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_第1页
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_第2页
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_第3页
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_第4页
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建学生的“心灵氧吧” 城郊高中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关 帅内容提要:笔者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任教,大部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迥异的家庭环境,不甚丰厚的经济情况等原因使得笔者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客观的外部因素仅仅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次要条件,主观意愿才是其关键。笔者把这种主观意愿上的不重视学习不喜欢学习称之为“心灵缺氧”。文中笔者分析了导致本校学生“心灵缺氧”的一些原因,并试着从古诗文教学中去寻找方法来消除这种不良现象。我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足足十个年头。这不长不短的十年,我和我的学生们也都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我由一名刚参加工作经验生

2、疏的新教师逐渐变的信心十足,而我的学生们却越来越让我措手不及。大规模作业抄袭的事件时有发生,课堂上迷迷糊糊睡眼难睁的学生大有人在,错误屡犯屡教却屡教不改的淘气包们,每学期都会有一两个退学不念的学生等等,这一切令我心痛的同时越加迷茫,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他们过着比我学生时代不知优越多少的舒适生活,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关爱。理应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他们为什么如此萎靡不振?有时候我觉得学习就像一次长跑比赛,有的学生一马当先轻松的领跑在前面,有的学生咬紧牙关紧紧跟在后面,而有的学生却因为意志力松懈而被逐渐的甩在后面。看来这些跑在后面的学生正在遭遇所谓的“心灵缺氧”。对生活不满意,对前途没信

3、心,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和热情,这就是学生的“心灵缺氧”。那么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的前进队伍中出现“心灵缺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现代社会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悠悠中华历史中,教师以师者之尊为一代代人的成长、成熟默默奉献着。在古代社会,教师就是知识的唯一化身,教师就是古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引领者。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甚至越来越简便。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各种系统的图书资料等等使得人们能够更简便更直接的获得所需要知识。现代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试想

4、当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外遇到一个生僻的成语、一段不甚清晰的历史、一个模棱两可的数学公式时,他们会大费周折地来到办公室或等到课堂上你的出现?不会的,日臻完善的各种学习设备,开放的学习途径早为他们准备好了。所以他们不再需要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用仰视的目光来追随我们,办公室里水泄不通、求知若渴的问题事件也不再发生了,那么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的现象也似乎情有可原了。第二、尊师重道社会风气的改变。我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的历史传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无不彰显着教师的重要地位。是的,学海无涯,谁又能无师自通?皆须教师们悉心教导循循善诱,方能知书

5、识礼,方能建功立业。因此古代社会人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而现在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高昂学费却工作难寻的“读书无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师生关系的金钱化、个别教师缺乏耐心的工作态度等等无不瓦解着我们日益脆弱的师生情感,淡化着学生那不甚牢固的学习毅力。很难想象,不再把读书考大学当作唯一出路的学生们怎么会对学习有热情?又怎么会在课堂上精力充沛的坚持到最后呢?第三、精神家园的荒芜。我现在教的学生是所谓的后。父母本着苦了谁也不能苦着孩子的生活方式精心的给自己的孩子提供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子女们精神层面上的培育。我们知道贫瘠的土壤很难长出笔直茁壮的秧苗,而缺少养分的精神家园必然滋生丑

6、恶的花朵。娇生惯养的生活方式、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空虚盲从的生活态度使得现在的大部分高中生内心越发空虚寂寞、心灵日趋浮躁。他们没有没有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更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意义何在。一群没有目标的没有理想的空虚心灵对知识的渴望又能谈得上有多深厚呢?对学习的热情又能维持多久呢?当我在讲台上全身心讲解时却看到我的学生们身穿名牌学习用品应有尽有端坐在座位上眼神或呆滞不动或虚无缥缈时我的心不知有多痛! 另外,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郊的农村。由于这些地方距离城市较近,外出谋生的机会很多,他们的父辈也大多脱离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依靠土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在这些学生看来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知识改变

7、命运”这句话在他们看来也并不是真理。加之大学学费日益高涨而就业几率却在下降的社会现状,在我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或者是为了一张高中毕业证或者是有个大学读就行而来就读的。甚至他们的父母也抱着把三年高中混下来就行这样的想法。所以上不上大学或者是上一个好大学并不是他们的目标。因此刻苦攻读、求知若渴对于他们来讲是用不着的。我不能看着我的学生每天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下去,要知道心灵的缺氧必然会导致心灵的衰竭甚至是枯萎。不经意间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对消除这种现象很有帮助。我们在欣赏着这些奇文美作的同时不禁为唐宋的古人们精湛的文采所折服,他们的精神品格更是散发着一种别样的幽美,这种美可以净化空气,陶冶性情,挽救那日益萎靡

8、的心灵。以下这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通过古诗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求知好学的信心。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者可以。”儒家思想中这种对仁德、对知识的持续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华夏子孙们。我在讲授每一篇古诗文的时候,都会特别详细的介绍作者们的生平经历,尤其是他们年轻时代的求学生活我更是大讲特讲。记得我在讲苏洵的六国论时讲到“苏洵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恶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时,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趁机发挥了很多类似的例子:晋代囊萤卧雪的车胤和孙康,在寡母抚育下以荻画地、教以书字的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等等。这些古代的大学者写下了名垂青史满口

9、余香的杰作美文,没有青少年时期的求知若渴的心态和刻苦攻读的毅力是不行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我想学生们是懂的。拥有了求知的目标和好学的态度,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即使再“山重水复疑无路”,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其二、通过古诗文教学激发学生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每年都会有忍受不住学习的单调寂寞毫无回报而辍学的学生。所以现代的学生们就更需要一些精神,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心存坚韧不拔的意志,怀揣乐观向上的品质,可能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在给学生讲苏轼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深深为之乐观而坚韧的生活态度折服:“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使我们认识到生活并不完美,所以别对人和事要求太高,追求完美;“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使我们知道面对挫折,要始终保持平常心,并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不要过于悲观,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使我们看到早已司空见惯的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人生旅途中风雨的袭来,却也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无疑苏轼的乐观坚韧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从教学内容中寻找这样的心灵氧吧去感染我们的学生,去净化他们的生存空间,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