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复习精讲易错题汇总(超全)_第1页
高中物理复习精讲易错题汇总(超全)_第2页
高中物理复习精讲易错题汇总(超全)_第3页
高中物理复习精讲易错题汇总(超全)_第4页
高中物理复习精讲易错题汇总(超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质点的运动错题集、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 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 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

2、,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 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 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 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例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使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 ,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

3、加速度区=加1/据$二吃-1抗则有位移S =X5X9 = 7.5【错解原因】 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 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分析解答】 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设经时间ti速度减为零。据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o-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就停下耒,所以P Ifl & =5。=/邑且月=1。M 2 - ;

4、 K 5X 4二10 (tn)【评析】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如本题若要求刹车后6s内的位移,据jt-/会求出s=-30m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 问题。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0, a可作出图1-20其中地口 =9 =其中t为=0对应的时刻,即汽车停下来的时间,=法=2由此可知三角形 vo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 3s内的位移。Ij-j. Oni/Ei-i例2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 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5、g=10m/s2)【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因为物体高开气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据h = 则有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1445m。【错解原因】 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 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解答】 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1-3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 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

6、,则 V=-10m/sg=10m/s 2据h= V0t+rI/tgt现J有h17+- X 10X173物体刚掉下时离地 1275nl为竖方法二:如图1 3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 ZBfC和CfD两段来处理。ZBfC 直上抛运动,CAD为竖直下抛运动。在 Z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2X1010由题意知 tc:=17-2=15 (s)据琴直Y触视律片二5+1= 10X15 + 1 x 10X=1275 (m)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 4所示)图1T其中Av 00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 Bt cVc的面积大小为 B-C的位移梯形tct

7、DVDVC的面积大小为 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矩口 =g =/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2s t BtD=17-1=16 (s)在tBvDtD中则可求 vd=160 (m/s)梯形豌、九外的面积= X 15= 1275 (tn)【评析】 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 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h = vot +1gta = WX 17-f| X 1QX 17a =1615 (m)的错误。例3经检测汽车 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 20m/s在平直

8、公路上行使时,制动后 40s 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使发现前方 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 同向匀速行使,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错解】 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i,货车B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据口=/匹有车的加速度w=-。巧血/4二可/-1漱加=20X40X 040 =400 加)S2=v2t=6 X 40=240 ( mm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 (城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 180m 160m所以两车不相撞。【错解原因】 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 A与货车B同 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

9、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 件错误导致错解。【分析解答】 如图1 5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 40s停下来。 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 a=-0.5m/s 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 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V2 -u? 400- 36据Y=2a河求出焙减为与睢同速时的位移二=* = 3乂(m)此时间内R车位移为5 =丁 t =百丈器=1勰(m) (t二:2瓯) a S= 364-168 = 196 180 (城所以两车相撞。【评析】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

10、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5,通过此图理解物理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6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 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 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例4如图17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 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 0 ,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 8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 V1=v cos。【错解原因】 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

11、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 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合。Va=V/COS 0【分析解答】 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 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 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 1-9, 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 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 Va=V/COS 0 。【评析】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

12、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人绳=F,v。对于船上 A点来说 P 绳船=Fva - cos白PAW = P他阳则有F + = F八,CG 3 ) O解得 =2。本题采用分析COS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 的结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例5 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 vi,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错解原因】 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 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

13、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 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分析解答】 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当叼时,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8如图1-1 口0 VL A 巧cos 0 0 = arcos %, 叫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当V2VV1时,如图1 11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0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 V2v (合速度)(9W 0)Go5 9 =9 = arccos 由相似三角形关系5=L心%【评析】 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

14、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例6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 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 vi,竖直分速度为 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K错解】因为平抛运动是盘匀变速运动 隔1=/+飙盾1 =区故B正确。【错解原因】 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模型与规律配套。Vt=V0+gt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而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不能用此公式。第二不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 解。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每个分运动都对应自身运动规律。【分析解答】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A,

15、 C, d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分运动与合运动时间 具有等时性。水平方向:X=Vot竖直方向;h=:靖h = vyt =% =#据式知A, C,D正确。【评析】 选择运动公式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运动性质确定了,模型确定了, 运动规律就确定了。判断运动性要根据合外力和初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与初速度共线时, 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不共线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0垂直且恒定时,物体做平抛运动。当物体总与V垂直时,物体做圆运动。例7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错解】因为物体

16、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后1秒内的位移根据h =9 i 1则有五H =另式=-X 10 X 1解得 H=13.9m【错解原因】 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 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分析解得】 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 1-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 ,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o因为V0=0KU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

