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有限公司二一六年三月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目 录1 总则12 组织管理2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2.2单位职责3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63.1准备阶段73.2测量阶段113.3评估阶段143.4成果报告形式164 沉降变形测量20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0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21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22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24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25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28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95.1观测断面
2、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9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35.3观测技术要求35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6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7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16.3观测技术要求437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57.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6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77.3观测技术要求478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8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8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38.3观测技术要求539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53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54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569.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589.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589.5区段工程综合评估5
3、99.6补充规定5910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5910.1数据传输流程60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63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65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73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73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74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75附件三:附表79附表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79附表2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80附表3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81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82附表5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83附表6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84附表7 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85附表8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86附表9 桥梁
4、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87附表10 沉降设计值表88附表11 断链表89第 30 页1 总则1.0.1 为统一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以下简称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本细则适用于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其中与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相关联的,设计时速在200km/h以下的铁路线路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不纳入细则之规定内
5、容。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就可能真实预测工后沉降状况。1.0.5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机的关键因素,沉降观测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预测工后沉降的准确性、可靠性,故需加强对沉降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沉降变形观测过程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便及时发现沉降变形异常情况。1.0.6 本线铁路有砟轨道地段测量要求与无砟轨道地段按相同标准进行。1.
6、0.7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 (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6)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程(TB10054-201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9)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10)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
7、52-2010);(1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12)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13)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安徽、浙江段)施工图设计文件;(14)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的技术政策、标准和管理规定.2 组织管理2.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安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福客专安徽公司)成立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由京福客专安徽公司、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评估方共同组成。2.1.2 人员要求(1) 京福客专安徽公司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公司指派人员成立;(2) 设计单位沉
8、降观测工作小组由本项目总体任组长,路基、桥梁、隧道、测量负责人任副组长,并辅之各专业技术人员;(3)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项目经理部负责管理,总工程师任组长;项目部成立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4)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监理单位副总监任组长,监理项目部要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测量工程师负责沉降的平行观测以及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的过程监督;(5) 评估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组长由评估单位领导指派,岩土和测量的技术专家任总评估师并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2.2单位职责2.2.1 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
9、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2.2.2 各方职责如下:(1) 建设单位l 负责全线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l 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2) 施工单位l 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京福客专安徽公司的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确性负责;l 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l 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且固定的测量技术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使用固定的仪器设备,按固定的观测线路,进行沉降变形
10、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l 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的质量检核和录入工作;l 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3) 监理单位l 对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理,需派测量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以及开展以抽查、复核为目的的平行观测工作,对施工单位观测数据和自身的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负责;l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成果进行签署并对其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l 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的平行观测工作应以路基和过渡段作为工作重点,其中:Ø 平行观
11、测数量要求:不少于施工单位观测断面数的10% ;Ø 平行观测方法要求:由测量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相同的观测路线和相同精度级别的观测仪器同步进行“换手复测”;Ø 做好旁站记录并对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进行签认。l 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见附件一);l 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4) 设计单位l 提交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沉降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资料,并对沉降变形观测有关设计资料的正确
12、性和准确性负责;l 对沉降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并对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l 根据沉降变形观测结果,对观测沉降与设计计算沉降出入较大的测点核对后进行修正,并将计算结果提交指挥部;l 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的指导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并对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设计目标和要求提出意见。(5) 评估单位l 编制测量、评估计算软件;l 制定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并依据该细则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指导,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状况;l 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
13、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相关测量工作的培训与技术指导;l 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测量人员进行沉降变形观测软件相关的数据录入与输出工作的培训与技术指导;l 建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对线下工程各阶段沉降变形观测及时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3.0.1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3.0.2 各方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3.1准备阶段3.1.1 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如图3.1.1所示。 图3.1.1 准备阶段工作流程图3.1.2对应工作流程图3.1.1中编号工作内容如下: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
14、下内容l 评估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从事沉降变形观测的测量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方法主要为授课和答疑;l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自身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设计单位提供给建设单位的设计资料主要有l 全线设计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档);l 沉降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l 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值。技术交底: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明确沉降变形观测的如下技术要求l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l 观测设备埋设要求;l 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l 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各施工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l 人员、设备情况;l 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
15、人;l 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l 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l 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监理、评估单位核查包括以下内容监理单位主要核查:l 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l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细则要求;l 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细则要求;l 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评估单位主要核查:l 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是否满足细则要求;l 测量内业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是否满足细则要求;l 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的观测方案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变形观测网l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
