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雷家骕-投管理学年会-修改稿_第1页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雷家骕-投管理学年会-修改稿_第2页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雷家骕-投管理学年会-修改稿_第3页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雷家骕-投管理学年会-修改稿_第4页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雷家骕-投管理学年会-修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交互式分析项目背景:2006年北京市软科学课题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环境研究;2007年国家公派留学基金项目(2007U02168)。作者简介:雷家骕(1955-),男,陕西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Email:。张俊芳(1978-),女,湖南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Email:.雷家骕,张俊芳(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摘要:本文提出影响企业成长的二维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基于国内近200家企业的样本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归纳出8个关键因子,作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共性维度。并采用方差分

2、析在属性维度上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及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成长性进行判别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探讨了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得出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规模时期需要关注的决策重点,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健康有序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关键词:企业成长;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中文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企业成长是企业内在素质逐步提升、外部价值网络逐步形成并优化、凭借合理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在同行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雷家骕,2000)。据统计,1970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到1983年已有1/3销声匿迹,19902000年间超过1/2企业退出了50

3、0强的行列。究竟是什么内在因素阻止了企业成长的脚步?企业成长模式是否有其共同特点?对不同企业而言又该如何抉择战略重点?这些问题不仅在企业界也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兴趣,早在1931年,法国经济学家Gibrat就在其代表作非均衡经济学中对企业成长与规模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958年,Edith Penrose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成为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性著作。然而,正如Gibrat所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过于复杂,无法对其准确预测和把握1。为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试图寻找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在对前人文献

4、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结合企业访谈,设计调查问卷,并取得了近两百家企业样本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试图构建出企业成长的二维影响因素模型,区分影响企业成长的共性因素与属性因素,并形成交互作用模型。为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对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其次,提出我们的研究重点与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第三部分是针对样本问卷的分析及统计,分三部分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初步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 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简要文献综述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企业成长本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中

5、对企业成长的阐释。而关于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晚,主要起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迄今为止,关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几类:1.1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自Schumpeter(1934)提出创新活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来,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不少学者从企业家及企业战略层面考虑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D.Storey(1994)从企业家、企业和战略3个方面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认为企业家的创业动机、行业背景及管理经验,企业的产业属性、地域位置及规模,以及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出口导向等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企业成长2

6、。Cardozo(2000)通过文献梳理及对百余家企业的访谈,提出了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体系,认为企业缺乏战略愿景、创业团队的目标与风险偏好难以统一、难以识别适中的经营规模等7个方面因素制约了企业成长3。1.2 融资、资本结构与信息披露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公司治理理论认为,不完备市场、以及信息和激励机制问题的出现会增加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限制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企业成长4。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 Beck(2000), Levine(2000)以及Christopoulos和Tsionas(2004)的研究均显示,完善的金融系统能够促进投资的有效性和生产力,加速企业成长

7、5。进一步研究,Beck等人(2001)认为企业成长主要受到内部资金与短期负债影响,而外部融资影响较小6。Ari Hyytinen和Mika Pajarinen(2005)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的过度成长必然会增加外部融资需求。他们认为,有关企业信息的披露程度可以影响企业是否按照预期的速度成长,并为企业提供预期的、必要的融资市场选择7。1.3 技术、知识对企业成长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的角度探讨企业成长问题,将知识维度纳入到企业成长的因素当中。Keld Laursen等人(1999) 将企业成长视为企业雇用、培育、激励员工的能力得到增强的过程。他们从人力资本、企业及

8、其部门层面对知识结构和知识流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将知识结构纳入企业成长模型8。Audretsch和Lehmann(2005)在Gibrat定律中引入外部知识获取因素,通过德国281家IPO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外部知识获取对企业成长具有正相关性9。Michael A.Hitt等人(2000)的研究认为,技术学习在企业取得竞争胜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为技术学习与企业发展、维持和开拓动态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密切相关10。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企业成长是内生性的,其内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基础。1.4 产业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产业的性质、进入和退出壁垒、产业容量以及供求关系都会对该产业

9、内的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而基于动态视角的产业演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十分复杂。Marten Goos(2000)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劳动需求与企业成长、产业演化的关系。他在Gibrat定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用人行为与企业或产业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分析得出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产业类型的差别,会增加或减少劳动用工需求这一基本结论。Francesca Lotti和Enrico Santarelli (2001)通过运用选择机制对一些产业内的企业演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产业成长初期企业规模大小的数量分布很不规则,但一段时间后,不同企业的规模会彼此接近11。1.5 环境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企业是一种契

