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1页
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2页
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3页
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4页
宿舍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XXXXX项目宿舍楼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详细勘察阶段)1.工程概况受XXXXX的委托,XXXXX集团有限公司对拟建XXXXX项目宿舍楼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提供该工程建设所需的地质技术文件。本工程拟建场区位于XXXXX、XXXXX项目设备用房西侧。具体位置可参见附图(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拟建建筑物的建筑及结构设计条件详见表1。 拟建工程概况 表1 建筑物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层数建筑物高度(m)拟采用基础类型荷载(预估KN/m2)基础埋深(约m)占地面积(约m2)结构类型宿舍楼2-约9.0条基或独基401.5-2.5684.0框架2、勘察

2、工作的目的、任务按照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对场地勘察及成果提出的要求,依据国家与XXXXX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确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为:(1) 通过对区域地质、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周边已有勘察资料及现场勘察结果的分析,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时,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2) 查明工程场区地层成因年代、地层结构特征、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空间分布的特点,提供各土层室内外试验统计成果表。评价影响建筑基础的浅层土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和各层地下水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3) 通过分析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区域水文地

3、质条件,查明工程场区的地下水赋存类型、水位埋深及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基本规律。分析地下水对建筑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影响。 (4) 通过现场测试及室内分析,对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抗震设计基本条件进行评价,包括给出地震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建筑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类别,分析场地地基土层液化的可能性等。(5) 提供场区地基土层分层承载力以及综合考虑地层组合、变形控制等影响因素的地基综合承载力特征值。分析地基基础工程问题,针对设计条件,结合已有勘察分析评价经验,对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分析与评价,建议适宜的地基基础方案和相关技术参数,分析评价需要重点考虑的基础工程问题,提出相应技

4、术措施的建议。(6)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勘察依据和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及平面位置图;(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XXXXX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9)、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

5、深度规定(2010年版);(10)、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GJ/T87-2012)。4、勘察等级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本次勘察等级进行划分: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5、勘察工作和工作量5.1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等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设备采用DPP100车载型钻机。(1)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角18°30。落锤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落距76厘米,钻杆直径42毫米,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的规定。锤击速度小于30击/mi

6、n,贯入器打入土中15厘米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厘米锤击数进行累计,打入30厘米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击数N,当锤击数达到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到30厘米时,终止试验并记录50击的实际深度。剖面图中所标注的击数是未经杆长修正的实际击数。(2)土工试验试验项目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要求进行,试验方法执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20123-1999)。5.2勘察工作量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和勘察合同的要求,本次勘探工作量沿拟建建筑周边及角点共布设6个勘探孔,具体详见勘察工作量详见下表2。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2勘察项目单位数量技

7、术要求附注标高测量点6以拟建建筑物东侧办公楼室外散水坡(假设±0.00米)引测。钻探取样孔个6按规范要求进行原位测试孔个6全部做标准贯入试验钻孔总数个6总进尺米60.0米取样扰动土样个6不少于2kg/个原状土样个-采用薄壁取土器,及时密封原位测试标准贯入次6按规范标准规格,自动落锤室内试验物理性质件-按规范标准颗粒级配个6筛分法水分析件2简分析评价腐蚀性土(易溶盐)件2简分析评价腐蚀性具体工作情况详见附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勘探点一览表及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5.4勘察进程(1) 野外作业日期:; (2) 室内试验日期: (3) 资料整编日期: (4) 提交报告日

8、期: 6.场地条件6.1气象与水文XXXXX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水量350-45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6.6°C,多年平均气温13.3°C,多年平均最低气温0.8°C;多年平均降水量327.4mm,降水量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0%,最大降水量593.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992.2 mm,以五月份蒸发最为强烈。该区标准冻深为1.50米。本工程拟建场区位于XXXXX,是西辽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XXXXX市水系由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

9、河水系组成。勘察时拟建场地无河流及地表水体分布,冻土类别属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为1.50米。6.2地质构造XXXXX市的地质构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北部的松花江区大兴安岭分区乌兰浩特小区属于大兴安岭一级隆起带的南段,岩浆活动从晚古生代直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侵入和喷发;中部的松花江区松辽平原分区XXXXX小区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侵入岩的分布面积比较广泛,岩性比较复杂;南部的松花江区XXXXX草原分区位于松辽平原西南隅,为松辽平原一级沉降的次一级盆地,岩浆岩不发育。本区属南部构造地段。6.3地形地貌勘察场地地势起伏较大,拟建场地地貌成因属于西辽河冲积平原,为风积、河湖相沉积。6.4地层本

10、次勘察查明:拟建各建筑物处在同一地貌单元,地层结构也基本一致,在勘察所达深度内,岩土为第四系全更新世及晚更新世冲湖积耕土、细砂等,地层分布较连续,稳定,以细砂为主,砂类土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磨圆较好,层差不大。本次勘察所揭露的土层,由上至下依次为: 耕土(Q4ml):黄褐色,松散,稍湿;层底相对高程-0.86-0.64米,层厚1.201.40米,为风积细砂、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不宜做基础持力层。细砂(Q3al+pl):浅黄色、浅灰色,稍密,稍湿至饱和,层底相对高程-9.49-9.44米,层厚变化在8.608.80米;主要矿物成分为 石英、 长石,局部偏细为粉砂,粒度较均。本次

