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常规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 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 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 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 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为主, 多兼咳嗽,可伴咽喉痒或痛、呕吐、腹泻 或高热惊厥。2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常因骤变而 发病。3 一般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 核细胞增加。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 粒细胞增多。辨证论治1风寒束表症候:鼻
2、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 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 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例方: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 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 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例方:银翘散。3暑湿感冒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 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 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例方:新加香雷饮。4虚体感冒4.1 气虚感冒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法:益气解表例方:
3、参苏饮。4.2 阴虚感冒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解表。例方:加减藏蕤汤。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 片,桑菊感冒冲剂。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覆香正 气丸。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2中药针剂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喜炎平、 双黄连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内静滴,每日1次。3外治疗法3.1 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 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 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治法改进感冒
4、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 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凉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 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 券子、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 检查基本正常。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 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 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 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外感咳嗽病机关键为肺
5、气不宣, 病性属邪实;内 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病性虚实不一。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 化热,火能灼津成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 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 迁延失治,邪伤肺气,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 可转为内伤咳嗽;肺脏自病,卫外不固, 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 显。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 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诊断依据1 .咳逆有声,或伴咯痰。2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可伴有寒 热等表证,或有咽痒、咽疼等症;内伤咳嗽,病 程长或反复发作甚或咳而伴喘。3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6、细胞或淋巴 细胞比例可有变化。4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粗,或有干湿啰音。5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或见斑片状阴影。鉴别诊断1 .哮病、喘证哮病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 但各以哮、喘 为其主要临床表现。2 .肺胀有慢性肺系疾病经久不愈的病史,在咳嗽同时 伴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气短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 难愈。3 .肺跨咳嗽是肺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干咳, 或痰中带血,或纯血无痰,常伴有低热、盗 汗、消瘦等症。X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4 .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岁以 上的吸烟者,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 发展迅速,呈恶液
7、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 检查有助于确诊。辨证论治一、辩证要点辨证要点1 .辨外感、内伤,分新久、虚实。2 .辨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 及加重的有关因素。2.1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 或咽痒则咳,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2.2 若咳声高亢,病势急而病程短者,或伴咽痛, 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或风热引发。2.3 咳声粗亢浑浊嘶哑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2.4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 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2.5 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 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2.6 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 为久咳致喘的
8、虚寒证。2.7 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3 .辨痰的色、质、量、味3.1 咳而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3.2 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3.3 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3.4 痰黄而稠者属热。3.5 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3.6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3.7 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 或阴虚络伤。3.8 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痰味甜者属痰 湿。痰味咸者属肾虚。二、分证论治1外感咳嗽1.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 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
9、止咳。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1.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 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 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例方:桑菊饮。1.3 风燥伤肺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 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 脉浮数或小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例方:桑杏汤。2内伤咳嗽2.1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 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 白或带灰色,每于
10、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用 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腕痞,呕恶,食少, 体倦,大便时清,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例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2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 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 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例方:清金化痰汤加减。2.3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 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 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 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治法:清肝
11、泻肺,顺气降火。例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2.4 肺阴亏耗症状: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 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 后潮热,额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例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 6g,每天服23次。1.2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 10ml,每天服3次。2中药针剂2.1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 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2.2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 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12、3针灸疗法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 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2.3 药疗法4.1 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4.2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疗效标准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 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治法改进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误用则致肺气郁 遏不得宣畅,不能达邪外出,邪恋不去,反而久 咳伤正。必须采用宣肃肺气,疏散外邪治法,因 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 忌用宣肺散邪法。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 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