10、约组织,是在某种情形下相对于市场更能节约交易费用时所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其功能的完善与发挥要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因素。Thorsten等人(2005)用45个国家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融资、法律和腐败是否对企业成长率产生实质性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小企业最易受到其影响;企业成长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多地受融资、法律制度和高腐败率的影响12。Besnik A. Krasniqi(2006)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主要源于环境壁垒,包括税收负担、不公平竞争以及不适当的融资方式。也有学者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察了地域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其主要发现在于,知识密集型的集群环境更有利于促进企业成长

11、13。1.6 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风险与不确定因素往往对企业成长产生不可预期的影响,只有那些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快捷且应对能力较强的企业才能够生存和发展。Robert Lensink和Paul van Steen(2005)运用荷兰1097家企业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企业成长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销售不确定性对不同类型的投资决策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劳动用工环境的变动也会对销售产生消极影响14。Hyun Han Shin等人(2000)用托宾值Q来表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Q会随着企业股票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变化而变化。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更容易进入资本

12、市场和获取风险管理的规模经济15。我国学者在企业成长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对企业成长做出专门论述的学者杨杜,他的企业成长论(1996)一书,以“经营资源”为核心概念,从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征四个侧面来考察企业成长。强调分析了构成企业成长理论之核心的规模经济、成长经济和多样化经济,以及它们的结合状态复合经济16。张林格(1998)对上述企业成长模式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仅有规模经济和多样化经营两维是不够的,应当增加企业竞争能力这一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17。陈劲等学者(2001)对小企业成功关键因素进行了国际比较,实证得出市场努力、竞争者分析、行业及发展趋势、资

13、金需求、业主经历及知识、区域6个方面因素是影响我国小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18。李新春等学者(2002)重点考察了企业家协调因素,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显示,企业间经济或生产的协调实质性地表现为企业家而非管理型协调,企业家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或社会资本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19。张玉利(2001)认为克服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需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努力20。其著作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结合天津市小企业成长的实证分析,对国内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进行了识别和归类。2 研究问题提出与模型构建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主要从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出发,归纳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共性因素,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不同类别

14、企业间的差异;也有研究者将企业自身特征同时视为影响因素,而忽略了不同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少数学者(N.C.Churchill等人,198321;邬爱其、贾生华,200322)结合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指出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这类研究已开始从二维的角度考虑企业成长影响因素问题,但研究中仅考虑到单一企业属性的影响,而忽视了不同属性间可能产生的交互影响。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前人研究,构建出二维影响因素模型,从共性和属性两个维度分别考察影响企业成长性因素,并且分析了两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指出多种类型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决策重点。其中,关于共性维度的测度,我们采用大规模企业调查的形式,

15、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其关键因素;而关于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属性维度的划分,前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1 企业成长阶段企业成长周期理论认为,可以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企业成长性进行划分。具有代表性的划分如,Steinmetz L.L.(1969)在研究企业成长过程时,发现企业成长过程呈S形状,将其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23。我国学者陈佳贵(1995)从企业规模变化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24。本文研究中,侧重于研究企业成长的过程性,尤其是能够在衰退期获得二次重生的企业是如何决策的,因此,我们重点考察企业创业期、快速发展期

16、、成熟期与二次创业期四个阶段,并提出研究假设:H1 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间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2.2 企业规模不少学者将企业规模视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定论,Gibrat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率并不会因为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Evans (1987a, 1987b), Hall (1987), Dunne and Hughes (1994), Variyam和Kraybill (1992), Harhoff等人(1998)分别测度了不同国家企业规模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成长性与企业规模间呈负相关关系25-30。另一些学者研究则认为

17、,企业成长性与企业规模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ovanovic, Boyan, 198231; Takehiko Yasuda, 200532)。在本文研究中,关于企业规模的划分与判别标准,我们分别选取了传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划分方法,一是以企业年销售收入为代表的划分标准,二是以人员增长为代表的划分标准。我们在研究中将两类标准分别作为考察对象,关注不同规模企业的成长性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与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 以年销售为判别的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H3 以企业职工人数为判别的不同规模企业间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2.3 产业类型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成长性可能

