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研修案例_第1页
学员研修案例_第2页
学员研修案例_第3页
学员研修案例_第4页
学员研修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员研修案例题目:“五改”导案看“研修”发生在研修中的难忘“小”故事黄石十中 霍建明背景:每学期每一位主科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这是学校近五年教科研常态的项目. 教师A既教数学,当然有一节主讲的公开课,时间就在10底.巧合的是这节课还被区教研室确定为全区的观摩课。过程: 片段一:关于解题方法。 10月中旬的一个周未,教师B接到一个电话,内容是:请求教师B看一下A的准备的导案,请提出个人的建议.导案已经发往B的邮箱.教师B从邮箱中提取了导案。令B诧异的还有一个文档在邮箱。出于好奇,B也下了下来。打开这个文档,发现是导案中选的典型题的解答过程,更为惊讶的是,惊讶的“事”是什么?请看:比如在教学第四

2、个环节“巩固与拓展”有一例:已知抛物线y=x²-1,直线y=kx(k0),(1)求证:此抛物线与直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过点C(1,0)作直线L1平行于Y轴,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1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P、Q,用k的代数式表示AQ+BP的值;(3)直线L2过点E(0,-2)且平行于X轴,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N。求证: 是定值。本例附在解答文档中的解答是:(1) 预设证明:(原有证明过程,限于篇幅,这里以及下面有的内容也略去。但为保证本文完整性,还是用“”示之。本学员注)(2) 预设解法一:作AEX轴于E,BFX轴F,设

3、A(,),B(,).则E(,0)F(,0),由于从而AQ+BPEF预设解法二:记AQ与Y轴交于M,BP延长线交Y轴于N,设A(,),B(,).由于0,MQPN,从而有AM=,BN=得到AQ+BPAM+MQ+BNPNAM+BN解法三:由于直线L1过点C(1,0)且平行于Y轴,设A(,),B(,).由于1,所以有AQ+BP1+1(3) 预设解法一:AM2,BN2,=联立:得到:=4k, =-4=1预设解法二:AM2,BN2,联立:得到:从而:,=1惊讶的“事”是什么呢?B与A之间有一段电话对话:B:你对每一道题进行解答,这是每个数学老师的习惯。但是把解答过程写下来还是有用心的。你的想法如何?A:呵

4、呵,这是我的第三改。第一、二次的导案只有导案,没有解答方法的列出,我觉得准备还足。 B、每一种解题方法前面有一个变化,就是在习惯性的方法一、方法二前面加上了两个字“预设”,你的想法呢?A:以前,我习惯于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等的解读,这是满堂灌、满堂讲、满堂练的功夫。但是经过近一年的研修之后,了解到新课程的理念倡导生成。既有生成,就应有课堂教学的预设。有了预设,课堂教学才会有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见:注一),我就可能更有精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

5、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B:有人说“生成”有两类:即预设性生成、非预设性生成,也有人说,“预设”之外的才叫“生成”。你怎么看?A:我想先做好“预设”吧。“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见:注二)。非预设性生成是灵动的,是课堂的生命。只有做好“预设”,就能注意交流与互动,在“预设性生成”中,去捕捉非预设性生成,驾驭非预设性生成,顺应学情,借机施教。片段二:关于小结。“画龙点晴”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课堂小结”就是想达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因此每上完一节课学科教师总会进行

6、小结。这是惯例。然而,惯例却被打破。在与教师A的交流中教师B发现新的变化,请看教师A对教学环节中的“课堂小结”的设计版本的改变:版本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版本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课件中有一个归纳的课堂小结)版本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法、思想上有何收获?(课件中有一个按知识、方法、思想进行归纳的课堂小结)版本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法、思想上有何收获?(课件中有一个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的课堂小结)教师A认为,相比过去的课堂小结,用思维导图进行的归纳的课堂小结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也能更好地实现

7、了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换。所以有新的改进。(见:注三)片段三:关于导案。教师A对导案进行了五次修改。将每个环节进行了整合式的修改。这里选取第一稿和第五稿的从环节一到环节五的全方位的对比,已经“面目全非”,更有极致。第一稿一 温故互查1.求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交点,就是解方程:( );2.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x1,0),B(x2,0),则x1+x2=X1.x2=AB=(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x1,0),B(x2,0), 则AB=( )二设问导读如何判定直线y=mx+n(m0)与抛物线y=ax2+bx+c(a0)的

