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_第1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_第2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_第3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_第4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七月 目  录前   言. I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34     1:5万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技术指标. 44.1      数学基础. 44.2      定位要素. 44.3 

2、     地貌. 44.4      交通运输用地. 44.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54.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64.7      地类图斑. 74.8      零星地类. 74.9      行政界线. 84.10 

3、60;   基本农田要素. 84.11     注记. 85     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85.1      数学基础. 85.2      定位要素. 95.3      地貌. 95.4      交通运输用地. 95.5    &#

4、16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05.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15.7      地类图斑. 115.8      零星地类. 125.9      行政界线. 125.10     基本农田要素. 125.11     注记. 136     1:25万土地利用数

5、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136.1      数学基础. 136.2      定位要素. 136.3      地貌. 136.4      交通运输用地. 146.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6.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56.7    

6、;  地类图斑. 166.8      零星地类. 166.9      行政界线. 176.10     基本农田要素. 176.11     注记. 177     1:5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187.1      数学基础. 187.2      定

7、位要素. 187.3      地貌. 187.4      交通运输用地. 187.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97.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7.7      地类图斑. 217.8      零星地类. 217.9     

8、; 行政界线. 217.10     基本农田要素. 227.11     注记. 228     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228.1      数学基础. 228.2      定位要素. 228.3      地貌. 228.4      交通运输用地.

9、238.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38.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48.7      地类图斑. 258.8      零星地类. 268.9      行政界线. 268.10     基本农田要素. 268.11     注记. 269

10、0;    1:40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279.1      数学基础. 279.2      定位要素. 279.3      地貌. 279.4      交通运输用地. 279.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89.6      城镇村及工矿

11、用地. 299.7      地类图斑. 299.8      行政界线. 309.9      基本农田要素. 309.10     注记. 30     前   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体系,保证系列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

12、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耀林、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李万东、曾珏、焦利民、高莉、辛丽璇、李琪、吴明辉、杨祝辉、杨淳惠、汪莹、刘中秋、周莲芳、梁耘、曾巍、霍淼、牛春盈、白晓飞。          

13、0;                                                 

14、0;                                                  

15、60;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

16、编技术指标规范(试行)                                                 

17、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由第二次全国土地

18、调查核查成果数据库(1:1万)逐级综合缩编到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1:40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技术指标,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范围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核查成果数据综合缩编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本规范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7941.1         &

19、#160;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GB/T18315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6           

20、0;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9231                       土地基本术语GB/T7929                     &#

21、160;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13989              

22、0;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TD1001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3-94            

2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TD/T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24、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

25、品 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10-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 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3.

26、1  要素feature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3.2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衔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3.3  位置精度 positional accuracy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3.4  属性精度  attribute accuracy指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3.5  逻辑一致性  logical consistency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3.6 

27、 完备性   self-contained数据内容完备地表达了需要表达的信息。 4       土地利用数据缩编的基本原则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合理概括区域土地利用语义特征,图斑归并时遵循土地利用类型属性邻近优先原则。(2)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的视觉对比应保持一致,对主要一级地类的面积比例变化进行控制。(3)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保持要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如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大小、密度等区域特征及其区域之间对比、道路网分布密度特征等。(4)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考

28、虑要素综合的优先级,次要地物避让重要地物。(5)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保持要素的地理特征,如岸线的类型特征、水系分布特征等,保持特定要素的特殊形态特征,如建设用地、机场等的规则轮廓特征等。(6)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后各要素之间空间关系协调,保持逻辑一致性。(7)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保证综合后要素的位置精度和属性精度,并保持数据完备性。5       1:5万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技术指标5.1  数学基础1:5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参考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9、5.2  定位要素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5.3  地貌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5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25km2)注记高程点1-2个。5.4  交通运输用地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600m)。道路的最小

30、弯曲:小于0.5×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道路的宽度:当道路图上宽度大于等于1mm(实地宽度50m)时,按图斑表示;当道路图上宽度小于图上1mm(实地宽度50m)时,用线状符号表示。(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3)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等。(4)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和部分重要农村道路。(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6)1:5万土地利用图中道路网眼要求如下: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4平方厘米(实