18、存在差异,Audretsch等人(1997)比较了荷兰零售业与医药业,发现企业成长性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受到产业类型的影响33。陶长琪(2003)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性有别于传统产业,通过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揭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各成长阶段特点34。本文研究中,我们重点考察信息业、制造业、服务业,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4 不同产业的企业间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2.4 所有制属性尽管关于不同企业所有制属性的企业成长性的比较鲜有研究,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性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考察三种所有制属性: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民营、私营企业,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5 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间

19、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影响企业成长的二维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影响因子一影响因子二影响因子三影响因子共性维度图1 本文研究模型Figure 1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Enterprise Growth企业成长性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产业类型所有制类型属性维度3 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及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历时5个月,分三阶段进行。首先是样本企业访谈,共有十余家企业参与了深入细致的访谈活动;第二阶段是预调查研究;第三阶段为大规模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主要根据“随机兼均衡”原则选定,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为39.6%,其中有效问卷194份,总有效率达3

20、8.8%。本次问卷填答人主要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占总样本72.16%,年龄集中在3049岁间,占总体67.8%,本科(含大专)学历占45.88%,硕士及以上学历达到54.12%,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领导者有向高学历、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在有效问卷中,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31.12%)、福建(16.84%)、山东(11.22%)、广东(7.65%)四省,其他地区占33.16%。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为国有企业(43.81%)、外资企业(23.71%)、民营、私营企业(29.9%)及其他(2.58%);按企业所属行业划分为信息业(26.29%)、制造业(36.6%)、服务业(29.9%)及其他(7.

21、22%);按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为创业阶段(9.33%)、快速发展阶段(41.45%)、相对稳定阶段(47.15%)、二次创业阶段(11.4%);按以在岗职工人数划分规模的企业划分为100人以下(22.68%)、100-500人(27.32%)、500-2000人(20.1%)、2000-5000人(10.82%)、5000人以上(19.07%);按以年销售收入为标准的企业规模划分为1000万元以下(15.26%)、1000-5000万(17.89%)、5000万-3亿(26.84%)、3亿-10亿(16.32%)、10亿以上(23.69%)。总体上,不同类型企业分布较为均匀,回收问卷情况基本达到

22、预期目标。实证研究分为三部分:首先,在文献梳理和企业访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通过样本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企业成长的共性因子。其次,构建企业属性维度,采用方差分析法判别企业成长性的内在属性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考察两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元方差检验共性影响因子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作用差异。3.1 共性维度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及预调查研究,我们设计了49项与企业成长相关的影响因素,请参与调查的企业领导者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符合程度用7级量表打分,问卷分析由SAS 9.1及SPSS 13.0进行统计。(1) 因子分析适用条件检验及影响因子提取SPSS软件提供了因子分析适用

23、性的KMO和巴特莱特(Bartletts)球体检验。研究中的KMO检验结果为0.886,远高于0.5的最低判别标准;Bartlett检验通过,拒绝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的零假设。因此,估计样本组通过检验,并且因子分析效果良好。进一步,我们采用SAS 9.1软件的因子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得到各项影响因子及其贡献率(略),其中,特征值“1”的因子共有8项,累计贡献率为84.09%。因此,我们选取了8个因子替代原有的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解释了84.09%的信息量,解释力度较好。(2) 因子分析结果及其经济学解释为了更进一步解释因子意义,采用Varimax对其进行旋转并得出因子负载矩阵(略)。通过因子

24、负载矩阵,我们将评价指标按负载权重重新归类,归纳出影响企业成长的8类关键因素,并赋予经济学意义。其主要包含指标及因子贡献度见表1。表 1 企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指标Table 1 Th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 business growth主要评价指标企业愿景产品独特性客户资源管理融资能力组织结构产品质量产业链中位置政企关系核心价值观技术整合能力服务质量资源外取能力管理制度产品成本业务集中度地域环境企业文化研发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现金流业务流程管理产品结构多元化能力产业环境企业品牌核心技术市场拓展能力奖惩分配制度风险管理能力运行成本供应链管理环境适应能力诚信意识技术领先