17、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 这两 种情况落点都在Q 点右边。(3) VoV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 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第一种落在Q点,第二种落在 Q点的右边。第二章牛顿定律错题集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失重和超重等概念和规律。 其中重点内容重力、 弹力和摩擦力在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应用, 这其中要求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因此, 深刻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则是本章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基础。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

18、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是所有矢量进行加、 减法运算过程的通用法则;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 常需要将某一个物体从众多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的“隔离法”, 隔离法是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 而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又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 因此, 这种从复杂的对象中隔离出某一孤立的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在本章中便显得十分重要。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 特别是对摩擦力 (尤其是对静摩擦力) 的分析; 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

19、能准确地把握, 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 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 负号的错误, 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 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 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例 1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错解】 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错解原因】 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 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

20、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分析解答】 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评析】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 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例2如图2 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i, 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i=10N, F2=2M若撤去力Fi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A.10N向左 B.6N向右 C.2N向左 D.0【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撤去Fi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 A正确。【错

21、解原因】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 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的结论的结果。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本题中去掉Fi后,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7777777777777777图2-1【分析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依据牛二定 律有Fi-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撤去Fi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 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此时

22、F2+f =0即合力为零。故 D选项正确。【评析】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例3 如图2- 2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于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错解】以木板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

23、因为物体静止, 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sin 9 - f = m叱=0N - mg 匚qs 0 = may = 0错解一:据式知道 0增加,f增加。错解二:另有错解认为据式知0增加,N减小则f= 说明f减少。【错解原因】错解一和错解二都没能把木板缓慢抬起的全过程认识透。只抓住一个侧 面,缺乏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若能从木块相对木板静止入手,分析出再抬高会相对滑动,就会避免错解一的错误。若想到f= wN是滑动摩擦力的判据,就应考虑滑动之前怎样,也就会 避免错解二。【分析解答】 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 2-3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

24、0增加,静摩擦力增加。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f= N,分析N的变化,知f滑的变化。0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y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依据错解中式知压力一直减小。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压力一直减小。【评析】 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 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 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 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如图24。类似问题如图25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

25、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2 6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0角增大,N增大,T变大。图2-7在AC绳上悬挂一重物 G在AC绳的中部。点系一绳BQ以水平力F牵动绳BQ保持AO方向不变,使BO绳沿虚线所 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 在这过程中,力F和AO绳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用矢量三角形(如图28)可以看出T变小,F先变小后变大。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 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还有时 是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例4如图2 9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

26、F推物体,在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错解】错解一: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210,物体受重力 mg推力F,支持力N,静摩擦力f,由于推力F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 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mgsin 0 =Fcos 0N-Fsin 0 -mgcos。=0 由式可知,F增加f也增加。所以在变化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错解二:有一些同学认为摩擦力白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有F增加摩擦力减少。【错解原因】上述错解的原因是对静摩擦力认识不清,因此不能分析出在外力变化过 程中摩擦力的变化。【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27、在确定摩擦力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 势有所变化,如图 2- 10,当外力较小时(Fcos 0 mgsin。)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 擦力增加。当Fcos 0 =mgsin 0时,摩擦力为零。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 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加。【评析】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小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1) 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2) 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a运动。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F的值应是一个范围。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F较小时,如

28、图210物体受重力mg支才|力N、斜向上的摩擦力f和F。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 F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 似看成f静=HN (最大静摩擦力)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宜:mgsin 0 -Feos 9 = 0 ffl卜;N - mg cos -Fsin 9=0UMNof曰am日-cos解仔 F = . mgcos d - |i sm当F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 F增加到 FCOS =mgsin 0时,即F=mg- tg 0时,F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 力分析图2-11列出方程mg sin f - F cos =

29、 0jt IT - mg cos 0-Fsiii6 = 0随着F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尸- k 日 sm S + tit cos 8依据式式解停F=-2 , mgcos9 f p sine要使物体静止F的值应为sin ?- cos6 l - Ein 8+uuos日 , mgQFQ - * mgcosir + sinecos 6 sin 0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a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当Em巴生咤丝丝好巴时,物体以赢向下运动。GQS f 土 芹 51n PF.唾吟”吗何时,物体以制向上运动. GO5 7

30、 - CSin P例5 如图212, m和M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 0的光滑斜面下滑,则 M和 m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错解】以m为研究对象,如图213物体受重力mg支才寺力N、摩才力f ,如图建立 坐标有工 mg sin f = ma 2 N -吗 gsJ = 0再以nn+ N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 214, ( mi+ MD g sin 0 = ( M+ m) a据式,解得f=0所以m与M间无摩擦力。【错解原因】造成错解主要是没有好的解题习惯,只是盲目的模仿,似乎解题步骤不 少,但思维没有跟上。要分析摩擦力就要找接触面,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这一步 是堵住错误的起点。 犯以上

