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习题_第1页
地质学基础习题_第2页
地质学基础习题_第3页
地质学基础习题_第4页
地质学基础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学基础习题1. 近现代以来有哪些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1. 地槽-地台说 2.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3. 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4. 板块构造学说2. 详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a.历史的回顾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美国学者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

2、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 b.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7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全球构造理论”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3、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

4、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黏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 c.六个大板块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d. 板块边界及类型拉张型板块边界: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挤压型板块边界:这里是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挤压

5、,对冲的地带。剪切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在海洋探测时,发现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洋脊走向的横断层所切断;这些横断层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它与平移断层的不同点,在于断层两侧在洋脊之间的位移是相互错动,而在洋脊外侧的位移都是同一方向的。e.驱使板块运动的力量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

6、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

7、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f.板块的移动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 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

8、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

9、(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

10、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g.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3. 简述地层层序律,并分析该定律在确定地层相对年代和认识地壳发育历史方面的意义。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物层层叠置,较老的岩层在下面,较新的岩层在上面。只要岩层没有发生倒转,上面岩层的形成时代一定比下面的

11、岩层新。这称为地层层序律。该定律具体包括: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b. 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没灭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当地层因为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率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正好颠倒。地层层序律为重建地球演化历史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划分地层,恢复古地理环境,从而来了解古地理发展情况。4. 简述古地理环境是怎样的(每个地质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地壳运动,这一时期动物的进化特征)并默写名

12、称代号。1. 太古宙的一般特征: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缺氧的气圈及水体,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岩石变质很深,海洋占绝对优势,陆核形成,原始生命萌芽,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但尚未发生构造运动。2. 远古宙的一般特征: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生物成为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发生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震旦纪:大陆壳已经形成为许多大规模的稳定的部分古地台。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3. 早古生代:海洋占绝对优势,陆地不多,海水中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空前繁盛,陆生植物很少。从奥陶

13、纪开始,主要是志留纪,出现了淡水原始的鱼类无颌类,属于脊椎动物,说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在植物方面,寒武纪,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为主,到了志留纪,已出现半陆生的蕨类植物,也意味着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发生了加里东运动。古生代初期,全球出现冈瓦纳古陆。志留纪末期,古大西洋逐渐变窄,。寒武纪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干燥。奥陶纪早中期气候和寒武纪相似,气候比较温暖。志留纪初期,当时南极冰盖迅速消融,导致大气环流减弱,纬相气候分带不明显。有些浅海地方变为较深海水,换流不畅,含氧量低,形成滞留环境。4. 晚古生代:植物界中第一次出现蕨类植物,动物界有两次大的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路上,曾发上

14、过生物危机,生物量急剧下降,造礁生物消失,10多个科灭亡,除此,晚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生物事件更为明显。海陆形势进一步发生巨大变化,联合古陆形成。北方大陆广大煤田形成,南方大陆冰川形成。5. 中生代:进入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高度发展,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恐龙全部灭亡。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是岩石圈板块发展趋于向于形成近代构架模式的时代,也是岩石圈从联合又走向分裂,漂移,逐步完成海陆分布格局的时代。联合古陆解体,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印支运动,环太平洋地带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带。三叠纪初气候比较干燥,以后有炎热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明显。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

15、。6. 新生代:古近纪:被子植物极度繁盛,以乔木为主。动物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爬行动物已经衰退,哺乳动物得到迅速发展。此阶段的构造运动简称喜山运动。冈瓦纳古陆进一步分裂,逐渐形成接近现代的地理面貌。新近纪:植物界已基本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和现代不同的是北半球喜暖植物分布范围延伸到更靠北的地方。无脊椎动物有大量现生属种,古近纪特别繁盛的海生货币虫类全部灭绝。哺乳动物中大多数古近纪的特有门类均相继灭绝。但另外一些门类则发展很快。新近纪全球海陆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似。只是海水所占面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经过喜马拉雅运动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山脉都已经形成,并继续隆

16、起。第四纪: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天相似,但动物界变化较大,特别是哺乳动物发展很快。第四纪后期还发生过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大规模灭绝事件。新构造运动频繁而普遍,在海洋中大洋中脊不断向外扩张,青藏高原隆起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现象。第四纪沉积物在大陆上分布极广,并发生过5 次海侵。人类出现。冥古宙HD太古宙AR (始太古代Ar 古太古代Ar 中太古代Ar 新太古代Ar)元古宙PT -古元古代Pt( 沱纪Ht)-中元古代Pt( 县纪Jx 长城纪Ch)-新元古代Pt(震旦纪Z 南华纪Nh 青白口纪Qb)显生宙PH-古生代Pz-晚古生代Pz(泥盆纪D 石炭纪C 二叠纪P) -早

17、古生代Pz (寒武纪C 奥陶纪O 志留纪S)-中生代Mz (三叠纪T 侏罗纪J 白垩纪K) -新生代Cz (古近纪E 新近纪N 第四纪Q)5. 概括地球气候历史变化,地球经历了哪几个大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各时期的特征如何?太古宙时期到处处于缺氧状态,元古宙时期,处于贫氧状态,寒武纪是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寒武纪,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干燥。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志留纪初期,当时南极冰盖迅速消融,导致大气环流减弱,纬相气候分带不明显。有些浅海地方变为较深海水,换流不畅,含氧量低,形成滞留环境。在晚

18、古生代时期,已经具有明显气候分带现象故赤道正好穿过加拿大北部,北欧和澳大利亚以东的海洋,北美,俄罗斯,中亚等可能处于亚热带,热带干燥气候条件下,冈瓦纳古陆部分地区则处于极地及寒冷气候环境。出现了又一次规模很大的冰川活动。中生代气候比较干燥,以后有炎热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很明显。大约在新近纪时冰期已经开始,但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现象。温暖时期:1. 寒武纪,奥陶纪早中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干燥。2. 石炭纪,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3. 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4. 中生代气候比较干燥,以后有炎热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很明显5. 全新世,气候开始变暖。寒冷时期:1. 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