25、市场不确定性应对能力股权结构生产能力战略联盟政策与法律环境文化融合能力建立技术标准市场需求把握能力领导团队素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战略规划组织学习能力战略执行力提取因子及因子贡献度企业文化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把握与应变力融资与资本结构组织与风险管理生产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环境与政策5.18983214.813284.38011524.053354.025773.404813.060012.03944根据各评价指标分类可以看出,第一类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企业文化与战略能力,我们称之为企业文化与战略因子;第二类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学习能力,称为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其后的

26、因子依次反映了企业市场把握与应变力、融资与资本结构、企业组织与风险管理、生产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与战略联盟以及环境与政策影响共8类因素。根据每个因子贡献率,得出企业成长性评价的因子贡献函数模型:3.2 属性维度不同类型企业成长性差异的方差检验这部分研究用以验证模型中提出的5条假设,以判别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企业内在特征。我们以企业成长性评价的因子贡献函数模型作为因变量,分别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方差检验判别方法进行检验。(1) 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得出5类企业成长性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以销售收入划分的

27、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以职工人数划分的不同规模企业、不同产业类型企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成长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企业属性而言,企业成长阶段和企业规模(以销售收入划分)是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更为本质的因素。表 2 不同类型企业成长性的单因素方差检验Table 2 Single-factor variance test of enterprise attribute企业类型Type I ssType III ssF 值PrF企业成长阶段H11.341011.341013.62 0.0148*企业规模(年销售收入)H21.639211.639213.30 0.012

28、7*企业规模(在岗职工人数)H31.038531.038531.630.1555企业所属行业H40.321320.321320.820.4845企业所有制性质H50.341830.341830.650.6272注:*为样本在5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样本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而言,企业在二次创业期的成长性最好(0.132),其次是快速发展时期(0.063),而在初创时期的成长性最差(-0.239)。对不同规模企业而言,企业的成长性随着规模的增大而递增,对年销售收入3-10亿的大型企业而言,企业成长性达到0.098,而小型企业仅为-0.237,但当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以

29、后,其成长性反而略有下降(0.091)。这在某种程度表明,大企业更易获得发展的规模效应,但过于庞大的企业往往受到增长的限制。(2) 多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我们采用多因素方差检验企业成长阶段与企业规模(以销售收入划分)两者间是否存在共同作用。分析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的总效应显著,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企业规模的企业成长性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见表3)。结果表明,在企业规模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相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性并没有显著差异。表 3 企业成长性影响因素的双因素方差检验Table 3 Multi-f

30、actor variance test of enterprise attribute样本来源F 值PrF总效应2.03 0.0137*企业成长阶段4.04 0.0088*企业规模(年销售收入)1.780.1378交互效应1.540.1334注:*为样本在5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样本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整体而言,企业成长性同时受到共同影响因素与企业自身特征两个维度影响。进一步研究将考察两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寻找造成企业成长性差异的内在原因及各阶段决策重点。3.3 交互作用企业特征因子与共性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多元方差分析根据前文研究,这部分将重点考察企业成长阶段、及企业规模(以销售收入划分

31、)这两类属性维度与共性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对其他情况下的交互作用仅做概括性分析。(1) 企业成长阶段与企业成长共性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而言,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以提取的8个关键因子作为因变量,统计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企业成长因子总效应影响显著。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各因子的评价均值统计如下。表 4 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各项影响因子均值统计Table 4 The means of evaluation values for factor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创业阶段快速成

32、长阶段成熟阶段二次创业阶段企业文化与战略-0.44250.1475-0.05880.1680技术创新能力-0.38700.0607-0.00480.1437市场把握与应变力0.0567-0.0013-0.0193-0.0083融资与资本结构0.3298-0.0015-0.08540.1001组织与风险管理-0.42330.1225-0.05900.2314生产管理能力-0.36400.03360.06030-0.0154产业结构与联盟-0.46070.1659-0.05270.2144环境与政策-0.2345-0.10130.03990.2964整体而言,各因子得分在企业的创业阶段出现显著差异

33、,在成熟稳定阶段得分相对集中,且处于均值水平;而在快速成长与二次创业阶段,由于企业面临着快速成长与重要变革,各项分值均显著提高。横向比较各因子发展趋势,融资与资本结构因子在企业初创时期的重要性最高,而随着企业走向成熟稳定重要性下降,但到了二次创业时期再次成为企业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市场应变能力因子同融资与资本结构因子的趋势相同,但重要程度均有所减弱。企业创新能力因子在初创时期的重要性非常低,但随着企业成长重要性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我们对各项影响因子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比较(见表5)。可以看出,在创业阶段,企业最为关注的因子为企业融资与资本结构,其次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