31、地面积75100公顷);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46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00150公顷);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6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50公顷)。(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5.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500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2000m)的堤岸应选取。(3)双线河中的拦水坝、水

32、闸,择要选取。(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见下表。表5-1 1:5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km/km2)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图上(mm)实地(m)图上(mm)实地(m)极密区>2.084005250稠密区1.02.08104005005250中密区0.31.010125006006300稀疏区0.10.3126008400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20m时,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20m时,不依比例尺用0.10.4mm渐变单线表示。(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

33、2平方毫米(实地面积0.5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2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1.52.0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2平方毫米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7)小于0.5×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保持岸段弯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陆地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一般应

34、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5平方毫米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一般可舍去,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并放大到1.5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小于1.5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的,应充分利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5.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1:5万比例尺县级土地利

35、用图中包括村级、乡镇级、县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居民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例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地物表示。(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人地关系。5.7  地类图斑(1)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表5-2 1:5万全国各类用地上图面积标准上图指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mm2)5.05.09.09.03.03.09.03.0实地面积(公顷)1.251.252.

36、252.250.750.752.250.75(2)最小图斑间距指相邻的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最小图斑间距为0.8mm(实地间距40m)。(3)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0.6毫米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的相似性。5.8  零星地类小于上图图斑面积指标80%但具有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可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零星地类或独立符号的综合技术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  表5-3 零星地类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分区密度指标(个/dm2)高破碎度区12-18中高破碎度区6-12中低破碎度区2-6低破碎度区0-2注

37、:密度计数中不包含作为地理基础的点状居民点。5.9  行政界线(1)1:5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行政界线包括村界、乡镇界、市界、省界和国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2)有相应比例尺区域行政区划图(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行政区划图为准。(3)行政界线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4)国界以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在图上精确表示,并在地图出版前履行报批手续,审查批准后方能印刷出版。5.10 基本农田要素基本农田要素的综合指标参见地类图斑的综合指标,基本农田要素综合后与综合后的耕地地类范围保持一致。5.11 注记(1)

38、注记类型: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注记要素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注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交通运输用地注记、地类图斑注记、特征高程点注记等。(2)城镇村及工矿注记包括市县注记、乡镇注记、行政村注记以及部分重要的自然村注记;市县、乡镇、行政村名称应注记在各级政府所在地。(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有名称的双线河流。(4)交通运输用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名称。(5)地类图斑注记地类编号。(6)注记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高程点。(7)注记清晰,主次分明,不压盖。6       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6.1

39、  数学基础1:10万比例尺地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参考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6.2  定位要素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6.3  地貌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10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100km2)注记高程点1-2个。6.4  交通运输

40、用地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1200m)。道路的最小弯曲:小于0.5×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3)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等。(4)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低等级道路。(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6)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中道路网眼要求如下:

41、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23平方厘米(实地面积200300公顷);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300500公顷);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500公顷)。(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6.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1k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4km)的

42、堤岸应选取。(3)双线河中的水坝、水闸,择要选取。(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表 61  1:10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km/km2)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图上(mm)实地(m)图上(mm)实地(m)极密区>2.088004400稠密区1.02.081080010005500中密区0.31.01012100012006600稀疏区0.10.31212007700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40m时,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40m时,不依比例尺用0.10.4mm渐变单线表示。

43、(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实地面积2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2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1.52.0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2平方毫米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7)小于0.5×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岸段弯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陆地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

44、#215;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一般应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5平方毫米(实地面积1.5公顷)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一般可舍去,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并放大到1.5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小于1.5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的,应充分利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6.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

45、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1:10万土地利用图中表示行政村级、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居民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例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地物表示。(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人地关系。(5)1:10万土地利用图中可适当表示部分自然村,但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应适中,1:10万土地利用图上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见下表。 表 62 1:10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密度分区实地每百