13、、美 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 出、面色苍白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4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 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CT、MR I检查。3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 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例方: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 灌光,神疲乏力
14、,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例方:归脾汤。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 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 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例方:左归丸 4痰湿中阻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 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 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 脉涩或细涩。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例方:通窍活血汤。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
15、适用 于瘀血阻窍证。1.2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 肝肾阴虚证。2中药针剂2.1 黄黄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 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适用于气血亏虚证。2.2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茸嗪、血栓通、 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3针灸疗法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 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4西医疗法4.1 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4.2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4.3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治法改进1、眩晕从肝论治。当根据病机的异同择用平肝、 柔肝、养肝、疏肝诸法。2
16、、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以防病情突变。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变。中风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 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而表现为 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 语,偏身麻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 学所称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可参考本病辨 证论治。诊断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 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 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 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 寒
17、等诱发。4检查血压、血常规、眼底、脑脊液等,有 条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5应注意与口僻、痫病、厥证、痉病、痿病相鉴别辨证论治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 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骞,甚则半身 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疫痛等症,舌苔薄 白,脉浮数。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例方: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 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骞,或手足重 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 弦滑。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例方: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症状:平素头晕耳鸣,腰疫,突然发生口眼歪 斜,言语不利,手指润动,甚
18、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例方: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一)闭证1痰热腑实症状: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骞或不语,神识欠 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 涩。治法:通腑泻热,熄风化痰。例方:桃仁承气汤加减。2痰火瘀闭症状:除上述症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熄风清 火,豁痰开窍。例方:羚羊钩藤汤。3痰浊瘀闭症状: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 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滑。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例方:涤痰汤
19、。(二)脱证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 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例方: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风痰瘀阻症状:口眼歪邪,舌强语骞或失语;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治法:搜 风化痰,行瘀通络。例方:解语丹。2气虚络瘀症状: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例方: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症状: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 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涩。治法:滋养肝肾。例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20、牛黄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 适用于风火痰热证。1.2 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3 次。适用于气虚血瘀证。2中药针剂2.1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 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 痰热内闭证。2.2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 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高热神昏证。2.3 可酌情选用川茸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 液,腹蛇抗栓酶,生脉注射液,黄黄注射液。3针灸疗法3.1 体针:可选肩潼,曲池、手三里、外关、 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百 劳、大推、养老、肾俞、大肠俞、髀关、丰隆、 解溪、昆仑、委中、悬钟、太溪、三阴
21、交、 照海、十二井穴、地仑、颊车、人中、翳风、风 池、上廉泉、哑门、通里、气海、涌泉等。3.2 耳针:耳、心、肝、脾、肾、皮质下。3.3 头针:对侧运动区、足运感区、感觉区、 语言区;根据CT定位,取相应区围针治 疗或用大脑立体治疗仪治疗。治法改进参附汤固元护脱。力挽狂澜,回元救逆。强心固 肾。效颇宏大。镇肝熄风汤潜镇逆乱上扰之肝阳。 加减复脉汤方从炙甘草汤意,稳定心神,复脉宜 心。对于心脏功能差而表现的心悸、失 眠、怔忡颇适宜,一般用于中风的一个类型脑栓 塞。源自心脏栓塞导致的中风,生脉亦好用。地黄饮子阴阳双补而不离开窍化痰,其中石菖蒲,远志用意颇深。对于初期语言功能差,喉肌 痉挛吞咽困难者
22、好用。涤痰汤对于初期痰雍塞患者实用,不化痰无能开 窍和津液正常运行。胆南星、法半夏、菖蒲好用。其初期伴有大便结躁者,用星篓承气汤涤荡。补阳还五汤用得最多。也最熟悉。后期偏废,气虚血淤,重在益气。黄黄逐步加量,60起至120或150克。初期偏废,痰热在络者,大秦黄汤好用。实症者 肢体恢复较快。小续命道理一样。偏实证寒痰阻 络。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2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 本生活能自理。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胃痛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 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 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
23、考 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胃腕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暧气、泛 酸、嘈杂、恶心呕吐等。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 等因素有关。3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 消化道出血。4上消化道银餐 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 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 本病的鉴别诊断。6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 鉴别。辨证论治1寒邪客胃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脱腹得温则痛减, 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治法:散寒止痛。例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2饮食伤胃症状:胃痛,脱腹胀满,暧腐吞酸,或吐不消 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
24、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例方:保和丸加减。3肝气犯胃症状:胃脱胀闷,攻撑作痛,脱痛连胁,暧气 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苔多薄白,脉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例方: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症状:胃脱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 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例方:理中汤 5瘀血停胃症状:胃脱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 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于结,舌红 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
