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基本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
2、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
3、,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
4、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
5、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否认了辩证性,用机械的观点看待问题,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复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
6、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房近然观上1 .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 .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
7、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 .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z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人工自然现一1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表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月然啰?_2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
8、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一的目然现2一一一一3 .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生态.自然观一一一1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一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一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迎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
9、统的差系二.人类在实施和实现且持续发展史的地位和隹用,一一-成为实现亘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一_的理论基础儿_4、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略5"-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石一血?彘存为袤而后加获向记而寂一需局而疝林彳归标赢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年面态是R之庶”,只是非彳为态彳能E金而,形6稳定而I*结扁。 *蔡讶目!SM一索丁加花而iii嬴而互而瓶而百ISiii加:而是各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
10、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自然界再生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减弱及其原因。"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生态坯境的晋化?.1、恩格斯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口每一次的胜利,在笫一步都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11、”-“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A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H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和脑都属于H然界,并存在了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界规律。”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1)人口和就业问题; (2)粮食短缺和转基因食品问题; C3)不可再生资源问题; (4)H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问题; C5)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 (6)城市的恶性膨胀问题.等等可能性:人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与人和自然新关系确实立。人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与科技的三方面的可能性士1.认识上的可能性:-人类有能力找到人与自然不协调
12、发展的原因,现在仍在寻找之中2、主观上的可能性:-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的能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1>认识自然界的能动性 (2)改造自然界的噩动性口3、客观上的可能性:从自然界角度来看,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从人类使用能源的山史看:革木一煤炭一石油一原子能、太阳能*44»<«口从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看;右舞f钢铁f合成材料r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
13、发展起来的"。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人类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二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三全球化形势下,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
14、明了方向。二2、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2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占有量少。经济的迅速增长一资源的需求量大。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低-资源的利用率低学生总结出我国长期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二3 .深刻的环境危机表现: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实践: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对未来数代人的责任。如何结合国情、有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需要探索。当前至少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和努力: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4充分发挥我国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各种人均资源占有量
15、在世界上几乎都处于劣势,只有智力和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高新技术。在走向21世纪之际,这是我国主要的可依赖的优势条件。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经济正在日益形成一种互相依赖的格局、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从环境保护正在促进产业技术和工艺发生根本性变革这一点出发,国际环境合作有可能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突破口。3、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一,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第二,是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
16、族精神里需要,第三.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4.如何理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科技文化表达的理性、标准、公平、宽容、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正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形成和行为标准变革的基本因素。科技文化的显著特显是具有内在的、能动的创造性。恩格斯在研究近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可见科技文化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同时也是我国科学文化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
17、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心,是求善,简而言之,就是应该是什么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以及“李约瑟难题”一一“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一点。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1 .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
18、,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2 .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一一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一一绿色文化的良
19、性互动产物。6、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2、近代自然科学两个不同时期科学发展的比较1、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其收集材料的途径是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此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研究,采用的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既成事物而不是一个发展过程;机械力学的方法是此时期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个自然科学都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2、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a、19世纪自然科学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更高程度的发展;时间上追溯了宇宙起源星云假说;空间上确立了微小原子与庞大银河系的存在;深度上涉及到宇宙的未来与生命的本质、起源等。附
20、:星云假说尽管在18世纪已经提出,但真正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却在1854年赫尔姆霍兹首次提出了康德拉普拉斯天体演化说这一名称之后,因而只能将其看成19世纪的科学。b、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采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自然界;联系观点:电磁学揭示了电、光、磁之间的联系,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联系;有机化学揭示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有机物之间的联系;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发展观点:康德"星云假说"探讨了天体的演化;"地质进化论"探讨了地球的演化;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探讨了生物的演化。c、19世纪科学已经从收集材
21、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阶段,从实验科学走向了理论科学。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是理论科学,是在法拉第、安培等一系列实验物理学家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世纪科学的特点也正如李比希所说的"努力整理新发现的事实和寻找将这些事实串联在一起的共同纽带”。3、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20世纪一一1科学的整体化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产生;注重综合方法。2科学的社会化科学主体白社会化(科学共同体);科学劳动的社会化由于工业研发的建制化,科学研究已不再是少数精神贵族寄居的象牙塔,=而成为更多人谋生的职业、=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一个部门;科学应用的社会化科学产业化的推动;科学研究的国家化科技强弱成
22、为国家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与核心要素;科学的自主发展受到更多的制约;国家与地区间的科学合作增多3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技术发明以科学研究作为前提。也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化:一方面表现为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化一一依赖并创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开辟出新的方向;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另一方面,技术研究也逐步科学化。4科学的数学化演绎推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数学模型大量出现;公理化方法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等。5科学的哲学化科学理论在触及前沿问题时便变成哲学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如数学基础问题以及量子力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等。1、创立
23、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四个阶段:1备阶段一一问题的提出。2阶段一一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一一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一一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
24、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3顿悟一一灵感和直觉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
25、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中的全部过程?答: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表达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4、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时机,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
26、。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
27、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1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2基本原则:a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b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c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6、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配合物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大学《嵌入式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建筑施工组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食品仪器分析原子吸收测定水中钙(标准曲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漆画表现灰料新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海洋大学《GIS气象应用与开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计量大学《生物信息学入门(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财经大学《工程建筑制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
-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天天练题卡2
- 滑模施工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 DB11T 2279-2024 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评估规范
- 《电力电缆试验》课件
- JJF 2122-2024 机动车测速仪现场测速标准装置校准规范
- 充电桩四方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信息处理技术员教程
- 稽核管理培训
- 电梯曳引机生锈处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