16、基、桥梁、隧道、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3.1.2所示;l 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以及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详见附表1。施工单位埋设观测设备:l 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l 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l 核查观测网布置是否满足要求。l 核查观测设备埋设是否满足要求。图3.1.2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3.2测量阶段3.2.1 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图3.2.1 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3.2.2对应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施工单位观测l 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l 必须确
17、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在当天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在次日进行重测;l 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l 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相邻桥墩台高差过大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l 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l 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要求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按时提供观测文件;监理单位平行观测l 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
18、”的方式同步进行。l 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不少于施工单位总观测断面数的10%。l 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获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l 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直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l 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l 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是否存在问题:l 因各种因素引起的工程措施无法按设计要
19、求时间实施,如路基预压时间不足;l 因工期因素引起的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l 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l 区域沉降等引起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较大变化;l 各方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其它问题等。 建设单位组织各方解决问题:l 对一般技术问题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研究解决;l 对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施工单位完成沉降变形观测报告l 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其具体内容详见3.4节要求;l 监理单位同步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申请:l 区段观测报告完成后向建设单位提交评估申请;设计单位完成修正后的设计沉
20、降值提交建设单位:l 当观测数据与设计计算值相差较大时,由评估单位将观测点数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核对后根据观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重新进行修正后的沉降计算。l 设计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分析报告,内容见3.5节;3.3评估阶段3.3.1 工作流程如图3.3.1所示图3.3.1 测量阶段工作流程图3.3.2对应流程图上编号工作内容如下:建设单位编制评估计划l 建设单位核查各单位区段报告是否提交齐全;l 建设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和铺轨施工组织情况按工期编制评估计划。评估单位进行变形评估工作l 核查各单位报告内容是否齐全;l 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值变化的地段的测点高程进行调整;l
21、根据不同的结构物、地质情况、地基处理措施的观测资料确定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l 评估单个测点是否满足设计要求;l 综合评估区段能否满足铺轨条件;l 对区域沉降和桥梁梁体徐变等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评估单位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l 评估单位汇总各方资料后,综合分析,完成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l 区段沉降变形综合评估报告具体内容详见下节。 评估单位完成数据库文件提交给建设单位l 按EXCEL文件格式和CAD文件格式提供单个测点数据库;l 按CAD文件格式提供区段沉降变形。 建设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l 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各方参加;l 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外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领域专家对评
22、估报告进行评审;l 评估单位负责选择有代表性的区段,专家评审后其余段落按审查意见原则相同处理。 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值:专家组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审查l 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及精度是否符合要求;l 评估方法是否合理;l 软件编制是否正确,是否经过认证;l 报告内容是否完善真实;l 观测时间不足情况的评估是否合理;l 区域沉降和桥梁徐变结论是否合理。 沉降观测至工程交验l 铺轨后重新设置观测点;l 施工单位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移交运营单位。3.3.3线下工程的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截止线下工程完工并交验合格。开始轨道铺设至工程移交运营单位期间的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应由建设单位重新组织和
23、委托。建设单位应根据交验时间安排评估工作和计划。3.4成果报告形式3.4.1 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如下:l 工程概况:工程范围、工程类型、工程地质情况等;l 监测网布设及测量情况:Ø 区段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Ø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见附表1);Ø 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Ø 测量精度标准与测量组织机构、测量实施情况等;Ø 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标示设置情况;Ø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见附表2);Ø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见附表39);
24、6; 测点的时间荷载沉降曲线;Ø 特殊情况说明。3.4.2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l 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l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l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l 要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l 要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l 要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l 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25、3.4.3 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l 要说明平行观测段落断面、测点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核对以及观测频率情况;l 原始测量记录,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l 测点的沉降记录表,同施工单位观测记录表格;l 要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l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3.4.4 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l 说明评估范围内地质及工程设计概况,沉降观测设计概况等;l 说明不同结构物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根据观测结果修正计算值采用的方法;l 说明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的专项变形要求和观测方案;l 说明对
26、区域沉降观测的设计方案;l 完成计算沉降表,提供观测断面初始计算沉降值和修正后的计算沉降值。3.4.5 评估单位编写线下工程区段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报告l 评估区段概况,包括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测点概况、测量实施概况等;l 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观测高程的调整情况;l 测点的荷载沉降时间变化曲线;l 合理确定评估方法,对测点工后沉降进行分析预测;l 区段纵断面工程类型与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l 对存在问题的测点及区段的专题报告;l 关于区域沉降和桥梁变形的专题报告;l 评估区段是否达到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 沉降变形测量4.0.1 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路基、桥涵
27、、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具体要求确定。4.0.2 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沉降与变形观测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0.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已有的CP、CP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CP、CP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4.0.4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4.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1.1 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
28、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精度标准的规定执行。表4.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测量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4.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4.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
29、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具体为:在商合杭铁路(安徽、浙江段)沿线二等水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标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置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200米。一般情况下,每6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可与精测网半年复测同时进行),按施工期2年考虑,计复测4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约 660km;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况。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等级要
30、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4.2.2执行表4.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国标一等)0.50.150.30.4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国标二等)1.00.30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4.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
31、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表4.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 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中误差(mm)水平角观测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二 等±3.0400±1.02.069200±1.82.0469三 等±6.0450
32、7;1.84.0469350±2.54.03464.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l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CP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l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
33、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l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4.3.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
34、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4.3.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4.3.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4.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4.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
35、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4.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4.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l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l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l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三固定”,即:
36、“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水准测量路线和基准点”,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l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l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l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易传递等类似的特殊问题等,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精度能够满足要求的高程测量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4.4.5 沉降观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4.
