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教案_第1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_第2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_第3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_第4页
基础会计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总 论教学内容:会计含义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的核算方法与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的含义和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与特点;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熟悉会计的核算和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讲授中应注意对会计概念和会计对象的理解、分析。同时,应注意对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一般原则中难点问题的把握。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本章共4学时。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 引入:同学们印象中的会计是什么?(要求大家畅所欲言,然

2、后引入正题)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关心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关心生产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即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成果,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计算比较与分析,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用来记录、计算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行为就是会计活动。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生产,就产生了会计活动。它是管理生产经营过程,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会计的发展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

3、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 生产力水平不同,会计活动的范围和方法不同。1.古代会计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于自己从事的生产活动最初只能用头脑来记忆。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和劳动成果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用石子、树枝来计量,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在木板和石板上刻契等。此时的会计只是生产者的一种附带职能,核算相当简单。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需要记录的事项日益增加,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能。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核算朝廷官府的钱、粮、财、赋、税等收支活动。清代学者焦循这样来解释“会计”:“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4、。”唐宋两代是我国会计全面发展的时期。在宋朝出现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司”,在会计结账方法上采用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是我国古代会计的杰出成就之一,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2.近代会计近代会计是以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基阿勒提出的复式簿记为标志的。复式簿记系统的产生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会计由古代会计进入近代会计。复式簿记不仅是一个会计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会计学观念,并购建了以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3.现代会计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

5、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起来的会计系统,随着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会计的深刻变化:财务会计(对内)和管理会计(对外)相结合。总结:会计产生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发展。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需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二、会计的含义和特点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及劳动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计算;另一方面还要对生产过程的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促使人们节约劳动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会计的含义可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

6、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要点:特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象: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经济业务。职能:核算和监督。目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特点(1)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企业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可以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如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货币量度等。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所使用的只能是货币量度。这是因为实物量度只能总计同一种类的物资,劳动量度只能核算工作时间方面的耗费,都不能综合反映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只能以货币作为主要

7、的计量单位,以其他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地核算和监督。(2)严格地以会计凭证为核算依据会计对于经济活动的核算,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书面凭证。这些凭证不仅记录了经济活动内容,而且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会计只有依据合法的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才能如实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3)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是指会计核算应按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记录;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要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加工整理,提供综合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完整性,是指对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要进行计量、记录、报告,不允许有任何遗漏。 三

8、、会计的基本职能与作用 (一)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管理就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基本职能有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取得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监督的依据:各种法规、制度、计划、预算。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数据,会计监督就失

9、去了客观依据;但如果只有会计核算而不进行监督,会计核算就缺乏了质量保证,也就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二)会计的作用会计的作用就是人们利用会计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即主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向谁提供会计信息? 第二,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第三,如何提供会计信息? 注:在此主要分析前两个问题,至于如何提供信息将在以后各章介绍 1向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群体提供 (1)投资者(包括股东或潜在的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作为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2)债权人(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会计信息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他们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实力、偿债能力如何;负

10、债比率高低;贷款的风险及风险程度的高低等。 (3)财税部门。利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获利能力和国家规定的纳税法定义务是否履行;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政府法定机构提供的各种报告是否正确等等。 2向企业管理者提供 作为筹资、投资、生产、营销等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了解整个生产经营业绩提供信息。 3.向其他用户(包括职工、顾客等)提供 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方向是否正确,以保证稳定的工作;企业福利待遇有何变动;企业的工资待遇如何等等。 总之,会计作用是指向企业管理者和外界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第二节 会计对象一、会计对象的概念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对象即社会再生产过程

11、中的资金运动,或者也可以说是企业中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注意:会计对象必须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如签定合同等不可以作为会计的对象。二、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可表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具体表述如下:(1)资金的筹集。企业筹集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投资者投入,二是向债权人借入。企业筹集资金进入企业的形态有货币、实物、证券和无形资产。(2)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由于社会再生产

12、活动是由各个具体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各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所以各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也不同。以工业企业为例,其生产经营活动是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的统一。如下图所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资金投入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资金分配与退出资金循环和周期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物资,形成必要的物资储备。这样,货币资金就转变为储备资金。生产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储备的物资不断投入生产,并改变其形态,构成生产中的在产品,储备资

