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_第1页
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_第2页
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_第3页
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_第4页
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银行挤兑危机的博弈分析         一、引言2006年11月“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将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内外的金融竞争将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国内银行就会随时面临挤兑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经济热潮中,国内银行因违规放贷、盲目放贷,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其实际竞争能力已大大降低,但当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处于国有银行垄断状态,占储户人数20的大户所持有的占存款总量80的存款,资金在国内“无处可逃”,1因此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出现挤兑危机。随着2006年底的来临,我国必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届时实

2、力雄厚、有良好信誉与服务的外资银行就可以随时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相当于为存款大户打通了一条出逃通道,一旦存款开始逃向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就会随时面临挤兑危机。因此,研究有关银行挤兑危机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银行挤兑,又称挤提,是银行因信用度下降、有(或传闻)要破产等原因,面临存款人集中大量地提取存款的情况,这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倒闭,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危害性的危机。对银行挤兑危机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主流方法,例如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采用的是非价格制度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更接近现实,因此成为

3、近年来许多经济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普遍运用的工具。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对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建议。 二、我国三类商业银行的挤兑危机博弈模型 本部分的思路是将银行挤兑危机分成几种情况,渐进地进行讨论:首先是讨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简单博弈;然后是研究在多次重复博弈中形成声誉的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最后将国家隐形担保引入博弈中,分析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将我国国内现存的商业银行划分为三类;一般商业银行、形成声誉的商业银行、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运用博弈分析讨论三类银行的挤兑危机

4、问题。 (一)假设前提 (1)博弈双方信息不完全:银行和存款人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支付函数不完全了解。 (2)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各种信息的非公开性,决定了银行和存款人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3)博弈双方的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获得有关后者的某些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先行动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传递自己某些信息的作用,就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动来揭示或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 (二)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简单博弈 在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简单博弈中,银行是特指没有形成声誉也没有国家隐形担保的普通商业银行,如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5、。按照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及盈利能力的强弱,可将此类银行分为强势商业银行和弱势商业银行。强势商业银行指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在第一梯队的为数较少的几家;相反则为弱势商业银行。 当社会上出现关于某家银行经营状况的不利消息时,从维护银行经营和存款人信心的角度考虑,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该不利消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银行和存款人为博弈参与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这个博弈中,虚拟参与人自然(N)选择银行的类型,即:强势商业银行或弱势商业银行。每一类型的银行都有两种策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存款人也有两种策略:提前取款和到期取款。博弈双方的行动支付矩阵见表1

6、、表2(其中ABC,且A、B、C均小于0):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如果银行是强势银行,在银行选择积极应对时,存款人的最优选择是到期取款,支付为0;在银行选择消极应对时,存款人既可选择提前取款也可选择到期取款,支付均为A,因此在银行是强势银行时,存款人的最优选择是到期取款。如果银行是弱势银行,无论银行选择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存款人的最优选择都是提前取款,支付为A,参与挤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损失。因此,存款人的行动取决于他对银行类型的主观概率判断(先验概率)。同时,存款人还可根据观察到的银行的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先验概率,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尽可能地使自己成为强势银行,并

7、通过市场向存款人传递这种信息,以树立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促使其选择到期取款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银行挤兑,减少银行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三)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重复博弈及声誉机制的建立 声誉是指银行为了获得长期利益而向没有私人信息的存款人所做的一种承诺。声誉有累计性、公共性及不稳定性等特征。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一次博弈,不可能形成银行的声誉。银行声誉的形成,必须经过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多次重复的博弈。这个形成过程,可以通过下面的博弈模型来说明。 博弈的第一阶段,存款人有两种选择:信任银行和不信任银行。如果存款人不信任银行,则业务终止,双方的得益为(0,0);如果存款人信任银行,则博弈进入第二阶

8、段,这时,将由银行做出选择。银行也有两种选择:违约和守信誉。当银行选择违约时,则存款人损失10,银行得益30;当银行选择守信誉时,双方的得益为(20,20)。双方的博弈过程见图1: 当博弈重复进行时,存款人可以采取“冷酷战略”,即:(1)开始选择相信银行;(2)选择相信银行直到银行违约,然后永远不相信银行o(3,假设银行的贴现因子为c,s表示银行等待未来收益的耐心程度。在存款人相信银行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违约,得益为30+0十03+0n=30;如果银行守信誉,得益为20+20+20+20n=20(1-)。因此,只要20(1-)30,即:13,银行守信誉就是其最优选择。因此,当13时,银行对存款人

9、的“冷酷战略”在第一阶段的最佳反应是守信誉。同理,银行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最佳反应都是守信誉。正是在这种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银行的声誉。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多次重复博弈,能产生一种可以自我强化的声誉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博弈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了一批富有声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以下分析形成声誉的商业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 为使分析更为方便,本文用银行不良资产率的高低来衡量银行声誉的好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低说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加强了风险管理,尽量避免从事高风险投资,银行声誉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说明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忽视风

10、险管理,盲目从事高风险投资,银行声誉坏,存款人质疑银行声誉,从而纷纷前往挤兑。在这个博弈中,银行先向存款人公布自己的不良资产率,存款人根据该指标以及自己的经验对银行的声誉做出预期,然后选择自己的行动。如果银行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等措施降低不良资产率,尽管银行会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存款人预期银行的声誉好,继续保持对银行的信任,其支付大于0;如果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盲目进行高风险投资,使不良资产率提高,尽管银行会因此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存款人预期银行的声誉坏,不再信任银行,其支付小于0。博弈双方的行动支付矩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这个博弈中,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存款人预期