37、4.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4.4.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并应重测和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4.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4.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4.5.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4.5.2 水准仪必须使用DS1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
38、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4.5.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见表4.5.1。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表4.5.1
39、 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尺水准仪视距前后视距差(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类型等级(m)二等因瓦DS13且501.56.00.55且2.84.5.4 水准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在奇、偶不同次序的设站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变化: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注:对桥墩等非严格按相同路径进行的往返测水准路线,可按往测的次序技术要求进行返测,但在整个观测期应保持一致,不得变化。4.5.5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4.5.6 观测前
40、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4.5.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4.5.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
41、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必须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4.5.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4.5.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4.5.11成果数据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4.5.12 元件保护要求l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l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42、。l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l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4.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4.6.1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相邻桥墩台大高差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别的关于线下工程变形与沉降的观测方案及处理办法,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批准后,详细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4.6.2大面积水域或积水情况下的沉降
43、测量,施工单位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批准后,详细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4.6.3临近线路已经发现沉降异常段(如巢湖东站)、跨江特大桥(如芜湖公铁两用桥)等特殊工点,施工单位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批准后,详细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0.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
44、砟轨道结构的安全。5.0.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5.0.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5.0.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5.0.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5.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
45、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5.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l 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l 路桥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涵过渡段,于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10m、30m处各设一断面。路涵过渡段宜在涵洞顶斜向设置横剖面管,并于涵洞两侧2m设一观测断面。l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
46、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l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均匀一致。l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l 基底沉降观测断面每间距两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设置一个,过渡段和有加密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的优先设置基底沉降观测断面。5.1.3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l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
47、,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5cm。l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l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l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
48、测桩。路堑地段不做地基沉降观测,不设基底沉降观测断面。l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l 路基断面布置示意图见图5.1.3。图5.1.3沉降观测断面布置示意图第31页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安徽、浙江段)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5.1.4 路基沉降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4所
49、示:图5.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2.1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以上直径的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6m,入路基基床表层以下0.55m,桩周0.1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5.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5.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2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mm 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图5.2.2 沉降板埋设布置
50、图l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l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l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l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5.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
51、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l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l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5.3观测技术要求5.3.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5.3.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
52、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5.3.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5.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5.3.5观测频次要求:
53、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表5.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
54、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0.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6.0.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6.0.3根据地质及沉降观测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
55、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6.0.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台、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商合杭铁路全线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6.1.2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6.1.3墩身观测标:l 观测点数量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 l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或沿用承台观测标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冶金传输原理》课件
- 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第一初级中学2024届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 物业装修施工安全
- 量子计算科技合同管理办法
- 金融服务行业招投标违法行为
- 海上风电设备管理船运租赁合同
- 环保行业环保设施管理办法
- 食品原料供应买卖合同范本
- 游戏市场快递场管理办法
- 教育课程设置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
- 承包土地种植艾草计划书
- 肿瘤的类型和治疗手段
-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下步工作计划及思路
- 2024老旧小区改造质量验收规范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甲状腺危象》课件
- 初中道德与法治差异化作业实践探究
- GB/T 43439-2023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
- 图书破损或丢失登记表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