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清代纪昀《风过箫赋》题解赏析.docx_第1页
【国学经典】清代纪昀《风过箫赋》题解赏析.docx_第2页
【国学经典】清代纪昀《风过箫赋》题解赏析.docx_第3页
【国学经典】清代纪昀《风过箫赋》题解赏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学经典】清代纪的风过箫赋题解赏析纪的风过箫赋题出文子自然。风为自然之气,箫为虚受之物, 二者相遇而发自然妙响,是对道家自然无为精神的理解。知化本之有 目关,见天籁之在斯,是将观彼以化成,岂独因之而比兴,向自然中寻 求化民理政的技巧,这才是体会风过箫的真正意义。在描写风箫相感 的过程中看到了大自然的智慧,由对自然声响的描写升华到了无为的 治道层面上。所以达人作用而虚清其心,大道不疵乃涤其玄览,取法 风箫顺任自然之性,罔不争其善胜,契不言而自应,从而到不言自治 的境界。正文I text风过箫赋节选清代纪明尔乃韵谐伶管,节应虞韶。适气机于空廓,动呼吸于沉寥。才看千里之风,乌竿乍转。已藉一吹之力,

2、凤律先调。听之逾希,但觉馀音袅 袅。流而不息,如闻大木刁刁。至理可寻,试问子秦之隐几。繁音奚 贵,莫矜嬴女之吹箫。是知操政本者在葆其虚灵,探化源者不劳于作致。寸灵宛委,譬万箫 之末鸣。群动纷乘,譬八方之有自。虚而能受,譬众窍之玲珑。感而 遂通,譬徵飕之鼓吹。用超象外,遥飞无翼之声。理在环中,试证在 悬之器。夫王心翼翼,帝德乾乾。非徒高以清净,即胥受其陶甄。岂偶然之感 触,遂可尽其经权。应以声者,声在无声之始。动以气者,气通有气 之先。与物推移,不用者所以为用。与时消息,自然者熟识其然。故 取方于苇命之吹,器通乎道。借证于土襄之口,乐本乎天。赏析 I appreciation风箫相感本身体现出的

3、是自然之道,风以自然流畅,箫因虚受相感, 皆其自然本性。这也是该题所表现的浅层意思,其本意在于借风箫之 自然相感向圣人以道治天下引申。此题所本文子自然篇云:圣 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所能,周其所适, 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天下之物,无贵无贱,因 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故不尚贤者, 言不放鱼于木;不沉鸟于渊。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 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奚仲为工师。其导民也,水处者渔,林处者 采,谷处者牧,陵处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泽织 网,陵坂耕田,如是则民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以离叛 者

4、寡,听从者众。若风之过箫,忽然而感之,各以清浊应物,莫不就 其所利,避其所害。这段文字讲的是圣人牧民之法,尧治天下之道, 其法其道如风之过箫,循性而动,因势利导,惟其如此才能德流四海, 使“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结于 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这是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作者 I author纪的(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 0),字晓岚,别字春帆,号 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 子少保。纪的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 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 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