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haanxisheng 一、地质灾害应急相关法规规定一、地质灾害应急相关法规规定二、我省地质灾害应急所做工作二、我省地质灾害应急所做工作三、下一步应急管理重点工作三、下一步应急管理重点工作 概况概况陕南秦巴山地滑坡、陕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多发泥石流多发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和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贫乏,黄土崩塌、资源贫乏,黄土崩塌、滑坡发育滑坡发育关中断陷盆地地面沉关中断陷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发育降、地裂缝发育条例条例分为分为7章章49条,可分为条,可分为3个主要内容。个主要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9条(条(19条)条) 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灾
2、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4条(条(1013条)条) 第三章第三章 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预防,11条(条(1424条)条)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应急,9条(条(2533条)条)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治理,6条(条(3439条)条) 第六章第六章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7条(条(4046条)条) 第七章第七章 附则,附则,3条(条(4749条)条)防治地质灾害的三项原则防治地质灾害的三项原则 一是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防治责任;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三
3、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防治地质灾害的五项制度防治地质灾害的五项制度(一)地质灾害调查制度。(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四)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度(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防治地质灾害的五项措施 一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预报预警最基本的手段。 二是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市、县级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主要是以重要地质隐患点的防治和减灾措施为主。 三是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预防为
4、主方针的重要措施。 四是发生地质灾害险情时,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 五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533条条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
5、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准后公布。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
6、处理程序;(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案。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
7、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
8、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
9、部门报告。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的突发
10、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害发
11、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情。 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
12、、食品的运送。药物、食品的运送。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
13、补偿。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的重建工作。 国务院决定了提国务院决定了提出了地质灾害防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建设治四大体系建设调查评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监测预警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应急体系应急体系决定决定第第6部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共部分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共3条条(十八)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十八)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
14、应急救援体系建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进一步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
15、力。 (十九)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十九)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集市、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
16、场所的重大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人盯守巡查,并于每年汛期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二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地方各级人民(二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政府要切实做好突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调,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7、。 (二十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地质灾(二十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害易发区省、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支持高等院校、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防治工
18、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面给予政策倾斜。(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技术力量,特别是国有企业资质单位是地要技术力量,特别是国有企业资质单位是地质灾害应急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灾害应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了三个办法,对地质灾害资质条件国家出台了三个办法,对地质灾害资质条件进行了规定。进行了规定。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内容)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内容)2006年年1月发布月发布预案包括:预案包括:总则总则组织体系和职责组织体系和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预防和预警机
19、制险情和灾情分级险情和灾情分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应急保障预案管理与更新预案管理与更新责任与奖惩责任与奖惩附则附则险灾情分级及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速报时限速报时限 速报内容速报内容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特大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灾害险情。因灾死亡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因灾死亡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济损失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情为特大型地
20、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大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上、人以下,或潜在经济人以上、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损失万元以上、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中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100人以上、人以上、500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
21、失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50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5000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险情。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因灾造因灾死亡人以上、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 -小型小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或潜在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
22、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灾死亡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害灾情。 信息报送时限(国土部信息报送时限(国土部0606年年175175号文件)号文件) 1小时报告:对于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小时报告:对于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灾害发生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和险情,灾害发生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接到报告后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 6小时报告:对于小时报告:对于6人(含)以上死亡和失踪人(含)以上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避免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避免10人(含
23、)以上死人(含)以上死亡的成功预报实例,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亡的成功预报实例,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接到报告后在接到报告后6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小时内速报国土资源部。 1日报告:对于日报告:对于6人以下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人以下死亡和失踪的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接到质灾害灾情,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报告后1日内上报国土资源部。日内上报国土资源部。 信息报送时限(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人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
24、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
25、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速报内容 地质灾害速报应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地质灾害速报应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害灾情或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地质灾害灾情的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地质灾害灾情的速报,还应包括死亡、失踪和受伤的人速报,还应包括死亡、失踪和受伤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
26、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
27、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
28、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
29、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
30、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中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中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
31、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
32、)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人民政府做好地
33、质灾害应急工作。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小型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
34、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
35、、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高标准高标准“十有县十有县”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一)有制度。全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排查、巡查核查、(一)有制度。全面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调查排查、巡
36、查核查、值班值守、预警预报、信息报告、应急会商、应急处置、科学普及值班值守、预警预报、信息报告、应急会商、应急处置、科学普及、培训演练、项目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做到防治有规划、工作有计、培训演练、项目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做到防治有规划、工作有计划、年度有方案、点上有预案。划、年度有方案、点上有预案。 (二)有机构。县(市、区)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二)有机构。县(市、区)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县级国土资源主管,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地质环境科或地质环境监测站,核定编制人员不少于部门设立地质环境科或地质
37、环境监测站,核定编制人员不少于3人,人,且人员到位、职能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职能延伸到基层国土资源所且人员到位、职能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职能延伸到基层国土资源所,并已实现,并已实现“五到位五到位”。(三)有经费。县(市、区)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三)有经费。县(市、区)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均拨出专款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部省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均拨出专款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部省项目配套的资金能及时到位。对防灾监测人发放监测补贴,充分调项目配套的资金能及时到位。对防灾监测人发放监测补贴,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群众的积极性。(四)有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
38、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四)有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均纳入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重大隐患点安装了专业监测预警设备,群测群防结合的监测体系。重大隐患点安装了专业监测预警设备,群测群防员配备了简易监测预警工具。定期对监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员配备了简易监测预警工具。定期对监测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形成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报告。形成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报告。 (五)有预警。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气象部门联(五)有预警。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警)工作,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建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警)工作,与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了会商制度,及时形成本地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广播立了会商制度,及时形成本地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形式,将信息发送给群测群防网络中各级防灾责电视、手机短信等形式,将信息发送给群测群防网络中各级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任人和监测人。 高标准高标准“十有县十有县”建设内容建设内容(六)有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实施的建设工程、相关规(六)有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实施的建设工程、相关规划有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农村居民房屋选址有安全评估划有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