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回归书声琅琅_第1页
语文教学应回归书声琅琅_第2页
语文教学应回归书声琅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教学应回归“书声朗朗” 龚江波 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听、说、读、写。其实这四项能力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读。何以见得?因为“听”是听别人“读”,“说”是读的延伸,“读”就更是读了,“写”是读的实践。可见读的重要。什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什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关于读,古人、今人都有很多、很深刻的论述。当然,上面所说的都是指广义的读,包括无声的默读和有声的吟读和朗读等。本文要说的是后者吟读和朗读,是朱熹说的“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是于漪说的“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更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述的“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他们都强调了放开喉咙大声诵读的重要。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很少有这种“天籁之音”了,这种纯朴的、天然的吟唱早已被枯燥乏味的说教或简单、形式的问答所替代。或者有人认为,放开喉咙读,那是小学生的专利,一个初中生、高中生,牛高马大的也让他们放声朗读,岂不幼稚、可笑?于是,我们的语文课便都变得“默默无

3、闻”,以至于“悄无声息”了。我想,小学也好,初中、高中也罢,只要是语文课,朗读、诵读就不应少。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标志。没有这种“朗朗的书声”,语文教学就少一种朝气,少一种氛围,少一种灵气。我认为,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如果能安排、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朗读、诵读,朗读、诵读如果能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有生气的、成功的语文课。那么,让学生放开喉咙读,有什么好处呢?概括起来,朗读、诵读主要有下面几方面的作用。一、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足不出户”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个体要想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必须得跟社会接触,并融合在一起,这就少

4、不了语言的交流。而天生的能说会道者毕竟少之又少,更多的则靠后天的、经常的练习才能完成。学科的增多,学生也不可能像旧时代那样把所有时间放在学习“语文”上了。语文虽然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但调查显示,学生自觉地用来学习语文的时间几乎没有。在他们看来,与其把时间放在很难见功效的语文学习上,倒不如多用些时间学习其他科目更实惠些。这也难怪,考试嘛,分数重要。其实,大家都清楚,说重要,实际不被重视的语文课目早已被挤到一个小角落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不腾出时间让他们练吗?经常让他们高声读读,尤其是一些文辞优美的散文,饱含哲理、启迪的名言佳句,他们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累积,不断得到提高。读多了,他

5、们自然就会变得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准确。一个表达准确流畅,谈吐文雅优美的人,社会上哪一个领域不欢迎?二、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当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些学生还停留在生活中的琐事上,或者还沉浸在课间的余庆中,或者还陷在上一节课的内容里。这时候,教师如直奔主题,滔滔不绝的讲起课来,我想,效果肯定不大,但若能让他们来一段雄壮的、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进入角色的。在讲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已显倦意或思想开小差时,也可以让他们放开喉咙朗读课文,以消除倦意及没有闲暇开小差。 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无论如何想争分夺秒多讲一些内容,也没多大作用了。一方面,人的注

6、意力有限,另方面,有些学生已在谋划课间的节目了。这种情形之下,若能根据本节的内容,留几分钟让学生放开喉咙读有关的文段,如此,则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在无形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复习巩固了本节的内容。有些教师可能会说,一节课那么短,要讲的内容又那么多,哪有什么闲工夫让他们读?但是,你一个劲地在那里讲,除了讲还是讲,有用吗?表面上,你这一节的任务是完成了,实际收效却未必如你所愿。但是,若能在讲授的过程中讲讲读读,读读讲讲,在读中讲,在讲中读,学生就没有闲暇开小差,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三、 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越强,就越能快速理解所读文段的内

7、容。阅读古文,尤其需要语感。因为古文的年代离我们较为久远,古人的表述跟我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不多读,又怎能理解古人遣词造句的特点?不多读,又怎能快速准确理解其内容? 如北齐书·袁聿修传中的一段: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竟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记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没有语感的人跟语感强的人同

8、读这一段文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没有语感的人无论读十遍百遍,有些词也无法准确理解其意义,而这又关系到整个文段甚至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有些词你用现代义去理解根本就行不通。如文段中画线的词:出除、荣、爰逮、过诣、见知、解代、或将、敕等。无法理解这些词,就无法理解所读的内容,当然就无法准确做相关的题了。但文言语感强的人却不同,他们一读就会知道“出除”是两个词:出出京,除担任。“爰逮”是“直到”意,“荣”为意动用法,“过诣”为“巡视”意,“见知”表被动,“解代”为“解除职务”义,“或将”为“有人拿来”,“敕”为皇之诏命。理解这些词,理解内容则轻而易举。“除”、“迁”、“征”、“拜”、“寻”、

9、“逮”等词都是读古人物传记常遇见的词,而这又不可妄用现代义去理解的。这就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的语感。有人也许会说,默读也是读,就不能增强语感了吗?但默读跟朗读、诵读古文,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文言文虽然简洁,但佶屈聱牙,相对现代文来说,略显枯燥乏味。如果是默读,人很快就会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而影响读的质量和效果。放开喉咙读就不同,如此,就能调动多种感观,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古文,与其一字一词一句的精讲细讲,倒不如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再多读。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对古文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四、 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

10、点。学生的朗读、诵读与鉴赏有什么关系呢?要鉴赏,就免不了赏析诗的形式、技巧,这就涉及到遣词造句,而诗词曲赋的语言是简洁而富于音韵美的,只有反复的吟读,高声的朗读才能领悟其音韵美。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像这样的一首富有音乐美的词,如果换成是语文教师在讲,那么即使讲得再多,再精,再具体,再生动,学生获得的也无非是一些零碎的、皮毛的东西,无法领悟其神韵,无法体会词人所处的冷清单调

11、的环境和孤独忧愁的心情。只有反复的吟读、高声的诵读,才能体味它的遣词、用韵,它的内在的神韵美。尤其是那些迭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所营造的氛围和其中“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奥妙,没有一番反复的诵读是无法品赏的。其实,古人的诗词曲赋本来就是一首首各具神韵的歌,一曲曲优美的音乐,是唱的。那么,今天,我们用读代替唱,跟古人原本的方式唱,不是殊途同归吗?所以,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曲赋的教学,我们除了让学生放开喉咙去读,去体会,去感受,还有其他更好的捷径吗?事实说明,教学诗词曲赋,应放手让学生多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还可以及时纠正他们读得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古文,学生误读的比较多,学生毕竟是学习者,教师是扶持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