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_第1页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_第2页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_第3页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之以鱼 莫若授之以渔-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摘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而不是命令学生如何阅读、阅读什么。 首先,阅读文章要全面识记,不能片面或局部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第二步,阅读文章要深入,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第三步,要联系生活体验,对课文作出个性化反应。四、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关键词:阅读 教学 方法 个性 想象正文: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求活,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而是我启发你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学生推着教师,

2、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语文课要求活,只有把课教活了才有语文课的高效率,为了把课教活,我们就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开拓联想,时时点拨,交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身心健康发展。又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3、而不是命令学生如何阅读、阅读什么。 首先,阅读文章要全面识记,不能片面或局部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提出了“总、分、合”三步读书方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不要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该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保证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对课文中的“人”有整体的形象、对课文中的“景物”有整体的轮廓、对课文中的“事”有整体的思考。如故乡一文,文章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多个人物、过去和现在的事件、前后迥异的人物性格特征、看似无意却是有心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全面的识记就急于对文中的人物或景物或

4、事件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仅仅从时间的变化去理解会正确吗?显然,杨二嫂有如此的变化,原因和闰土(甚至故乡所有的人)一样:“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两处描写,如果仅从“深冬”和“天气又阴晦”来理解,肯定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离十万八千里。还有闰土木讷的神态、吞吞吐吐的语言等等,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来理解显然,不仅故乡该如此阅读,其他文章的阅读、赏析,也应该如此。 第二步,阅读文章要深入,要对文

5、章进行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文章。曹刿论战一文中,一句“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仅是曹刿的看法而已?非也!他辐射了很多内容。鲁庄公的“小惠、小信”和他在战争中的鲁莽和无知“将鼓之”、“问其故”,不都是“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表现吗?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不可少啊! 第三步,要联系生活体验,对课文作出个性化反应。 阅读是个人行为,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同样也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每一篇文章都反映

6、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领悟、挖掘出来。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了出师表后对诸葛亮提出非议,认为诸葛亮对刘禅就像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刘禅能不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吗?诸葛亮死后蜀国能不灭亡吗?这个学生还把诸葛亮的做法说成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等等。面对如此学生,教师该如何?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

7、习出师表就不能只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还要允许“计划经济体制”之类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寻找和说出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所有阅读教学都应该这样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

8、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