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_第1页
《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_第2页
《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_第3页
《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_第4页
《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匮要略脾胃病辨证方法探析李云海 湖北中医药大学(430061)关键词:金匮要略;脾胃病;黄疸文章编号:1672-2779(2010)-18-0008-02金匮要略开篇即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突出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核心。本文将脾胃疾病按脾经病、胃经病、脾脏病、胃腑病进行归类,进而突出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并对其进行探析。1 脾经病、胃经病根据金匮要略的记载,与脾经、胃经有关的病证症分别是:黄疸病,虚寒下利,水在脾,脾水及黄汗等。1.1 黄疸病湿热内蕴,营卫郁阻故恶寒发热。脾胃运化失常,故食欲减退。若勉强进食,反助湿热,其气上冲则头眩、心胸不安。湿邪困脾,阳气不运,故食少脘闷、四肢倦怠、小

2、便不利。湿邪兼热,波及血分,溢于体表,故身色如熏。酒或不节之饮食所化生的湿热蕴于中焦,上蒸于心,故脉浮、心中懊憹。湿热阻滞,气机不利故心中热痛。湿热蕴积,气机不畅故腹满。湿热传肾,下注膀胱,故脉沉弦、小便不利甚或发赤。湿热由脾胃累心,故自汗出。脾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故不能饱食,饱食则胀满、烦闷。湿浊上逆,清阳不升则头眩。湿浊下注,气化失司,故小便难。脾胃阳虚而寒,无力鼓动,故脉迟。1.2 虚寒下利证1.3 水在脾、脾水 身重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少气,小便难。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漫溢,阻滞脾络,故觉身重且见腹大。脾主四肢,脾阳虚水湿溢于四肢,故沉重。脾阳虚,津液不生故少气。脾虚输化不及

3、,故小便难。1.4 黄汗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痛在骨节。寒湿郁于肌表,胃阳被遏,故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寒湿由脾胃累心及肺,胸阳不畅,气机不舒,故胸中窒。寒冷之气积聚胸中,阳气不通则聚痛。中焦被寒湿郁阻,胃阳被遏,消谷不能,则不能食。暮属阴,此时阳气被寒湿所遏,邪气由脾胃累心,故暮躁不得眠。湿流关节则见骨节疼痛。2 脾脏病、胃腑病根据金匮要略论述,脾胃病的常见病证分别是:虚劳腹痛,中消证,狐惑病,腹满病,脾约证,痰饮病,虚寒吐血、下血证,呕吐,哕病,胎动不安及妇人杂病腹痛等。2.1 脾胃自病脾阴虚生内热,波及其子(肺)则衄血、咽干口燥。虚热蔓延至手足则烦热。

4、阳虚生寒则里急、腹中痛。气血俱虚不能营养四肢则酸疼。脾胃病传肾,阴不能内守,虚火妄动则梦遗失精。如气虚明显,则盗汗自汗,恶风。趺阳脉一般候脾胃之气,但此处单指胃,故脉浮为胃气有余。数脉主热,为胃热亢盛,故消谷善饥。胃热亢盛致脾气升清太过,升极而降故小便频数。热甚伤津,肠道失运则大便坚。湿热虫毒内蕴脾胃,营卫之源不通,正邪交争则发热甚或恶寒。湿热困脾故食欲不振,甚至恶闻饮食气味。湿热由脾胃累心故默默欲眠,卧起不安,目不得闭。正邪交争于心、肾、肺,故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上干咽喉即咽喉溃烂、说话声音嘶哑。下注二阴,损伤阴络则阴部溃烂。循足厥阴肝经上注于目则目赤。腹中寒气得阳则暂消,得阴则复凝,故腹

