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消解的原理_第1页
微波消解的原理_第2页
微波消解的原理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波消解的原理1.什么是微波微波是一种电磁波,是频率在300MHz 300GHz的电磁波,即波长在100cm至1mm范围内的电 磁波,也就是说波长在远红外线与无线电波之间。微波波段中,波长在 1- 25cm 的波段专门用于 霄达,其余部分用于电讯传输。为了防止民用微波功率对无线电通 讯、广播、电视和雷达等造成 干扰,国际上规定工业、科学研究、医学及家用等民用微波的频率为2450 土 50MHz。因此,微波消解仪器所使用的频率基本上都是 2450MHz , 家用微波炉也如此。2 微波的特性(1) 金属材料不吸收微波,只能反射微波。如铜、铁、铝等。用金属(不锈钢 板)作 微波 炉的炉膛,来回反射作

2、用在加热物质上。不能用金属容器放入微波炉中,反射的微 波对磁控管有 损害。(2) 绝缘体可以透过微波,它几乎不吸收微波的能量。如玻璃、陶瓷、塑料(聚乙烯、聚苯 乙烯)、聚四氟乙烯、石英、纸张等,它们对微波是透明的,微波可以穿透它们 向前传播。这些 物质都不会吸收微波的能量,或吸收微波极少。物质吸收微波的强弱 实质上与该物质的复介电常 数有关,即损耗因子越大,吸收微波的能力越强 2。家 用微波炉容器大都是塑料制品。微波 密闭消解溶样罐用的材料是聚四氟乙烯、工程塑料 等。(3)极性分子的物质会吸收微波(属损耗因子嚐奈锚剩纾核岬取 K波的频率堑姆肿泳哂杏澜门技?即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极性分

3、子在微波场中随着微 而快速变换取向,来回转动,使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吸收了微波的能量而使 温度升高。我们吃 的食物,其中都含有水份,水是强极性分子,因此能在微波炉中加热。 下面,我们可以进一步理 解微波消解试样的原理。3.微波消解试样的原理称取0. 2克-1.0克的试样置于消解罐中,加入约 2nd的水,加人适量的酸。通 常是选用HN03、HCI、HF、H202 等,把罐盖好,放入炉中。当微波通过试 样时,极性分子随微波 频率快速变换 取向, 2450MHz 的微波,分子每秒钟变换 方向 2.45 X 10次,分子来回转 动,与周围分子相互碰 撞摩擦,分子的总能量增力口,使试样温度急剧上升。同时

4、,试液中 的带电粒子(离子、水合离 子等)在交变的电磁场中,受电场力的作用而来回迁移运动, 也会与临近分子撞击,使得试样温 度升高。这种加热方式与传统的电炉加热方式绝然不 同。1 )体加热。电炉加热时,是通过热辐射、对流与热传导传送能量,热是由外向内通过器壁传给试样,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加热试祥。微波加热是一种直接的体 加热的方 式, 微波可以穿入试液的内部, 在试样的不同深度,微波所到之处同时产生热效应,这不仅使加热更快速,而且更均匀。大大缩短了加热的时间,比传统的加热方式既快速又效率高。女2 氧化 物或硫化 物在微波(2450MHz、00W )作用下,在 lmin 内就能被加热到摄氏几百度又如

5、 Mn02 1.5 克在 650W微波加热lmin可升温到920K,可见升温的速率非常之快。传统的加热方式 (热辐射、传导与对流 ) 中热能的利用部分低,许 多热量都发散 给周围环境中,而微波加热直接作用到物质内部,因而提高了能量利用 率。(2) 过热现象。微波加热还会出现过热现象 ( 即比沸点温度还高 ) 。电炉加热时,热是 由外向内 通过器壁传导给试样,在器壁表面上很容易形 成气泡,因此就不容易出现过热现 象,温度保持 在沸点上,因为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在微波场中,英“供热”方式完 全不同,能量在体系内 部直接转化。由于体系内部缺少形成气“泡”的“核心”,因而, 对一些低沸点的试剂,在密

6、闭 容器中,就很容易出现过热, 可见,密闭溶样罐中的试剂能 提供更高的温度, 有利于试样的消化。(3) 搅拌。由于试剂与试样的极性分子都在 2450MHz 电磁场中快速的随变化 的电磁场 变换取 向,分子间互相碰撞摩擦, 相当于试剂与试样的表面都在不断更新, 试样表面不 断接触新的试剂, 促使试剂与试样的化学反应加速进行。交变的电磁场相当于高速搅拌 器,每秒钟搅拌 2. 45 X 10 次,提高了化学反应的速率,使得消化速度加快。由此综 合,微波加热快、均匀、过热、不断产 生新的接触表面。有时还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改变 反应动力学状况,使得微波消解能力增强,能 消解许多传统方法难以消解的样品。由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