11、银行的声誉坏,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提前取款,支付为-1,银行声誉的丧失会导致银行挤兑甚至银行危机的发生;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低,存款人预期银行的声誉好,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到期取款,支付为0,银行声誉的巩固能避免银行挤兑,从而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因此,存款人的行动取决于他对银行声誉的预期。同时,存款人还可根据观察到的银行的行动来修正自己对银行声誉的预期,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注重资产质量,坚决维护自己的声誉,并且要通过市场向存款人传递这种信息,以影响存款人的预期,增加存款人的信心,使其选择到期取款的策略。 银行声誉的形成是经过长时期的累积和培养的,同时也是相当脆弱

12、的,一旦存款人对银行的声誉产生怀疑,就有可能使银行声誉“毁于一旦”,日后要想重新恢复,就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因此,当银行声誉形成以后,要坚决地维护自己的声誉,唯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避免出现银行挤兑。 (四)国家参与博弈对声誉机制的影响 国家参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可靠的国家信誉消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人的风险顾虑,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做担保,没有倒闭之忧,存款人对其放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的安全性毫不怀疑,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声誉也毫不怀疑,国家的隐形担保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声誉机制。以下将分析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存

13、款人之间的博弈。          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直接出资或在国家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商业银行。存款人把钱存到这些银行,就是以国家信用进行担保,是一种“含蓄的存款保险制度”。与上面的假设条件不同,在有国家隐形担保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博弈中,博弈双方对其对手的战略空间和支付函数完全了解,同时,博弈双方的行动没有先后次序,即:该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低风险经营和高风险经营(低风险经营获得的收益小;高风险经营获得的收益大)。存款人也有两种策略:提前取

14、款和到期取款。在有国家隐形担保时,无论银行从事高风险经营还是低风险经营,存款人都不会怀疑银行的声誉,他们的存款放在银行是绝对安全的,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支付为“到期取款能获得利息收入,支付为0,因此,其最优选择是到期取款。博弈双方的行动支付矩阵见表4: 由以上分析可知,任何一个理性的存款人都不会提前取款,他们都会等到存款到期后再取款,以获得存款增值的收益,10因此,在有国家隐形担保时,不会发生挤兑风潮。从表4还可以看出,在有国家隐形担保的情况下,无论银行从事高风险经营还是低风险经营,存款人都不会质疑银行的声誉,因而不会引发挤兑风潮。银行进行低风险经营的支付为1,进行高风险经营的支付为2,任何一

15、个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银行都会选择高风险经营,因此,高风险经营是银行的最优选择。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如果银行盲目从事高风险经营,盲目追求盈利最大化,忽视对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并时刻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参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博弈破坏了市场化的博弈均衡,使得博弈的均衡产生“不好”的偏离。 国家隐形担保一方面能防止出现挤兑风潮,对国有商业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有悖于银行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也不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在国家隐形担保下形成的声誉机制具有内

16、在的脆弱性,是不可能长久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隐形担保必定要退出市场。 (五)博弈分析的结论 (1)在普通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简单博弈中,如果银行属强势银行,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到期取款,即:强势银行出现挤兑危机的概率很低。 (2)银行与存款人的连续重复博弈,能够形成银行的声誉。形成声誉的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博弈能够出现市场化的博弈均衡,声誉机制体现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博弈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3)国家隐形担保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声誉机制的形成,并且能有效防止出现挤兑风潮。但是它破坏了市场化的博弈均衡,使博弈均衡产生“不好”的偏离。 三、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的建议 (一)打造强势银行 从

17、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当商业银行是强势银行时,存款人的最优选择就是到期取款,同时,存款人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银行的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判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为了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银行要尽量夯实自己的基础,使自己成为强势银行,并通过市场向存款人传递这种信息,以树立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避免出现银行挤兑,减少银行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银行要成为强势银行,必须夯实自己的基础,第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第二要在运行方式、管理架构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商业银行的通行准则全面接轨,完成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第三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银行要参考国外先进银行的风

18、险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及不良资产管理手段,建立严格高效的监控制度;第四要加强危机管理,进行事前的危机预防、事中的危机治理和事后的善后处理,维护银行安全;11最后要注意银行公关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维护银行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要正确开展银行公关,顺利实现发生突发性事件的银行与公众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公众对银行的谅解与支持,使得银行形象免受或少受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最终将突发性事件化解。12 (二)构建银行声誉机制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多次重复博弈,形成了能够自我强化的声誉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了市场的作用,使得博弈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防范及化解银行挤兑危机,必须构建银行声誉

19、机制。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银行对长远利益的重视程度足够大;银行的欺诈行为能被存款人及时观察到 要构建银行声誉机制,第一是必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银行的自愿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披露虚假不实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其根本途径就是建立由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13以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第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传输体系。一般来说,信息传输越滞后,声誉机制的建立就越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交易都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和质量,因

20、此,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体系对建立声誉机制至关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就是建立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征信对象和征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公开性、准确性、可靠性。第三是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有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这是因为: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一方面增加了观察欺诈行为的困难;另一方面使博弈重复进行的可能性降低,所以,政府营造稳定的政策环境氛围,将有助于银行声誉机制的建立。 (三)以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声誉 尽管国家隐形担保在避免我国发生挤兑风潮以及形成国有银行声誉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依靠国家信用建立起来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声誉机制不会长

21、久。在国际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银行业要想生存,绝不能长期依靠国家,必须进行真正的市场化经营,国家隐形担保一定要退出市场。但是国有银行如果失去国家的保护,随时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破产倒闭。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导致银行的真正破产或倒闭,甚至可能引起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震荡。因此,在国家隐形担保退出市场的同时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声誉。国家隐形担保退出市场的途径是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改变国家作为单一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使国有银行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银行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14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已基本成熟。另外,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