5、满时减,复如故。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失畅,故按之不痛。如脾胃阳衰,中焦寒盛则表现为心胸中大寒大痛,且疼痛由上焦波及到中下焦,腹部出现头足样块状物,上下攻冲作痛,以至反感他人慢慢接近之。胃气不降,故呕吐不能饮食。脾肾阳虚,不得运化、温化水湿,气机阻滞故见雷鸣切痛。寒气上逆则胸胁逆满、呕吐。若阳虚甚则可出现四肢厥冷。水饮上逆则心下悸动。饮邪阻滞,清阳不升则可头眩。舌红,脉数。如里实兼少阳证则按之时脘腹及胁下满痛。宿食停滞于胃或燥屎积于肠故大便不通。病多属阳明,为有形邪气阻滞,故按之多痛。如伴少阳证,则应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口苦及咽干等证。趺阳脉浮是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涩是按之不流利,为阴

6、脉,主脾阴不足。胃热气盛,则肠道津液不足故大便干。脾被胃所约束,升清太过,升极而降则小便数。脾运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充养形体,反聚成饮,故消瘦。饮流肠间与气相击,故沥沥有声。肠间有水气,故腹中胀满,津液不能上承,所以口舌反见干燥。脾虚生饮,停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水无去路,扰动于下,则脐下悸动。饮犯中焦,胃气上逆,则吐涎沫。水饮中阻,清阳不升,故癫眩。饮留胃肠,脉络被压故脉伏;正气犹存,欲驱邪外出,故欲自利。饮去阳伸,故脘腹相对柔软。去者虽去,来者复来,故心下续坚满。中气虚寒,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胃气上逆,故吐血日久不止。脾阳不足则可四肢不温。失于统摄,血渗于下则可见便血,且血色暗红,腹痛喜

7、温喜按。哕而腹满者,是由于邪阻于下而气逆于上,故腹满为本,呃逆为标。如大便不通,肠病及胃则呃逆,若小便不利,反侮于胃也呃逆。腹满症只是中间环节而已,但可作为辨证的切入点。寒气闭阻于胃,中阳被郁,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故手足厥冷。若胃中虚热,气逆上冲,故可伴见虚烦不安、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脉虚数等脉症。素体脾阳不足,妊娠血聚养胎,阴虚及阳,失于温运濡养,干扰胎气,故可见腰酸腹痛喜按,或前阴少量下血。舌暗淡苔白乃血虚寒湿之征。2.2 肝(胆)病传脾(胃肠)趺阳脉候脾胃,脉微提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弦脉属肝,主寒主痛。肝脉现于趺阳,为肝气上逆,传病于脾胃,故腹满、便难。肝经不利故两胠疼痛。胆经疏泄不利故

8、发热。少阳邪热迫胃而致呕吐。除口苦、咽干外尚可兼其它少阳病症。厥阴寒气上犯,故见干呕、头痛。胃阳不足,肝气犯之,寒饮内停,兼上焦阳虚故吐涎沫。寒饮内停,上泛于胸,气机阻滞即胸满。2.3 脾(胃肠)病侮肝(胆) 谷气:胁下痛,按之则愈。谷气即食积之气,谷气壅塞脾胃,趁虚反侮于肝,肝经不利故胁下痛,甚或腹满、嗳气或呕恶。若按之则谷气暂时得以消散故胁痛缓解,但不久谷气又因滞而复结,胁痛再作。2.4 肾病侮脾脉沉小迟是脾肾阳虚之象。肾虚不纳故疾行气喘,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逆冷。脾胃阳虚则不能消化水谷,运化失职故腹满、大便溏泄。黄疸病多邪在脾胃,阳明旺于日晡,故日晡所发热。现非但不发热反恶寒,乃女劳疸肾阴虚及阳所致,故膀胱急。水不涵木则少腹满。肾病侮脾,脾色外露则身尽黄。脾肾俱虚,阴血失统,湿无所运,故腹如水状、大便黑、时溏。肾阴虚,水不济火,故黑色上泛于心之分野额,并汗出。肾之虚热下注涌泉附近,上通于心,故手足中热。夜为阴时,阴虚及阳则薄暮即发。气不摄水,故小便过多。综上所述,金匮要略十分重视脾胃疾病的脏腑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