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沪教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_第1页
六年级沪教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_第2页
六年级沪教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_第3页
六年级沪教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沪教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hoho)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sh)龙而非龙者也。(注)子高:叶公的字。钩:衣带上的钩。写:摹画。凿:古代饮酒的器具。闻:听说。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牖(yu):窗户。施(y):延伸。还(xun)走:转身就跑。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好_(hoho)似_(ssh)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天上的真龙知道_,便从天上

2、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并不是真的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罢了。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

3、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 阅读训练。牛郎织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选自月令广义(注释)牛郎织女:神话人物。天河:银河。机杆(zh):织布的梭子。劳役:劳苦。云锦: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天衣:泛指仙神所着之衣。不暇(xi)整:没时间修饰。眼,空闲。织衽(rn):指织布之事。狂,衣襟,衣袖。涉秋:入秋。髡(kn);制掉头发(使成秃头)。此指乌鹊头上羽毛脱落。是日:当日。河鼓:星

4、名,即牵牛星。汉:天汉,即银河。役:使唤。梁:桥。1根据义意,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容貌不暇整_(2)天帝怜其独处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_3短文第一段按句意划分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的是( )A.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B.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C.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D.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省略句子成分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阅读下列句子,在空格处各填一个字(词),使句意更完整。天帝怜其独处,许(_)嫁河西牵牛郎。天帝怒,责令(_)归河东。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

5、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他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有意思啊!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1本段文字出自课文_,作者_,被称为“_艺术家”。2请在文中的“”里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3读了短文,我明白了下列词语的意思。门道:_。置之不理:_。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6、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先自度其足(_)吾忘持度(_)宁信度(_)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_”同“_”)(2)反归取之(“_”同“_”)3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1)何不试之以足?_(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5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6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分别解释而置之其坐(_)至之市(_)而忘操之(_)反归取之(_)何不试之以足(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

7、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国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赠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患:担忧。独:独自。下帷绝编:这是两个勤学的故事。“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即孔子的“韦编三绝”。迫(di):到;等到。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咏:吟咏。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或中夜不寝时或:_(2)众兄弟既成诵既:_(3)迨能信诵乃止乃:_(4)温公尝言尝:_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

8、一项是()A.众兄弟既已成诵书不可不成诵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C.迨能倍诵乃止乃终身不忘也D.咏其文、思其义思而不学则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_(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_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悦,即施行焉。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及(_)访(_)咸(_)置(_)即(_)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有若成人之智(_)若出其中(_)

9、中有楼若者(_)未若柳絮因风起(_)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欲知其斤重(_)必细察其纹理(_)人皆吊之,其父曰(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楼渐低,可见其顶(_)其恕乎(_)4翻译下列句子:太祖大悦,即施行焉。_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_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_7. 文言文阅读。击皮得实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选自北史李惠传(注释)负

10、:背。薪:柴。释:放下。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惠:李惠,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遣:使,让,令。顾:回头看。州纪纲:州府的主簿。拷;拷打。群下:部下,属员。盐屑:盐末。用,碎末。实:事实,真相。伏:通“服”。就罪:承认罪过。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二人将行 将_(2)群下咸无答者 咸: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置:_(4)以杖击之 以:_(5)使争者视之 使: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同释重担息树阴。_(2)各言藉肯之物。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_3读完本文,请你评价下李惠这个人。_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11、题目。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_)北饮大泽。(_)弃其杖(_)未至(_)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_3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_4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_5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_9. 古文阅读。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宫中饮,饮甚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至?”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左右曰:“可罢,改日而猎。”文侯曰:“不可。人若无信,岂

12、能信于他人哉?又岂能治国?”遂行。注释: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 焉至:到哪里去 岂:副词,难道、怎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吾与虞人期猎期_猎_(2)人若无信 信_(3)遂行遂_2文中“可罢”的“罢”的意思,同现代汉语中“罢工”、“欲罢不能”中的“罢”的意思是一样的,它的意思是:_3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看了这则故事,根据获得的启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_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

13、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解释加点的词语。(1)或曰:“食菱须去壳。”或:_(2)其人自护其短。短:_2给文中处加上标点符号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并壳者,欲以去热也。_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_11. 课外阅读。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

14、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尝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注释:尝:曾经。贾:做生意。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罢免)B.吾尝三战三走(逃跑)C.鲍叔不以我为愚(可以)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_(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_3管仲以“吾尝,鲍叔不以我,知我”的句式列举了自己的_种不足但却得到鲍叔牙的_。4短文主要讲述了_和_之间的深厚友谊,它与课文_有异曲同工之妙。12. 课外阅读。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

15、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日逐走_河渭不足_北饮大泽_弃其杖_2翻译下列句子。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未至,道渴而死_弃其杖,化为邓林_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_5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_13. 阅读与思考。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两小儿辩日选自_,这部书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