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学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_第1页
五、化学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_第2页
五、化学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_第3页
五、化学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化学教学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试卷反馈情况,结合课堂教学观察汇总情况,对目前大连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作简要分析: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双基目标能够落实表9 双基目标的落实情况人数平均分及格率选择题得分率填空题得分率计算题得分率5345065.4768.600.840.780.651879571.8980.720.890.850.773474561.84南:63.61北:61.250.820.750.61 以考查双基为主的的试题的得分率分别是选择题0.84、填空题0.78、计算题为0.6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市68.60%的学生、市内四区80.72%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及格

2、水平,说明多数学生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掌握的比较好,反映教师重视双基目标的落实,基础教学比较扎实。但从阅卷中也发现双基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主要问题有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全面、概念模糊,另外还有方程式书写不规范、科学名词出现错别字、计算题解题步骤不规范、计算错误等典型问题。另外,低分段学生的双基掌握情况存在较大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中下层次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重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11 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试题的得分情况题目市内四区得分率外区(市)县得分率全市得分率高分段得分率低分段得分率鉴别指数t290.880.

3、830.850.970.610.37t300.570.490.520.750.230.52t310.520.380.430.750.110.64t320.760.650.690.880.420.46从答题情况看,试卷中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试题大多取得较高的通过率,说明“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已经成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如29题,通过简介“地热能”这一新能源,要求学生从环境、能源等方面说明使用地热能的实际意义,以考查“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意识,此题的得分率为0.85。如32题,通过“自燃”现象,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认

4、识缓慢氧化,防火灭火的措施”等知识内容和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题的得分率为0.69。但从阅卷中也发现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0题考查的内容是“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得分率0.57、高分段得分率0.75、低分段得分率0.23、鉴别指数0.52,说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31题考查的内容是“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得分率0.43、高分段得分率0.75、低分段得分率0.11、鉴别指数0.64,说明学生在新情境下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3、重视实验技能教学,努力发挥实验的

5、探究性功能试卷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主要体现在T10、T33和实验题。表12 科学探究的考查情况题目市内四区得分率外区(市)县得分率全市得分率高分段得分率低分段得分率鉴别指数t100.960.950.930.990.790.20t330.270.210.230.390.080.31t340.880.750.800.980.410.57t350.400.300.340.600.080.52t360.340.250.280.510.060.45t370.230.170.190.460.030.43如10题、34题考查的内容都是“基本的实验技能”,得分率较高,说明实验技能教学扎实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

6、比较重视科学探究,能对重要的探究性课题进行精心设计、并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如35题考查的内容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通过创设实验情景,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平均得分率0.34、高分段得分率0.60、低分段得分率0.08,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普遍重视,但在进行实验后,缺乏对实验结果和异常现象的细致分析。如36题通过检验某无色溶液的成分,考查学生对“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的掌握情况,评价得分率0.28、高分段得分率0.51、低分段得分率0.06,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都把它当作是三种无色溶液的鉴别,其中可能有审题的

7、问题,也可能是学生缺乏进行实验的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但从阅卷中也发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3题(2)考查“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要素,得分率为0.18,高分段得分率是0.32,低分段得分率是0.04,说明学生比较、归纳、概括,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37题(2)考查“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的科学探究能力要素,得分率为0.10,高分段得分率是0.33,低分段得分率是0,说明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六、学习和教学建议1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1

8、)要遵循教学规律,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新授课的进度不能过快或过慢,如“溶液”单元如果安排在放寒假前或开学前“抢出来”,不仅影响该单元的教学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后续单元“酸碱盐”的教学效果。而新授课一旦上“夹生了”,再想“断生”就难了。(2)要遵循认识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尊重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顺序,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如“分子和原子”课题,教科书是安排在第三单元学习,其优点是可以分散难点,适合中下层次学生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其放在第四单元,集中学习有利于形成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整体认识。如“燃烧和灭火”,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应该安排在对燃烧本质的认

9、识之后。2把握和处理好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的终结性目标,有的内容标准可以作为课时教学目标一步达成,如“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水的组成”等;而有的内容标准可能需要经历几个学习阶段才可能达成,要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如“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教科书上出现在第八单元,在此仅仅是初步了解什么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初步学习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但是一直到学完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十一单元“酸碱盐”之后才能形成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完整认识,从而达到“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一标准要求。如“科学探究

10、能力”之“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要素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可能最终达成,在序言中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初步体会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第五单元“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强化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第七单元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如何控制变量、第八单元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中学会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复习阶段可以通过“实验习题”学会拓展和迁移,从而真正掌握这一重要的科学探究的能力要素。3加强实验教学,进一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不断改进实

11、验教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新授课应该选取典型的探究案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化学思想方法和科学探究要素,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活动,要重视对实验现象的剖析,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复习课也应该适当地安排实验探究活动,比如将36题、37题设计成“实验习题”,使学生亲身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做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先学后教”、“先做后讲”、“先练后评”等成功的教学经验中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把握角色定位,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4进一步加强双基教学,突出学科本质,重视学法指导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好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注意知识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尤其是使用化学用语、进行计算技能和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需要加强。要重视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