31、错误的客观原因是思维定势,一见斜面摩擦力就沿斜面方向。归结还是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分析解答】因为 m和M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可以将( m+附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受 力,如图214,受重力(M十m) g、支持力N如图建立坐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x: (M+n)gsin 0 =(M+m)a解得 a=gsin 0沿斜面向下。因为要求 m和M间的相互作用力,再以 m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21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I n: F = m%(2)ly:m _ mg =may 因为m, 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216。(叱=4 co*6ay = a sin &由式,解得

32、 f=mgsin 0 - cos 0方向沿水平方向m受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评析】此题可以视为连接件问题。连接件问题对在解题过程中选取研究对象很重要。有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时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不知道 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单个物体作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相互作用力。单个物体的选取应以它接触的物体最少为最好。如 m只和M接触,而M和m还和斜面接触。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需要分解力,有时需要分解加速 度,具体情况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认识。例6 如图2-17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6kg , m=2kg

33、, A, 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科=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 45N的过 程中,则A当拉力FV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错解】 因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max=wN=0.2X6=12 ( N)。所以当F12N时,A物体就相对B物体运动。FV12N时,A相对B不运动。所以A, B选项 正确。【错解分析】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一致是对A选项的理解不正确,A中说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是以地为参考物,显然当有力F作用在A物体上,A, B两物

34、体对地来说是运动的。二是受物体在地面上运动情况的影响,而实际中物体在不固定物体上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分析解答】首先以A, 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2-18,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 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mA+m)a再以B为研究对象,如图 2-19, B水平方向受摩擦力f=mBa当小最大静摩擦力时,式得自二;二式皿/”)代入式 F= ( 6+2) X 6=48N由此可以看出当FV48N时A, 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 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评析】 物理解题中必须非常严密,一点的疏忽都会导致错误。避免错误发生的最好 方法就是按规范解题。每一步都

35、要有依据。国2TH例7如图220,用绳AC和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 ,A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50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 2 21。由于重物静止,则有TACSin30 =TB(sin60 Taccos30 +Tbocos60 =G将 Tac=150N, Tbc=100N 代入式解得 G=200N【错解原因】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Tac=150N时,Tbc=100N,而没有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实际当Tbc=100N时,Tbc已经超过150No【分析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

36、。重物受力如图2-21 ,重物静止,加速度为零。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TAcSin30 -TB(sin60 =0Taccos30 +Tbgcos60 -G=0由式可知IAC=后配当T阮=100耐,=18国AC将断。而当 Tac=150N 时,TbC=86.6 100N将 Tac=150N, Tbc=86.6N 代入式解得 G=173.32N。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N。a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 质量为m的B物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 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例8 如图2 22质量为M,倾角为 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 到的压力多大?【错解】以A, 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

37、图2 23,因为A物体静止,所以 N=G= (M + m) g。【错解原因】由于 A, B的加速度不同,所以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体。忽视了这一点 就会造成错解。【分析解答】分别以 A, B物体为研究对象。A, 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 24a, 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x : Nsin a -f=0V: N-Mg-Nicos a =0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x: mgsin a =may: N-mgcosa =0由式,解得N=MgF mgcos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a。()图273【评析】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

38、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13 4匹例9 如图2-25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 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A a产ga 2=gB. a尸ga 2=gC. ai=2g a 2=0D. ai=0a 2=g【错解】 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g,所以A, B球的加速度为g。故选A。【错解原因】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由于剪断绳时,A, 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分析解答】 分别以A, 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

39、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 A, B 静止。如图2-26 , A球受三个力,拉力 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 mg和弹 簧拉力FA球:T-mg-F=0 B球:F -mg=0由式,解得T=2mg F=mg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 和弹力F。2-27 , 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 F。同理B球受重力mgA球:-mg-F=maAB球:F -mg=ma由式解得aA=-2g (方向向下)由式解得aB=0故C选项正确。【评析】(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

40、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 加速度就由。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2)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 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 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例10 如图228,有一水平传送带以 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时间为多少?2 m/ s的速度匀速运动, 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 0.5 ,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 10m的距离所需、vo=0,物体在竖直方向合外力为零,在水平vo=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为 10mo【错解】由于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

41、,所以 方向受到滑动摩擦力(传送带施加),做,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有f=mg=ma a=科g=5m/s 2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二 g趾2可知,I三三【错解原因】上述解法的错误出在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传送带上轻放的物体的运动有可能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是达到与传送带相 同速度后,无相对运动,也无摩擦力,物体开始作匀速直线运动。 关键问题应分析出什么时 候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才好对问题进行解答。【分析解答】以传送带上轻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29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做Vo=O的匀加速运动。据牛二定律F=ma有水

