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1页
七下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2页
七下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 1 课时)一、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进一步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理解了线段、射线、直 线和角的表示方法, 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数学 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抽象思维能力、 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还 较弱,需要逐步地、渐进地、耐心地培养,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尽可能地创设合 适的问题情境,以动手操作代替大脑思考, 充分发挥形象思维有时, 重视形象思 维到逻辑思维的过度;重视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渡。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

2、引导学生 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 对顶角的概念 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 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 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 激发学生从数 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初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 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 目标 .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 本 节课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

3、、余角、对顶角 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 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 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对学生设置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关系。2、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的概念。3、掌握和对顶角、补角、余角有关的性质,并会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

4、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 等的理由的表述及应用。三、教学过程设计在本课时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创设情境,随后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创造性地 解决问题。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操作思考,引入新知;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第四环节: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归纳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第一环节操作思考,引入新知观察剪纸作品引入活动内容一:动手做一做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不

5、同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评价目标:会把在同一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归为两类: 相交和平行, 并且了解相交的特征是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平行的特征是两条直线没有交 点。活动内容二:用眼看一看;动脑想一想用眼观察生活中丰富的图片,辨认相交线和平行线。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以鼻 -2.1-12.1-22.1-3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评价

6、目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2.1 42.1 5问题1:动手画出图2.1-5,观察/ 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类似这样位置关系的角还有哪些?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设计意图:由剪刀图案,引出一组相交线,让学生通过观察对顶角的位置特征,并自己总结对顶角的定义。评价目标:会准确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理解对顶角的位置关系。问题2:在你自己画出的2.1-5中,你能否从中找出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这些角有哪些数量关系?设计意图:探究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给出补角的定义;探究“同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评价目标:会说出对顶角

7、相等的性质;了解补角的定义;理解“同角或等角的补 角相等”的性质。问题3: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你能得到“同角或等 角的余角相等”吗?你是怎么得到的?设计意图:对照补角的定义,给出余角的定义。并按照上面的推理让学生迁移到 余角的性质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评价目标:能类比补角的相关性质会探索余角的相关性质,并会说明理由。归纳新知:名称定义相关性质对顶角有公共定点,且两边互为反向延 长线,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对顶角相等补角两个角的和是180°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余角两个角的和是90°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第三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提高一、基础达

8、标1、下列各图中,/ 1和/2是对顶角的是()2、如图2.1 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 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下列图中,哪两个角互为余角,哪两个角互为补角?4、.因为/ 1+Z 2=98,/ 2+Z 3=900,所以/仁,理由是. 因为/ 1+/ 2=1800,/ 2+/ 3=1800,所以/仁,理由是. 因为/ 1=/ 2,/ 1+/ 3=900,/ 2+/ 4=900,所以/ 3=,理由是. 因为/ 仁/ 2,/ 1+Z 3=180o,/ 2+Z 4=180o,所以/ 3=,理由是.设计意图:第1题复习对顶角的位置

9、关系。第2题是考察对顶角性质的实际应用。 第3题是通过设置判断题的形式来巩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第四题是设置填空题 的形式复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相关性质。评价目标:学生能准确理解相关定义和性质。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的定义的区别: 互余与互补只与角的数量有关,与位置无关。而对顶角是根据角的位置来判断的 对于互余和互补的相关性质:在实际应用中会准确理解性质表述中的关键词。 这 也是概念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应用拓展:5、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 此时/仁/ 2,将图抽象成图, 0N与DC交于点0, / DONCON=9°)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

10、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ZAOC与Z BODt什么关系?为什么?设计意图:第5题在教材中“做一做”,在教材中是想通过问题的解答,推导出“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在本节课,我把这个题目 放在巩固提升环节,是要学生会应用性质解题。至于推导探索的过程,在前面分析归纳新知的时候,已经做了详细的探究活动。有了前面的基础题做铺垫以后, 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到这里学生应该比较容易解决。这是对今天所学内容的综合 应用。考察目标明确。包括定义和性质的考察在题目中都有所体现。当然这个题 目的解答比较灵活,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要求比较高。评价目标:问题1

11、:会根据角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判断互为补角的角和互为余角的角问题2:会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判断/ 3=74问题3:会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判断7 A0C7B0D第四环节学有所思,归纳小结内容:归纳总结1. 我学到了什么?2. 我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3. 我还有哪些困惑?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 构化、网络化,弓I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 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 成果的快乐过程。评价目标:学生能说出本节课学习

12、目标的主要内容, 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 错点;能说出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并具有积极参与的精神。教师回归上课前的剪纸作品,挖掘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从而为了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点拨升华。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1 .第 40 页 3、42,制作一个剪纸作品送给同桌,从剪纸图案里出一道题考考他吧!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 注重基础,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应 用意识,趣味性的作业。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 学生进行反思。四、教学设计反思本课时我重组教材,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放眼观察和动脑思考,引入“同 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以一组相交线为实例,随后引出对顶角、 补角和余角的概念;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 猜想对顶角相等的关系, 又由四对互 为补角的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对其中的两个等式的观察, 自主发现相等的 角,从而得出“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性质,同时可证明上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