13、金转变为生产资金 ;同时,企业还要用货币资金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使一部分货币资金直接转化为生产资金;此外,固定资产由于使用会发生损耗,其损耗的价值也以折旧的形式转化为生产资金。随着施工生产过程的进行,未完工程逐步完工,生产资金就转化为成品资金。销售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环节。在销售过程中,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实现其价值并收回货款,成品资金就转化为货币资金。(3)资金的退出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收取的货币资金,除了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耗费外,还要按有关规定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以收抵支后剩余部分即为企业的净利润,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必要的留存收益外,要按出资比例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

14、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税后利润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分配。一部分以积累形式留归企业,形成企业的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一部分以投资回报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另外,企业还要向债权人偿还债务。以上活动都会使资金退出企业。可见,企业的会计对象就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注意:经济业务的内容会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人为限定。会计核算的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限定了会

15、计工作的空间范围,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区分自身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企业投资人及企业职工个人的的经济活动。明确哪些经济活动应当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哪些不属于自己的核算范围。例甲企业从乙企业购入材料,站在不同的会计主体角度其核算是不同的。甲企业为主体时,会计核算为一项购进业务,乙企业为主体则为销售业务。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因倒闭、解散而清算。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时,企业能够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期收回应收款,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对多期受益的费用支出进行摊配等。3会计分期

16、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以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期间通常有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份之分。我国规定以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我国,以人民币“元”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用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二、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

17、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以及证明这些交易或事项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依据。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虽然承租企业从法律形式上尚未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但由于已取得了该资产的长期使用权,而且租赁期满后该资产通常会归承租企业所有,因此承租企业应在租入时就将该资产视同自有资产进行核算。3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8、。4一贯性原则。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保证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具有可比性。当然,一贯性原则并非要求企业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如有充分理由需要变更时,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但是,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原因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等,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5可比性原则。指不同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从而提供相同口径的会计指标,便于比较、分析、汇总。6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讲求实效,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有关方面管理的需要,不

19、得提前或延后。7明晰性原则。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地理解会计信息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8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各个经营期间收入与费用的方法。即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均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相反,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企业只有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才能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9配比原则。指在某一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确认,以计算该会计期所实现的净损益

20、。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对一定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根据其因果关系进行确认、计量,以正确计算和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10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都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支出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即使物价变动,也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资产按实际成本计价,有原始凭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也便于会计核算和事后查考。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有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

21、价值,并按收益期限分摊计入各期损益。12谨慎原则。是指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一种不导致企业虚增盈利的方法,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如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谨慎原则要求企业必须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不能预计不确定的收益。13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漏;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合并处理。第四节 会计

22、核算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一、设置账户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二、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中,双重平衡地记录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三、填制和审核凭证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登记账簿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对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取得原始凭证,并按照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应用复式记账方法将经济业务科学地登记在记账凭证上,对记账凭证进行再审核后,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

23、正确。四、登记账簿登记账簿是根据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系统地、连续地、完整地顺序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专门方法。五、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六、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往来款项来查明财产和资金实有数额,保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七、编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表,就是将一定时期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的加以反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方法。上述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密切结合,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成本计算和财

24、产清查是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它们都需要通过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的实务操作方法表现出来,并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反应其信息。所以,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教学内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及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会计要素定义、特征和具体内容,掌握会计等式的含义、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和会计等式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以讲授为主,举例说明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运用。本章共4学时。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2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收入、费用、利润是反映财务成果的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上述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第二,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说明企业的资产可以是拥有也是可以是控制的。“拥有”是具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 “控制”是指不具有该项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可以控制其使用并享有该项资源带来的经济利益。如

2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虽然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 第三,资产必须是能够以货币计量是。即能够运用货币计量其价值,否则就不能将其作为资产确认。如某企业垄断占有某种优质矿产资源,这对于该企业来说是一大经济资源,它有利于企业生产出优质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无法用货币对该矿产品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所以不能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 第四、资产必须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即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未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则不作为资产予以确认。资产按照在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和存在形态,划分为:流动资产:指

27、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一般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等。长期投资: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等。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如: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其他资产:指

28、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 负债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即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第二,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不等同于“未来承诺”,只有在资产已经获得时才产生义务。如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第三,负债是需要企业在未来某一日期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的义务。偿还债务会使经济利益的流出企业。负债按照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