42、平方向:f=ma竖直方向:N-mg=0f=由式,解得 a=5m/ s2vo=vo+at设经时间3,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解得 t i=0.4s时间t1内物体的位移工=1 at- = 1 X 5 X 04“ =物体位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 0.4s后无摩擦力,开始 做匀速运动Q=V2t 2因为 S2=S-Si=100.4=9.6 (m) , V2=2nZs代入式得12=4.8s则传送10m所需时间为t=0.4 +4.8=5.2s 。【评析】本题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涉及了两个物理过程。这类问题应抓住物理情景,带出解决方法,对于不能直接确定

43、的问题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如本题中错解求出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 10m用2s,可以拿来计算一下,2s末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 v=5X2=10 ( m/s),已超过了传送带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当物体速度增加到2m/s时,摩擦力瞬间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可以确定第2个物理过程。例11 如图2-30 , 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 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F 最大值即 N=0

44、时,F=ma+mg=210(N)把平衡时的关系G=F+N不自觉的0.2s后F的恒力的隐含条件。即【错解原因】 错解原因是对题所叙述的过程不理解。 贯穿在解题中。【分析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 0.2s前F是变力, 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 P静止时受重力 G称盘给的支持力 No因为物体静止,汇F=0N=G=0N=kX0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02-31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N -G=ma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 00.2s内物 体的位移为X。物体由静

45、止开始运动,则将式,中解得的 X0=0.15m代入式解得2a=7.5m/sF的最小值由式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亥UN =N=k%代入式得Fmin=ma+mg-kxo=12X (7.5+10) -800X 0.15=90(N)F 最大值即 N=0 时,F=ma+mg=210( N)【评析】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 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 X0,而应等于X0-X (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第三章机械能错题集、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动 能定理、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

46、化的关系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规律。其中对于功的计算、功率的理解、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关系的理解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 条件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用矢量分解的方法处理恒力功的计算,这里既可以将 力矢量沿平行于物体位移方向和垂直于物体位移方向进行分解,也可以将物体的位移沿平行于力的方向和垂直于力的方向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恒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对于重力势能这种相对物理量,可以通过巧妙的选取零势能面的方法,从而使有关重力势能的计算得以简化。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先入为主”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僵化,如在计算功的问题中, 一

47、些学生一看到要计算功, 就只想到 W=Fscos。, 而不能将思路打开,从 W=Pt和W心Et等多条思路进行考虑;不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导致乱套机械能守恒定律。例1 如图3-1,小物块位于光滑斜面上,斜面位于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块沿斜 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 力A.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B.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C.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为零D.不垂直于接触面,做功不为零【错解】斜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是支持力,应与斜面垂直,因为支持力总与接触面垂 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故 A选项正确。【错解原因】斜面固定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支持力做功为零。受此题影响,有些 人不加思索选 A

48、o这反映出对力做功的本质不太理解,没有从求功的根本方法来思考,是形 成错解的原因。【分析解答】根据功的定义 W=F scos 0为了求斜面对小物块的支持力所做的功,应 找到小物块的位移。由于地面光滑,物块与斜面体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在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 初状态系统水平方向动量为零,当物块有水平向左的动量时,斜面体必有水平向右的动量。由于 m M则斜面体水平位移小于物块水平位移。根据图 3-2上关系 可以确定支持力与物块位移夹角大于90。,则斜面对物块做负功。应选Botf【评析】求解功的问题一般来说有两条思路。一是可以从定义出发。二是可以用功能关系。如本题物块从斜面上滑下来时,减少

49、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物块的动能和斜面的动能,物块的机械能减少了,说明有外力对它做功。所以支持力做功。例2 以20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势出一物体,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8ml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不变,则物体在离地面多高处,物体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g=10m/s2)【错解】以物体为研究对象, 画出运动草图3-3,设物体上升到h高处动能与重力势能 相等“口 = mgh此过程中,重力阻力做功,据动能定量有一(mg+加=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由式,解得 h=9.5mv=0小T -1,F卜II 1v0 *W N -图3-3盘37【错解原因】初看似乎任何问题都没有,仔细审题,问物全体离地面多高处,物体动能与重力势相等一般人首先是将问题变形为上升过程中什么位置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而实际下落过程也有一处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分析解答】上升过程中的解同错解。3-4 。设物体下落过程中经过距地面 h处动能等于重力势能,运动草图如mvfS - mgh据动能定量1 .(tng - f)(H - hr) 2(mg 4nH =解得 h =8.5m【评析】在此较复杂问题中,应注意不要出现漏解。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逐段分析法。例3 如图35,木块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