34、相关政策环境的影响,而很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而对于快速发展阶段而言,各项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企业尤其关心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与获取战略联盟的能力。成熟与稳定阶段的企业,各项因子权重均有所下降,并且因子间差异不明显,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生产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而其融资需求处于相对下降的地位。最后,对于二次创业的企业而言,各因子权重明显提升,企业尤其关注环境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表 5 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比较Table 5 The comparison of importance for factors in different enterprise st

35、age创业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二次创业阶段至关重要一般程度不太重要融资与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联盟生产管理能力环境与政策市场把握与应变力企业文化与战略环境与政策组织与风险管理环境与政策组织与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生产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把握与应变力企业文化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技术创新能力组织与风险管理融资与资本结构企业文化与战略融资与资本结构企业文化与战略市场把握与应变力组织与风险管理市场把握与应变力产业结构与联盟环境与政策融资与资本结构生产管理能力(2) 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共性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我们采用了同样的检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36、,在5%显著性水平下,企业成长因子总效应影响显著。其中,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及巨型企业间差异性显著,其不同规模企业的各因子的评价均值统计如下。表 6 不同企业规模的各项影响因子均值统计Table 6 The mean statistics for affect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ize企业规模(年销售收入:千万)微型100企业文化与战略-0.5085-0.10300.02540.02680.2612技术创新能力-0.4635-0.20240.01680.22290.2398市场把握与应变力-0.0815-0.0135-0.0313

37、0.1497-0.0198融资与资本结构-0.0939-0.03160.07840.0313-0.0836组织与风险管理-0.47150.228640.01130.1712-0.0895生产管理能力-0.1959-0.19680.1328-0.10290.1969产业结构与联盟0.1393-0.0881-0.05270.24470.1532环境与政策0.20489-0.17330.0780-0.0227-0.0193整体而言,对微型企业而言,各因子权重差异性较大,并且重要程度相对较低;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影响因子间的差异程度有所减少,且整体重要程度得到提高。其中,企业文化与战略因子以及企业创新

38、能力因子随着企业规模增大而重要性显著提高;环境政策因子以及融资与资本结构因子对小企业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大企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在中型企业与超大型企业中的重要程度较高。进一步分析,我们对企业在不同规模情况下的各项影响因子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见表7)。研究发现,对于微型企业而言,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环境与政策因子,其次是处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小型和中型企业间的差异统计上不显著,主要关心企业生产管理能力与组织与风险管理,其次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与财务融资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更加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战略联盟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其次是企业组织与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39、,而环境的影响与生产能力均处于相对下降地位。对超大型企业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战略文化的地位明显上升,而企业的融资与资本结构相对处于不太重要的地位。表 7 不同企业规模的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比较Table 7 The comparison on importance of factors for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size微型小型中型大型巨型 至关重要一般程度不太重要环境与政策组织与风险管理生产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企业文化与战略产业结构与联盟市场把握与应变力融资与资本结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把握与应变力融资与资本结构环境与政策组织与风险管理生产管

40、理能力融资与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联盟企业文化与战略市场把握与应变力产业结构与联盟生产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融资与资本结构环境与政策技术创新能力环境与政策组织与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与战略市场把握与应变力组织与风险管理生产管理能力市场把握与应变力环境与政策融资与资本结构企业文化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生产管理能力组织与风险管理(3) 对其他分类情况的说明对于其他企业类型的情况下各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分析,各模型总效应在5显著水平下均不显著,各因子影响效应的判别情况列于表8中。可以看出,对企业所属行业的划分,多元方差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环境政策因子和技术创新能力因子

41、影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同行业的成长性的差异主要源于环境政策影响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对于按所有制划分的企业类别而言,企业文化与战略因子在10显著水平下显著,表明造成企业成长性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源于企业文化与战略上的差异。最后,对于按人数划分的企业规模而言,各项因子影响效应均不显著。表 8 企业属性与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统计Table 8 Significance statistic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ttributes and common factors按行业划分PrF按所有制划分PrF按规模划分(人数)PrF企业文化与战略0.1107 0.0

