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报告_第1页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报告_第2页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报告_第3页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报告_第4页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试验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三、实验内容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s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门聃及过渡过程时间Ts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2.5ICC-:图1.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YSY=取5)73+1RT*/?2CS+1-TS+10.7930107473(1)当T=0.25时,误差=

2、0.7473=6.12%;1516011.4962(2)当T=0.5时,误差=1-4962=1.32%;3.10S012.9927T0.250.501.00R20.25MQ0.5MQ1MQC111111111Ts实测0.79301.51603.1050Ts理论0.74731.49622.9927阶跃响应曲线1.11.2图1.3由电路图可得,取口2=®1则K=1,T分别取:0.25,0.5,1(3)当T=1时,误差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

3、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实验结果说明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二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s1+*%s+磅阶系统模拟线路艮4罔0.250.501.00甩2血1«(10.5讪C2避逆出曲_实测45.8%16.9%0.6%理论44.5%16.3%0%Ts实测13.98605.48954.8480Ts理论14.00655.30664.8243阶跃响应曲线图2.1图2.2图2.3注:T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W=stepspecs(time,output,

4、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1)当E=0.2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2)当£=0.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45.6I44.444.416.9116.3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14)当E=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6%=3.15%=3.7%S.4895I5,306EI5.3066=3.4%图2.1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4.B480I4,824318243=3.46%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雄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

5、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实验结果说明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3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E的增加而减小,直到E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的增大,先减小,直到泌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经理论计算可知,当E=0.707寸,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E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E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E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系统模拟运算电路图系统传递函

6、数为:100取R=100KQ,则G(s)=2+10s+100200取R=200KQ,贝UG(s)=24-10S+200若正弦输入信号为U。尸AiSin(cot),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其输出信号为Uo(t)=A2Sin(cot+少)。改变输入信号频率f旦兀值,便可测得二组A1/A2和少随f(或3)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规律就是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gMDkfl-1234561.59241.91082.22932.54782.86623.18471012141618200.94350.71040.58860.44730.34790.277310.87550.76250.64550.55380.4

7、7869061.1049.6840.2133.6328.59图1.11.2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频率响应测试二、实验目的1、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2、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三、实验内容0.60.4Y:D.4C530-0.2-0.4-O.g350图2D0250图1.2-0,6=1-0.9-0.6-51tnput01/1put-10.50Q5-1-.rTJ.jktrJL/、心"A-【iIi1ii>h;i1;八!';1;'11;I1tfiiMJ;j1S1i11ri1i)“VJui_JFWJU”VIJ

8、iiiii,jcl1卜1IVMM础J*p11001、测定给定环节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由数据可知,特征点处190口=0.5299=0.3509计算及分析计算及分析系统理论传递函数为GC.5I0,3509所以1A1A所以1012-0.040D2.12.2由于测试过程中可变电阻的调节上不是很精确。以及连接线路上接触不好及温度影响等原因有微小的干扰造成误差等系统理论传递函数为G(s)=-:-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由数据可知,特征点处201E105299I05=5.98%其他频率的示波器和李莎育图形lOOkili2345f1.91082.22932.54782.86623.1847明1214161820

9、1.50601.4251.1790.91230.70740.946310.92290.88380.6319_mJ71.149067.3562.1039.19图2.12.2的误4I1ftJftp。匕1II11广II'I|11IIil111111,|iII.I-If1Pilil111lI1,iIIfl118j*IIji1m,;h*Pr!A!ft/IA1;;I11k;11rj*仆仙"Al1f11IJjUiuiV|,iiUi.1!f!VL1,门I闻1jF*!n.WWffi:1111llA;i1EII1),J'il!J1VL11dLjnlgurdui-jOSlrOJr吃Q度京唯

10、的9310$Q'D卜口ED0E"Cr,口3D1G'DIGtQOrOSEOO£OSZOOED9lO3LOSD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串联校正二、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和设计方法2、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三、实验内容1、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2、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1、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S|PCJ"D其中Gc(s)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2、系统模拟电路如下图:3,未加校正时Gc(s)=14,加串联超前校正时aTS+1Gc(s)

11、=Ts+1(a>1)0.63S+1给定a=2.44,T=0.26,则Gc(s)=二'T-15,加串联滞后校正时bTS+1Gc(s)=1Ji人(0Vb<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给定b=0.12,T=83.33,贝UGc(s)J苗浦1实验电阻电容取值R1=R2=R6=100KQR4=250KQR5=1MQC1=C2=1.0妤截止频率:1.88rad/s幅值裕度:85dB相位裕度:28°不加校正加入超前校正251.5,501002003004005006007000009001000阶跃响应曲线阶跃响应曲线调节时间、=5.9943超调量1%=458231调节时间。=2.

12、4202超调量%=22138440BodeDjagr&mGm=85dB(at267rad/sec),Pm=28degCat1G6rad/sec)BodeDjagr&mGm=77.4d0(at267rad/sec),Pm=47.-4dmg(at2.38radysec)Frequency(radfeec波特图40Frequency(radfeec波特图实验数据分析1、可以判断三个系统都是稳定系统。截止频率:2.38rad/s幅值裕度:77.4dB相位裕度:47.42、加串联超前校正时的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短,即系统快速性变好了,而且超调量也减小了。从频率角度来看,截止频率减小,相位稳定裕度增大,3、加串联滞后校正时的系统比未加校正时调节时间长,即系统快速性变差了,但是超调量减小了很多,甚至比加串联超前校正时的超调还小。从频率角度来看,截止频率前校正时的相位稳定裕度。4、加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都能改变系统的稳定性能参数。但是改变状况又不一样。加串联超前校正即使系统变快,又降低了超调,较好。而加入串联滞后校正时的系统是以加长调节时间来达到降低超调量的目的的,使相位稳定裕度达到比较好的程度,但是这个系统比未加校正时变慢了不少,加入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