8、交点情况?如:直线y=6x-20与抛物线y=x2-6x的交点情况如何?三 自我检测1. 上题中若有交点,则两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2. 在题1中,若交点为A,B, A在B 的左侧,在线段AB 下方的抛物线上找点P,使ABP的面积最大,求P点坐标。四 巩固训练已知直线y=ax-20(a0)与抛物线y=x2-6x,(1) 若相切,求a值;(2) 若它们相交于A,B两点,用a的代数式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五 拓展提高已知一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3,-9),(1) 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 直线与(1)中的抛物线交于、两点,点的坐标为,求证:为定值.第五稿:导案配课件(课件略)一、

9、温故互查1、求抛物线y=ax2+bx+c(a0)与直线y=mx+n(m0)的交点问题,组成的方程组为: ;形成的方程为: ;2、若有两个根x1,x2,则x1+ x2= ,x1.x2= ,|x1- x2|= .二设问导读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x,y),到x轴的距离为 ;到y轴的距离为 ;到原点的距离为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x1,y1),B(x2,y2),则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两点间的竖直距离= ,A与B两点间的距离=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1,2),B(2,1), 则AB= 。二、 自我检测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y=-x+3和抛物线y=x2-4x

10、+5(1)两图象有几个交点?(2)若有交点,则两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四、巩固与拓展已知抛物线y=x²-1,直线y=kx(k0),(1)求证:此抛物线与直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L1(2)设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过点C(1,0)作直线L1平行于Y轴,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P、Q,用k的代数式表示AP+BQ的值;预设一:预设二:预设三:(3)直线L2过点E(0,-2)且平行于X轴,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L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N。求证: 是定值。预设一:预设二:(4)直线L1与抛物线交于点S,是否存在这样的k值,使ARB为直角,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k

11、值。L1预设一:预设二结局:问题一:课题的确立。课题经历了“直线与抛物线的结合”到“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问题”再到“两点间距离公式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课题的选择和确立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它不仅决定教师一节课所要实现的方向、目标与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教学过程应采取的方法与途径。由于本节并非课本的直接内容,能否确定贴切的课题,对教学也将起积极作用,也是一节课的价值所在。独立地判断和正确地选题是衡量教师判断力标志之一。问题二:关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目标的实现与重难点的突破是密不可分的。本次的导案目标、重点与难点始终不见改动,可见这次课目标是一定要实现的,重点一定要突出的,难点一定要

12、突破的。问题三:例题的选取。本节课是一节综合课,也是知识运用的延伸与拓展。例题选择要有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之一就是例题的选择,通过一道代表性例题的演练、探究、发挥,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让学生明白得一清二楚,既强化“双基”又提高了能力。从导案可以看到,例题的变动是最大的。问题四:小结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时间的给予。 本节的小结是纠结之一。在很多的公开课中,小结环节往往一句话带过。或者泛泛而谈。或者时间很少。究竟如何对待小结,给予多少时间,在这次研修中的学科导师张玉梅 老师(北京二十二中中学高级教师 北京市骨干教师 人教版课程

13、标准实验教材初中数学培训团专家)。伍春兰老师(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在视频初中“数学课堂”之“再指导”一致认为:课堂小结如果有,就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小结也能成为培养能力、指导方法的环节。为此指明了方向。 评析与反思:1、准备导案是必要的。然而,教师A放弃“磨课”转为“磨导案”更有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磨课容易导致“作秀”,磨导案更打造灵动的课堂,因为导案内容的充实、选择其实都是寻找“思维的支架”。以此强化思维的发展、增强活动的兴趣、流畅探究的表达。2、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从以自我为主转而以学为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如果不是研修的培训,如果不是新课程的培养,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转身,这是理念的转变,也是行为的自觉,行动起来是最为珍贵的。当还有很多教师在埋怨学生基础差,习惯不好的时候,当还有很多教者在恨铁不成钢,埋怨时代发展太快的时候,教师A在前行,前行从自已的改变开始。相信这是一种力量,能辐射,能传递。3、当然这样一个大容量的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