46、km2内居民地数量图上密度(个/dm2)极密、稠密区>1101326中密区60110818稀疏区<6025注:居民点密度计数包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6.7  地类图斑(1)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表 63 1:10万全国各类用地上图面积标准上图指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mm2)5.0 4.0 8.0 8.0 3.0 3.0 8.0 3.0 实地面积(公顷)5.0 4.0 8.0 8.0 3.0 3.0 8.0 3.0 (2)最小图斑间距指相邻的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最小图斑间距为0

47、.6mm(实地间距60m)(3)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0.6毫米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的相似性。6.8  零星地类小于上图图斑面积指标80%但具有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可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零星地类或独立符号的技术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表 64 零星地类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分区密度指标(个/dm2)高破碎度区12-18中高破碎度区6-12中低破碎度区2-6低破碎度区0-26.9  行政界线(1)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行政界线包括乡镇界、县界、地市界、省界和国界五个等级境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2)有

48、相应比例尺区域行政区划图(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行政区划图为准。(3)行政界线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4)国界以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在图上精确表示,并在地图出版前履行报批手续,审查批准后方能印刷出版。6.10 基本农田要素基本农田要素的综合指标参见地类图斑的综合指标,基本农田要素综合后与综合后的耕地地类范围保持一致。6.11 注记(1)注记类型: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注记要素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注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交通运输用地注记、地类图斑注记、特征高程点注记等。(2)城镇村及工矿注记包括市县注记、乡镇注记、行政村

49、注记以及部分重要的自然村注记;市县、乡镇、行政村名称应注记在各级政府所在地。(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有名称的双线河流。(4)交通运输用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以及部分重要的乡镇道路名称。(5)地类图斑注记地类编号。(6)注记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高程点。(7)注记清晰,主次分明,不压盖。7      1:25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7.1  数学基础1:25万比例尺地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系统,参考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7.2  定位

50、要素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7.3  地貌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25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625km2)注记高程点2-3个。7.4  交通运输用地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3000m)。道路的最小弯曲:小于0.5&

51、#215;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3)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等。(4)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低等级道路。(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6)道路网眼要求如下: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23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4502175公顷);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21753625公顷);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3625公顷)。(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

52、关系的合理性。7.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2.5k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10km)的堤岸应选取。(3)双线河中的水坝、水闸,择要选取。(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表 71 1:25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km/km2)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图上(mm)实地(km)图上(mm)实地(km)极密区>2.08241稠

53、密区1.02.081082.551.25中密区0.31.010122.5361.5稀疏区0.10.312371.75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100m时,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100m时,不依比例尺用0.10.4mm渐变单线表示。(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实地面积12.5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2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1.52.0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

54、2平方毫米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7)小于0.5×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岸段弯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陆地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一般应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5平方毫米(实地面积9.375公顷)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一般可舍去,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并放大

55、到1.5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小于1.5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的,应充分利, 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7.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1:25万土地利用图中表示地市级、县级、乡镇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及部分重要低等级居民点。(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居民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

56、例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地物表示。(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人地关系。(5)土地利用图上可表示部分重要低等级居民点,但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应适中,1:25万土地利用图上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见下表。表 72 1:25万密度分区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每百km2内居民地数量图上密度(个/dm2)极密、稠密区>1101838中密区601101126稀疏区<6037注:居民点密度计数包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7.7  地类图斑(1)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表 73 1:25万全国各类用地上图标准上图指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

57、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mm2)53773373实地面积(公顷)31.2518.7543.7543.7518.7518.7543.7518.75(2)最小图斑间距最小图斑间距指相邻的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最小图斑间距为0.4mm(实地间距100m)(3)地类图斑界线的最小弯曲度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0.6毫米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的相似性。7.8  零星地类小于上图图斑面积指标80%但具有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园地等可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零星地类或独立符号的技术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表

58、 74 零星地类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分区密度指标(个/dm2)高破碎度区12-18中高破碎度区6-12中低破碎度区2-6低破碎度区0-27.9  行政界线(1)1:25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行政界线包括乡镇界、县界、地市界、省界和国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2)有相应比例尺区域行政区划图(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行政区划图为准。(3)行政界线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4)国界以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在图上精确表示,并在挂图出版前履行报批手续,审查批准后方能印刷出版。7.10 基本农田要素基本农田要素的综合指标