29、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其特点有:第一,所有者权益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不需要归还其投资者。(而负债负有偿还和支付利息的义务)。第二,在企业清算时,所有者权益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才返还给投资者,(负债拥有优先清偿权)。第三,所有者权益中的基本部分可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而负债则不能参与)。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投入资本是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

30、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注意: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财产物资如果超过其认缴的注册资本额,超过部分不能计入投入资本,而应作为资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形成的资本,并非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形成的资本增值,如前述的资本溢价以及接受捐赠资产的价值等。盈余公积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包括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本期未分配完的或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其中前两项内容来源于外部投入,而两项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得。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特征

31、有:第一,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日常活动是指概念中提到的三种情况。日常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不作为收入,而作为“营业外收入”。第二,收入可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如:增加银行存款、减少预收账款第三,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四,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的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2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其特点有:第一,费用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日常活动以外的

32、其他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不作为费用,而作为“营业外支出”。第二,费用可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增加。如:减少银行存款、增加应付款项。第三,费用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费用的分类如下图:3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其特征有:第一,收入的实现是利润的重要前提。第二,利润是收入抵减费用后的差额形成的。第二节 会计等式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一)静态会计等式任何一个会计主体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需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在会计上称为“资产”。资产最初进入企业时有两个渠道,一是所有者提供的,

33、二是债权人提供的。他们对企业提供了资产,就应对企业的资产拥有要求权,这种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在会计上称为 “权益”。因此,一个会计主体的全部资产应当等于各有关提供者对这些资产的权益总和,即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权益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是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具有索偿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静态会计要素,其组合而成反映企业一定日期财务状况的等式,是静态的会计等式。例:宏达建筑公司200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见下表: 资产金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金额现金5 800短期借款21 200银行存款31 500应付

34、账款10 000应收账款10 000应付工资20 000库存材料61 900实收资本250 000固定资产210 000盈余公积18 000合计319 200合计319 200从表2.1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9 20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68 000元,负债总额为51 200元,权益总计为319 200元,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相等。 (二)动态会计等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取得收入,也会发生各种费用。企业应按照配比原则将收入与费用进行比较,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就是企业取得的利润;反之,则为亏损。其关系可用下列等式表示:收入一费用利润企业取得利润,表示企业生产中增加的资产,企业发

35、生亏损,表示企业资产的减少。所以当企业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时,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一费用)资产+ 费用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十收入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动态的会计等式。月末: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结转利润,利润分配后会计要素关系又变形为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一)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会影响会计的等式的关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这些引起资产和权益发生增减变化的一切业务,称为“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 会计事项的发生必然会引起各个会计要素相应的增减变化。但不

36、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会计要素怎样变化,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二)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影响会计的等式关系?因为企业经济业务虽然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基本类型。1引起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2引起权益之间有增有减;3引起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4引起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仍沿用上例的资料,假设该公司2003年12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以银行存款20 000元购入库存材料。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的库存材料资产增加了20 000元,同时使另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减少了20 000元,资产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资产总额不变,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依然相等。(2)企业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

37、10 000元归还前欠的应付账款。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的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增加了10 000元,同时使另一项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减少了10 000元,负债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权益总额不变,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依然相等。(3)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设备两台,价值200 000元。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200 000元,同时使企业的实收资本也增加了200 000元,资产与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依然保持平衡关系。(4)企业以现金3 000元支付应付职工的工资。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的现金资产减少了3000元,同时使一项流动负债应付工资也减少了3000元,

38、资产与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依然保持平衡关系。上述经济业务引起宏达建筑公司资产与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资产金额权益金额现金5800-3000短期借款21200+10000银行存款31500-20000应付账款10000-10000应收账款10000应付工资20000-3000库存材料61900+20000实收资本250000+200000固定资产210000+200000盈余公积18000合 计319200+197000合 计319200+197000综上所述可知:经济业务的发生,如果引起资产和权益两方项目发生变动,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会同时增加或同

39、时减少,但增减后的双方总额仍然相等,不会破坏二者的平衡关系; 经济业务的发生,如果只引起资产或者权益一方项目发生变动,不仅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而且原来的总额也保持不变;由此可见,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平衡关系,对于掌握按这一平衡关系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三、会计等式的作用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会计科目和账户教学内容: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以及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账户、会计账户及二