42、624*0.2661技术创新能力 0.0583*0.29900.3640市场把握与应变力0.13420.24600.5223融资与资本结构0.34560.34020.9963组织与风险管理0.53610.24630.6853生产管理能力0.45970.10940.8010产业结构与联盟0.76700.30760.4760环境与政策 0.0518*0.64100.7487注:*为样本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4 基本结论本文在理论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性总结,提出了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二维交互模型,并通过对我国近200家企业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其基本结论归纳如下:首先,影响我国企业成长的

43、关键因素可归纳为8个方面:企业文化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把握与应变力、融资与资本结构、组织与风险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产业结构与联盟以及环境与政策影响因素。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企业成长性有所不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检验发现,企业成长阶段特征是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本质属性,企业在二次创业期的成长性最好,其次是快速发展时期,而在初创时期的成长性最差。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发现以销售收入划分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性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企业成长性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递增,但对超大型企业而言,其成长性略有下降。此外,以职工人数划分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成长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

44、业成长的本质更应该表现为“质”的成长,而不仅是“量”的增多。而以所属行业划分的企业成长性和以所有制类别划分的企业成长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文章重点考察了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规模特征与共性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影响因子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情况下的重要程度显著不同,文中指出了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需要关注的决策重点。研究同时指出,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因子与“环境与政策”因子可能是影响企业成长性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而言,“企业战略与文化”对企业成长性有一定影响。本文提出了影响企业成长的二维分析模型,是对我国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及管理的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

45、理论及现实意义。但由于模型的局限性以及篇幅限制,文中仅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判别分析,以及简要的讨论,而对于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及机理的探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 Gibrat,Les Inegalites EconomiqueMParis:Librairie Du Recueil Sirey,19312 David JStorey et al,The Remuneration of Non-owner Manager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UK Enterpris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4,(31):55

46、3-5683 Richard NCardozo,A 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8):103-1194 Myers,SC and NS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

47、7-2215 Christopoulos,DK and EG Tsio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55-746 Beck,T,A Demirgc -Kunt,R Levine and V Maksimovic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irm,industry,and coun

48、try evidenceIn A Demirguc-Kunt and R Levine (ed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Markets,and Development,2001:189-241Cambridge,MA and 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7 Arihyytinen,Mikapajarinen,External Finance,Firm Growth and the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Disc

49、losure:Evidence from Finland J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5,(19):69-938 Keld Iaursen,et al,Firm Growth form a Knowledge Structure PerspectiveJWorking paper,1999:98-1039 DavidBAudretsch,Erik ELehmann,Mansfields Missing Link: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Firm GrowthJJournal of Tec

50、hnology Transfer,2005,(30):207-21010 Zahra,Shaker A;Hitt,Michael A,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international diversity,mode of market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925-95011 Francesca Lotti,Enrico Santarelli,Linking knowledge to

51、 productivity:A Germany-Italy comparisonJ2001,28(3):29312 Thorsten Beck,Asli Demirguc-Kunt,Ross Levine,SMEs,Growth,and Poverty:Cross-Country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5,(10):19913 Besnik AKrasniqi,Barriers to entrepreneurship and SME growth in transition:the case of KosovaJJournal of De

52、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7,(12):71-9414 Robert Lensink,Paul van Steen,Elmer Sterken,Uncertainty and Growth of the Firm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38115 Hyun Han Shin,Luc A Soenen,Liquidity management or profitability-is there room for both? JAFP Exchange,2000,(20):4616 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

53、版社,199617 张林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8,(5):45-4918 陈劲,SKChawla小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跨国度比较J中国管理科学,2001,(5):68-7319 李新春,王珺,丘海雄,张书军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2,(1):89-9220 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21 Churchill,NCLewis,V L,The Five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54、,(61)22 邬爱其、贾生华、曲波企业持续成长决定因素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5):13-1823 Steinmetz,LLCritical st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Business Horizons,1969,(12):29-3624 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6-1325 Evans,David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Growth,Size,and Age:Esimates for 100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The

55、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a),35(4):567-58126 Evans,David S,Tests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Firm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b),95(4):657-67427 Hall,Bronwyn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Size and Firm Growth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Sector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5(4):583-60628 Dunne,Paul and Alan H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