5+2解法七:2/3=5/X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多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