40、者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内容,掌握平行登记要点与方法等,使学生初步熟悉记账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难点是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以讲授为主,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本章共2学时。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分类,进行归类反映和控制的一种方法。1.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2.会计科目的意义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二、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合法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41、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相对稳定的原则三、会计科目的分类、按会计要素分: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财政部统一制定)、明细科目。第二节 会计账户 一、账户及与会计科目的异同 账户根据会计账户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及其结果。 会计科目与账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都是用来分门别类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区别: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它只能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除了名称外,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 并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结果。 二、账户的一般结构 为了在账户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

42、,所开设的账户应具一定的结构。从企业来讲,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变动不外乎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通常就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来记录增加,另一方用来记录减少,其结构如下: ××账户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数 本期减少数×× . . . . . . . 期末余额 ×× 上列账户格式反映的是账户的简化结构,账户的一般结构如下表:账户名称(会计账户)年凭证编号摘要借方贷方借贷余额月日其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日期和摘要(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和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

43、额; 凭证号数(说明账户记录的依据)。 上述账户中记录的四个方面的金额存在如下的等式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至于上述账户的左右两方,究竟哪一方记录增加,哪一方记录减少应视其所采取的记账方法和各账户的经济性质而定。第四章 复式记账 教学内容:复式记账基本原理和具体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内容,掌握平行登记要点与方法等,使学生初步熟悉记账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教学方式与时间分配:以讲授为主。本章共4学时。一、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1.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

44、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从复式记账的定义中可知,它的核心有两点:一是相等的金额;二是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反映。2.复式记账法的特点与单式记账法相比较,复式记账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完整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对记录的结果可以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复式记账法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等几种复式记账方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通用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 (一)含义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

45、,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二)记账符号和账户结构以“借”和“贷”表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只表明记账方向,并不表示“增”或“减”对于账户应记入“借方”或“贷方”要看账户的性质。 在借贷记账下,任何账户的基本结构都分为借方和贷方两个都分,通常规定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取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或账户的性质。 为了保证记账的科学性和简明性,按惯例,对借贷记账下和账户结构作了如下的规定: 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余额一般在借方。借方余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借方资产类账户贷方期初余额 ×&

46、#215;×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余额一般在贷方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 贷方期初余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合计 ×××本期发生合计 ××

47、5;期末余额 ×××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期末结转后无余额。借方 成本费用类账户 贷方本期增加额 ×××本期转出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0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期末结转后无余额。收入类账户本期转出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合计 ×××本期发生合计 ××

48、;×期末余额 0借 账户名称 贷资产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减少和转出收入的增加成本费用的增加成本费用的减少和转出期末余额:资产余额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余额(三)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例1:用银行存款20000元购入材料一批,已验收入库。借 原材料 贷 借 银行存款 贷 20000 20000例2:从银行取得了短期借款60000元,存入银行借 银行存款 贷借 短期借款 贷60000 60000例3.接受投资者投入设备一台,价值100000元。借 固定资产 贷 借 实收资本 贷 100000 100000例4。用银行存款交纳所得

49、税30000元。 借 应交税金贷借银行存款 贷30000 30000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实际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记录经济业务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账户; 第二,确定这些账户的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三,根据账户的结构,确定哪个账户记借方,哪个账户记贷方。 第四,检查应借、应贷的账户是否正确,借贷双方的金额是否相等。(四)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在运用借贷记账法记录经济业务时,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借方和贷方相互联系地进行反映,这样,有关账户之间就形成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或是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或是几个账户的借方和一个

50、账户的贷方;或是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几个账户的贷方相互发生联系)。账户之间这种相互关系,在会计上就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就称为对应账户。 例如,以存款8000元偿还所欠货款。这笔业务的发生,就要记入“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和“银行存款”账户的 贷方。那么,通过这笔经济业务,就使得“应付账款”和“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形成应借、应贷的对应关系,并且,这两个账户也就成为对应账户。账户之间所形成的对应关系,客观上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 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判断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否合理、合法。(五)会计分录为了保证账户对应关系的正确性,在将经济业务

51、记入账户之前,应该根据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及其借贷方向和金额,编制会计分录。 所谓会计分录,就是预先指明每一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账户名称(会计账户); 记账方向(借方、贷方); 金额。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在具有规定格式的记账凭证完成的。 例: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按照对应对关系的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就是仅在两个账户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分录:是在两个以上账户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分录。包括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几个账户的贷方;或以一个账户的贷方和另几个账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