59、参见地类图斑的综合指标,基本农田要素综合后与综合后的耕地地类范围保持一致。7.11 注记(1)注记类型:1:2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注记要素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注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交通运输用地注记、地类图斑注记、特征高程点注记等。(2)城镇村及工矿注记包括地市注记、县注记、乡镇注记、行政村注记以及部分重要的自然村注记;市县、乡镇、行政村名称应注记在各级政府所在地。(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有名称的双线河流和部分重要的单线河流。(4)交通运输用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以及部分重要的乡镇道路名称。(5)地类图斑注记地类编号。(6)注记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高程点。(7)注记清晰,主

60、次分明,不压盖。8       1:5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8.1  数学基础1:50万比例尺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参考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8.2  定位要素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个别特殊形状区域的土地利用挂图可采用斜方位定向。8.3  地貌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图幅内最高点

61、、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处及有名称的山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50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2500km2)注记高程点2-3个。8.4  交通运输用地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6km)。道路的最小弯曲:小于0.5×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3)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线、短小的分*等。(4)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低等级道路

62、。(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6)道路网眼要求如下: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23平方厘米(实地面积5075km2);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4平方厘米(实地面积75100km2);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4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00km2)。(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8.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

63、选取。(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5k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20km)的堤岸应选取。(3)双线河中的拦水坝、水闸,择要选取。(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表 81 1:50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km/km2)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图上(mm)实地(km)图上(mm)实地(km)极密区>2.08431.5稠密区1.02.08104542中密区0.31.010125652.5稀疏区0.10.312663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200m时,依比例尺双线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20

64、0m时,不依比例尺用0.10.4mm渐变单线表示。(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实地面积25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1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0.81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1平方毫米表示;小于0.8平方毫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7)小于0.5×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岸段弯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陆地

65、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一般应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平方毫米(实地面积25公顷)一般可舍去,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并放大到1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小于1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的,应充分利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8.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以图斑形式

66、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1)1:5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中包括省、市、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及部分重要低等级居民点。(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居民地。(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例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符号表示。(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人地关系。(5)1:50万土地利用图上可表示部分重要低等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但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应适中,1:50万土地利用图上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见下表。表 82 1:50

67、万密度分区标准密度分区实地每百km2内居民地数量图上密度(个/dm2)极密、稠密区>1102040中密区601101230稀疏区<6037注:居民点密度计数包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8.7  地类图斑(1)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表 83 1:50万全国各类用地上图标准上图指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mm2)4.02.06.06.02.02.05.02.0实地面积(公顷)10050150150505012550(2)最小图斑间距最小图斑间距指相邻的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的最小图斑间距为0

68、.2mm(实地间距100m)(3)地类图斑界线的最小弯曲度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0.6毫米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的相似性。8.8  零星地类小于上图图斑面积指标80%但具有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园地等可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零星地类或独立符号的技术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表 84 零星地类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分区密度指标(个/dm2)高破碎度区12-18中高破碎度区6-12中低破碎度区2-6低破碎度区0-28.9  行政界线(1)1:5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行政界线包括县界、市界、省界和国界四个等级境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2

69、)有相应比例尺区域行政区划图(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行政区划图为准。(3)行政界线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4)国界以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在图上精确表示,并在挂图出版前履行报批手续,审查批准后方能印刷出版。8.10 基本农田要素基本农田要素的综合指标参见地类图斑的综合指标,基本农田要素综合后与综合后的耕地地类范围保持一致。8.11 注记(1)注记类型:1: 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注记要素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注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交通运输用地注记、地类图斑注记、特征高程点注记等。(2)城镇村及工矿注记包括地市注记、县注记、乡镇注记以及部分重要的低等级行政注记;行政名称注记位置在各级政府所在地。(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有名称的双线河流和部分重要的单线河流。(4)交通运输用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