11、勘察未穿透该层。各土层详细情况详见附图及附表:剖面图、柱状图及地层统计表。6.5地下水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期间于钻孔深度范围内见一层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为细砂,水位埋深为8.618.64米,相对水位标高为-8.10米,富水性较好,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潜水天然动态类型属渗入-径流型,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下水侧向迳流补给,以蒸发、地下水侧向迳流及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根据本地区长期水位观测资料,地下水位历年在7、8月份最高,在4、5月份最低,年变幅1.00米左右。抗浮水位相对水位标高可按-7.10米计算。6.6岩土及地下水腐蚀性评价6.6.1地基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对本场土地进行易溶盐的含

12、量分析(试验成果详见“土壤易溶盐分析报告”)。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表12章进行评价。详见下表3: 场地岩土腐蚀性评价表 表3评价类型岩土对混凝土结构岩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环境类型按地层渗透性评价介质SO42-含量(mg/kg)Mg2+含量(mg/kg)pH值HCO3-(mmol/kg)Cl-含量(mg/kg)pH值本区指标140-28016.15-33.658.71-8.865.25-7.500.008.71-8.86评价指标<300<1500>6.5>1.0<100>5.5腐蚀等级微微微微微微注:本地区为类

13、环境类型,地层渗透性为A综合上表分析,场地地下岩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6.6.2地下水腐蚀性 根据本场地采取水样(试验成果详见“水质分析报告”),进行水质分析。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章进行评价。详见下表: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一览表 表4评价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按环境类型按地层渗透性评价介质SO42-含量(mg/kg)Mg2+含量(mg/kg)pH值HCO3-(mmol/kg)Cl-含量(mg/kg)本区指标0.00-157.238.84-20.017.12-7.152.48-5.200.1

14、0-18.84评价指标<200<1000>6.5>1.0<100腐蚀等级微微微微微注:本地区为类环境类型,地层渗透性为A综合上表分析,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综合上表分析,本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7.岩土工程分析评价7.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处于同一地貌单元,岩土分布稳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岩土组合为近水平发育,厚度较大,工程力学性较好,岩土组合呈现水平状,压缩模量差异较小,对本工程影响较小,地基均匀性较好。场地内无不良地质作用现象,地质灾害发育可能性小,适宜本工

15、程建设用地。7.2场地地震效应按国家地震局(GB18306-2001)1:400万地震区划图,本场地的基本地震烈度为度。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XXXXX市地震局、XXXXX市建设委员会文件通震发20045号的规定,XXXXX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 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第一组, 地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在250Vse150之间,场地土类别为中软土;场地土层厚度大于50米,场地类别分为类;为抗震一般场地。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所提供的相关依据,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16、。7.3饱和砂土液化评价本区地震设防烈度度,场地饱和砂土为细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饱和砂土形成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根据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4.3.3条第一款,可初步判定为不液化土,无需进一步判定。7.4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根据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进行物理力学统计,统计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各项指标真实、可靠。各项指标详见附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7.5地基(岩)土承载力分析评价根据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规范,对场地内地基土承载力取值进行分析。根据XXXXX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

17、2006)附表综合给出地基土承载力,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按下表5取值:地基土承载力评价表 表5岩土名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荷载试验地区经验建议使用值细砂1301301307.6地基与基础方案根据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及荷载等情况,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地层土质情况,建议本工程建筑采用如下地基方案。7.61天然地基第细砂可做天然地基持力层,基础类型可采用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设计时须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确定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a。8.基坑开挖与支护8.1、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本工程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要求,基坑预计开挖深度约1.5-2.5米左右,所揭

18、露的土层有-层,其中耕土较松散、开挖时易坍塌;细砂天然坡角经验值为35度左右。坡角值较良好。8.2、基坑设计建议本工程根据甲方要求,基础预计埋深约为1.5-2.5米,侧壁安全等级为三级。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周边环境条件,本工程基坑建议选用1:0.75放坡型式(具体放坡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地下水埋深8.618.64米,基坑开挖前可不考虑场地降水问题,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暴露,应及时进行支护,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为防止因基坑施工过程中引起相邻地面、道路和原有建筑产生沉降、裂缝等岩土问题,应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工作,必要时应采取设计和施工措施,对相邻建(构)筑物及其它地基基础进行预加固处理,如出现基坑变形过大,或环境条件不允许等危险情况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9.结论和建议9.1结论9.1.1根据本次勘察结果, 场地处于同一地貌单元,岩土分布稳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适宜作为建筑场地的使用。9.1.2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第一组,地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类别为类。为抗震一般地段,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 9.1.3本地区土层的标准冻深为1.50米。9.1.4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