25、脾胃虚寒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 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至手足不 温,大便清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例方:黄黄建中汤。其他疗法1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2针灸疗法可选足三里、中院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3西医疗法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治法改进胃脱痛胀而便闭者,可用小承气汤加木香、香附等以通腑行气。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 承气汤以泻热通腑荡积。疗效标准1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26、,X线领餐造 影或胃镜检查正常。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 减轻,X线钢餐或胃镜检查好转。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钢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 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 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 腹痛等症。2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 发热等症。3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4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5大便常规、大便培养、X线领
27、剂灌肠及纤 维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6本病应与痢疾、霍乱相鉴别辨证论治1暴泻1.1 寒湿内盛症状: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脱 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 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散寒化湿。例方:霍香正气散。1.2 湿热伤中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 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利湿。例方:葛根苓连汤。1.3 食滞肠胃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 痛减,脱腹胀满,暧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 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例方:保和丸。2久泻2.1 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时清时泻,
28、迁延反复,完谷不化, 饮食减少,食后皖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 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 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例方:参苓白术散。2.2 肾阳虚衰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 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例方:四神丸2.3 肝气乘脾症状:素有胸胁胀闷,暧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 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 中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治法:抑肝扶脾。例方:痛泻要方。其他疗法1中成药可酌情选用保济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 金匮肾气丸等治疗。2针灸疗法可取足三里、天枢、中皖、上脱、天枢、
29、关元 等穴治疗。3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泄泻可用锡类散溶液或 中药汤液保留灌肠。4西医疗法4.1 感染性腹泻可选用抗生素治疗。4.2 暴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者可给予补充 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对症治疗。治法改进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 治以祛邪为主。若风寒外束宜疏解,暑 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则应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 以扶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 七情不和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 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疗效标准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 验正常。2好转
30、: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3未愈:症状未见改善。便秘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 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 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 同时肠道 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 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 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考本病辨 证论治。诊断1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 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2常伴有腹胀、腹痛、肛裂、痔疮及排便带 血等症。3 X线钢剂灌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诊 断。4本病应与积聚相鉴别。辨证论治实秘1热秘症状:大
31、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 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例方:麻子仁丸。2气秘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 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治法:顺气导滞。例方:六磨汤。3冷秘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例方:大黄附子汤。虚秘1气虚秘症状: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 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治法:补气润肠。例方:黄茜汤。2血虚秘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
32、气短,失眠 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润燥。例方:润肠丸 3阴虚秘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 耳鸣,两额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 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通便。例方:增液汤。4阳虚秘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 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 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治法:温阳通便。例方:济川煎。其他疗法1中成药可酌情选用便秘通、六味地黄丸、麻子仁丸、 牛黄解毒片等。2针灸疗法可取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治疗。3西医疗法可选用开塞露、果导片等对症治疗 治法改进热秘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 生津;若肺热气逆
33、,咳喘便秘者,可加瓜萎仁、 苏子清肺降气以通便。气秘若腹部胀痛甚,可加 厚朴、柴胡以助理气;若便秘腹痛,舌红苔黄, 气郁化火,可加黄苓、桅子清肝泻火;若气逆呕 吐者可加半夏、陈皮、代赭石。疗效标准1治愈:便质转润,解时通畅。2好转:便质转润,排便欠畅。3未愈:症状无改善。头痛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细急或失养, 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 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 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 辨证论治。诊断1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颗、巅顶、 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 胀痛、昏痛、隐痛等。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 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 者。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 或数周不等。2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 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 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3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 鉴别。辨证论治1外感头痛1.1 风寒头痛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 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例方:川茸茶调散。1.2 风热头痛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 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例方:茸芷石膏汤。1.3 风湿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润滑油添加剂合作协议书
- 2025-2030年中国氢氧化镁产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十三五规划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感应塞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复合微生物肥料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副车架行业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环保科技在APP设计中的实现案例研究
- 小工程承包合同模板4
- 劳动保护知识培训课件
-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家政职业经理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水果加工工厂规划
- 十八洞精准扶贫课件
- 2024年湖北省恩施利川市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8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第九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8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考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教育创新: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新解读
- 中公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
- 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系统集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12T990-2020建筑类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