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_第1页
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_第2页
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_第3页
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_第4页
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哲学之略谈 读中国传统文化之笔记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的一个主题。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所说的“际”,就是关系。在他看来,只有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阐明“天”的性质,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成一家之言”。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如果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人们只能对他膜拜、赞美和服从,丝毫不能改变它,以致人们在自然面前显得非常渺小,成为大自然的附庸和奴隶,这必然会把人们引到宗教甚至迷信的道路上去。

2、如果把“天”看做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自然界,人们应当努力认识自然及其变化法则,顺其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从而就有可能改变人在自然界中的被动地位,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上述这两种对“天”的不同态度,既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同时又反应出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种是有意志的至上神、天命、天道,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即古文中所说的茫茫苍天。如周易中,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明夷卦上六爻辞“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这些都是以上天与下地相对,指的是自然的天体。又如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姤卦九五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这里的

3、“天”指的是有意志的至上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依据不同的历史时代,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的向天神观提出挑战。如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西周末年,由于政治黑暗,人们对神权政治发生了疑问,向黄天上帝提出种种问题。这种“疑天”的传统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一股重人事轻天道的社会思潮。重人事、轻天道一方面要否定天道迷信,另一方面还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来实现人的预定目的,借以把人的主体意识从神化的自然力量之中解救出来。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第一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他说的“天时”不是指有意识的天神,而是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然现象;“地利”指的是道路、环境等地理条件;“人

4、和”指的是民心、民力。他认为只有三者具备,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稍晚点的孙膑兵法也有“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等与孙子兵法类似的思想。说明西周到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已经初步认识到人类的自身价值。又如“道法自然”的观点,最早提出道法自然的是老子,他认为天的性质是自然,“自然”就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概括,也叫做“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也讲天、地、人。不同的是,老子把天地人看作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正如他描写道时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是说,“道”是自然之物的“混

5、成”和总称。在老子看来,天是自然的产物那就没必要崇拜它,人也是自然之物,那么就该人与天是平等的。这种“天道自然”观把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中华名族从此以一个哲学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随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接受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产生了推翻君主的活动,如张角的“太平道”等,当然这是后话了。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倾向,把天地称之为“形之大者”并提出“通天下一气耳”,企图将“天”与“气”相联系,所以庄子所讲的“天”几乎都是自然或自然的境界。他认为人的不自由是由于违反了自然的本性,因此主张顺应自然以行事。如庖丁解牛。但庄子强调自然而否认人为,把人的主观努力看做是对自然的一

6、种破坏力量。在他看来,天地是个大熔炉,造化是个大铁匠,人不过是块铁罢了。铁匠要把铁块铸成什么物件,铁块是没有选择自由的。这就是他所说的“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灭天”,企图通过这种“无为”的途径实现人向大自然的回归和人与自然的同一。这实际是办不到的。这样,庄子在天人关系上否定了有意识的天,却宣传了无可奈何的“命”。他尽力追求自然(天)到头来无非是不可抗拒的“命”。这种宿命论的庄子“天道自然”观的弱点,后来被荀子批评为“蔽与天而不知人”。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再如“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唐代思想家刘禹锡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能从天与人相互区别与联系两方面来说天人关系,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7、”的新观点。所谓“天人交相胜”就是天与人都是物质存在的,但天与人各有其长,不能相互取代。首先“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天人各有自己的职能。其次“天之道”与“人之道”不同。人类社会的法则和自然界的法则不同。他说:“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这里说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是通过强弱转化或弱肉强食来实现的。而人类社会则不然,人类社会的法则表现为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制度的作用是通过法制所规定的是非,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我之前把人类社会的“弱肉强食”似乎理解成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实不应该,否则我天朝所宣扬的法制社会思想就成路人甲了。)所

8、谓天人“还相用”就是指天人能够相互作用。刘禹锡认为,人能够根据自然法则办事,“用天之利,立人之纪”,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人的任务就是尽力掌握自然界的“数”(内外联系)和“势”(发展趋势),“适应其数,乘其势耳”以减少自然界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总之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理论观点,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人与天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司马迁不但立志要 “究天人之际”,还要“通古今之变”。这里所说的“古今之变”就是指要全面研究自然和社会是否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学问。周易是一部以八卦

9、乾坤坎离震巽艮兑象征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博大之书。书里记载了许多对立范畴,如吉凶、祸福、大小、出入、往来、进退、上下、泰否、损益等等。这些对立范畴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世界在矛盾中影响变化着。所谓“小往大来,大王小来”,所谓“无平不陡,无往不复”。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矛盾,都在它自身的矛盾中变化着。对世界有这样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说是辩证法的萌芽了。春秋时期作为史官的老子看到不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也看到不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现象,由此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10、。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里以风雨的变化说起,说到整个天地的变化;由天地的变化推论到人事的变化,借以说明以天地为代表的自然界和以人事为代表的人类社会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孔子也是从四时的代谢,万物的生息中看到了世界就像河流一样在流动,故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富于哲理的语句。上述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观点在易传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易传系辞说: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古今上下,思想观念都在运动变化着,礼仪刑法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这就叫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达到极限就要发生变化,变化就能发展,发展就会创新,并指出无群的发展是充满生机的、日新月异的。所以易传用

11、“生生”、“日新”来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最早提出辩证观点的可能是周易,它通过事物有对,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但真正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的辩证观点的,是老子、孙子兵法、易传等书。老子比较系统的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就不存在。“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讲的“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都是指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情形,由此才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的弱点在于将转化看成无条件的,因而人们对事物发展前景无法预料。同样的“弱生于强”这个相互转化的命题,

12、孙子兵法比老子更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指出了转化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弱还是弱,而在所有条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他极其重视指挥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被指挥士兵的纪律与勇敢。既然事物有对立两面,那么必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到这个真理。他们将其抽象,概括出柔弱(阴)和刚强(阳)的两面。以老子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柔弱的作用,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思想。以易传为代表的一派强调刚强的作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了一套以自强不息为特点的辩证思想。老子通过农业生产实践,看到植物幼苗虽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相反当它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他认为对待生活

13、的态度,最好就是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转为坚强,既可避免走向死亡的结局,正如后来佛教禅宗所讲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因此他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委屈方能求全,屈枉则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为此,他要求人们“上善若水”,水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可以冲决一切比它坚硬的东西。由于水性随势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老子的贵柔思想。易传着重研究如何使刚强的一方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不被柔弱取代的问题。易传认为,刚强一方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其运动过程中也要适度,超过一定限度将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易传吸收了老子的部分思想,主张以刚强为主,柔弱为辅,必要时甚至可使柔弱居于刚强,损刚益柔,以贵下贱,通过委曲求全的办法,最终达到刚强“其道大光”的目的。老子和易传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辩证思想,是人们认识现实处理显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