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_第1页
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_第2页
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_第3页
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_第4页
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摘 要: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系统中最活跃、 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实 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农村中学生具有 创新潜能, 但创新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缺少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培养农村 中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课程创新是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 的重要途径。 建构创新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 目标和基本任务。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课程建构策略: 活化国家学科课程, 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标签:课程建构 农村中学生 创新人格 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

2、21 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是 我国 21 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重视 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就是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 要求,按照教育科学规律,综合运用学校的课程资源、课内外活动、家庭、社会 等多种因素, 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人格素质。 本文主要阐释建构创新课程 体系,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的意义、策略。一、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经济呼唤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 新、制度创新。这些都依赖于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知识和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

3、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系统中最活 跃、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要素, 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一)拥有创新人格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基础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精神彰显、 创新意识激发、 创造思维培养、 创新知 识形成、 创新能力强化、 创新行为成功的人格特质, 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个 人心理层面的积淀, 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 它集中体现为强 烈的创新动机、执著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 新行为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个性品质对一个人的创新作为的影响, 大大高 于具体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创新人才的

4、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人格。 有人曾把世界上 320 名诺 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素质归纳为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的素质中, 人格因 素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二)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现状分析 中学生个性基本形成,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原创性 大为增强,对创新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创新意识浓厚;中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 于实践,不易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创新精神增强。人人都具有创新人格, 每个农村中学生身上都具有创新的潜能, 只是由于他 们地处农村,受家庭、社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相对闭塞, 眼界相对狭窄, 个性缺乏张扬, 自身创新潜能

5、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农村中学生更习惯于被 动地接受知识, 习惯于循规蹈矩, 对于书本和权威缺乏怀疑精神, 不善于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 即使发现问题或者有疑惑也不善于表达出来, 缺少敢为人先的创 新勇气。(三)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意义重大创新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离不开素质的训练和提高,离不开日积月累。 中学阶段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进行有意识的强化、 培养和塑造,使创新成为他 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那么,他们 将来的创新能力愈发增强,创新成果就愈加显著。在基础教育阶段,切实加强

6、对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教育, 对于促进学生的 全面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 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意义特别重大。二、课程创新是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 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 而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

7、的课程 中,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因此,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和造就一代创新 人才的有力保障,课程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居于核心地位。实施创 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目 标的实现必须通过课程的创新来具体体现和实现。我国目前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 有新的突破。新课程方案确立了大课程观,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将创新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在课程编制与实施的 各个环节。第一,体现在课程目标上。课程体系受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制约,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中有所规定,课 程编制和实施中就会

8、有所体现。课程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发展对人的 素质要求的集中体现。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编制出的课程就会体现 出这种要求,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不同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同作用。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各科课程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实验)和中学各科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出明确要求和具 体规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并特别强调 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结构上。课程结构决定课程的功能,课程能否体现出它的

9、创新价值,一定程度上取决 于课程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能否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宽松适 宜的时空条件和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必修课程,忽视选修课程;重视分科课程,忽视综合课程的现象。这些都极大 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设置多类型的综合课程和选修课 程,寻求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反映现代科 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则具有开 放性、形式灵活的特点,所倡导的知识联系性和整体认识观易于激发整体 “顿悟”, 解放学生的创造

10、潜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和创新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三,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 创新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产生和确证, 并为现 实生活和实践服务。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 脱离了现实生活 的实践需要,学生的创新之源就会枯竭。原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保守封闭,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 本知识,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 导致对创新与实践的限制。 而现 行课程体系, 国家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 容的选择遵循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的基本原则,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 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及时调整、更新

11、、完善、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培 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第四,体现在课程实施上。新课程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 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把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 程实施环境。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能 力。人的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是人的最本质属性, 它的形成和发展 同样离不开人的积极主动的内外部活动。 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施

12、中, 要求教师最 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状态,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口、 动手、动眼、动耳、 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体验和表现,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 和合作。三、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课程建构策略 学校是课程创新的主体, 新课程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管理权和合理而充分的 课程自主权。 学校应加大推进新课改的力度, 活化国家学科课程, 推进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建构创新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一)活化国家学科课程学校、教师不仅是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只 有经过学校、 教师的开发和设计, 国家课程才能活化为学校课程, 从而更

13、好地发 挥国家课程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基础作用。国家学科课程指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 I 课程,由学习领 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了对中学生 全面发展的要求。 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反映学科内 容的逻辑联系。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 课程修习计划。教师不是教课程和教材的, 而是利用课程和教材来培养学生的。 教师可以变 更、重组、改造课程和教材,把国家学科课程转化为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学 校、教师要探索适合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法, 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学 科课程,实现课程设计最

14、优化。 在活化国家学科课程的过程中, 应重点关注以下 几个方面:一要优化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 ,准确地把握学科性质特点、教材内 容和课型特点,结合学生学力基础和需求实际来制定包括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在内 的课程目标。二要优化课程资源。深入钻研教材,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通过改编、整合、 拓展、重构等方式,对国家学科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 素。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 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思辨性和鲜活性,以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 结构。三要优化学法设计。根据教学目的、学生情况等因素,创设学习情境,合理 安排教学活动,采用不同的学

15、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通过学习内容的问题化、学习过程的活动化、学习资源的网络化,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他们的认识在体验、感悟中不断内化、升 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得以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智慧,提高创新 思维能力。(二)推进实践活动课程杜威认为,创新人格教育应是一种 开放”的教育,是一种 发展”的教育,主 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和实践去获得人格上的成熟。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 它由研究性学习、社

16、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内容丰富的活动组成。 实践活动课程以 学生亲历亲知为特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 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比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 更加 复杂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 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 生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的方式和角 度,进而使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得到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火 花不断迸发。学校必须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以发展学生创新人格为宗旨,自觉地担 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积极探索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提高课 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首

17、先,要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 用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走出校门,在积极参与社会调查、访问咨询、参观考察、 学工(商)学农、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勤工俭学、案例分析、科学实验等一系 列实践活动中,广泛接触社会,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多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 间一起讨论问题、形成科学概念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彼此的启发或思想的碰 撞是创新思维产生所不可或缺的。另外,还要优化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 敢于质

18、疑、敢于否定 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创造 性的思维品质等。(三)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自主选择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客观要求。 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课程,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学校要尊重并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应有权利: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 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校本选修课程即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选修U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校 本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 “资源超市 ”,从适应学生需要的角度看, 校本选修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国家学科课程更强, 更易贴近本地学生文化和 思维的现实基础, 渗透在课程中的创新思想和能力开发内容更易被学生所体验与 接受。学校应因地制宜, 开发校本选修课程, 形成能满足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课程 平台和学习渠道,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