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种心理学话语形态的分野 摘要: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话语形态:人文主义的话语形态与科学主义的话语形态。这两种不同的话语形态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心理学:专家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专家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科学主义的理性原则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原则很难在心理学研究中实现统一。对心理学而言,必须将这两条原则统一起来。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原则(实体性原则、自然一致性原则、因果一致性原则)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79年以后,科学心理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了心理学的主流。自然科学话语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话语。人文主义的话语形态被严重忽略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文主义思
2、想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弱势话语、边缘话语。直到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第三种势力出现以后,人文主义的声音才开始在心理学的话语形态中谋得了一席之地。事实上,心理学的发展就是两种话语形态的冲突与斗争构成的,两种话语形态构成了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线索。两种话语形态的分野实质上是两种科学精神的对立,即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主义思想的对立。 人文主义的话语形态重视体验性、表达性以及理解性三方面,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近代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将体验性视为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石。体验与经历类似,强调人们直接参与某件事情以及由此获得的印象,这样的印象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所表达的就是真实性。狄尔泰甚至将体验
3、视为“历史世界的基本细胞”。体验是每个个体的真实感受,其中既没有康德式的纯粹理性,也没有经验主义的原子式分析。人文主义重视体验,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人是一个拥有知、情、意的整体,是活生生的不可分割的存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首先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直接经验”,就是承认了经验的体验性。后来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将直接经验转换成为诸如行为等的客观可察的对象,用客观性取代了体验性。承认了人是现实性的存在,就意味着必须直接面对现实的人,不能将人等同于抽象的符号。人的各种经验都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狄尔泰将人的表达划分为三个等级:事实表达、原理表达、价值判断表达, 科学主义更强调前两种表达,即重视事实和原理
4、。人文主义则更加强调价值性的表达方式,价值性的判断是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与事实和原理无关,或者关联很小。价值判断涉及到历史与社会的真实性,包括了文化习俗的判断、社会历史的判断、创造性的判断以及日常性的判断等等。价值判断超出了表达本身,反映了表达以外的东西。这是个体主体性的表现,打破了科学主义一直崇尚的客观性。这种表达性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表现非常突出,文化就是一种价值性的表达,人文主义心理学并不重视所谓的客观性解释,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诸如:实验、量化研究等。人文主义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理解性。理解与体验是紧密联系的,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理智上的辨别力,而是我们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创造
5、的社会和历史的能力。既包含对事实的理解,也包含对意义或内涵的领会和对心灵的领悟。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共鸣,互动双方的共同作用。理解是相对于体验和表达的一种能力。在心理学研究中,这种互动保证了研究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研究者与被试处于一种对话的形态。 体验、表达和理解是人文主义话语形态的特征,其中心是真实性。但是,正是因为过分强调真实性,便造成了以牺牲“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代价来换取生活性的结果。科学主义正是以这三点为批判的靶子,树立了自己的话语形态。 科学主义的话语形态与人文主义针锋相对,重视可观察性、写实和解释三方面。近代自然科学主张认识活动的外显化,注重观察,以达到所谓的共证性。实证主义传承了近
6、代自然科学的精神,主张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是可以观察到的经验。科学知识不能超越出经验的范围。后来的实用主义思想与这种经验主义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操作主义。操作主义思想重视客观的、非分析的操作,客观观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给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障,使科学研究拥有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但是,也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客观观察,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这种影响,将人简单地分解为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凡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才可以被作为研究对象,否则只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于是出现了典型的行为主义式的命题“语言不过是喉部肌肉的运动”。 传统的科学主义观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是客观
7、世界的镜子。这来源于现代主义思想的“镜像隐喻”,英国哲学家洛克以及德国哲学家康德等人都将人的心灵比喻成一面镜子,作为镜子的心灵在如实地反映世界。人的认识并不需要任何自组织性,而是被动的、消极的摄入。因此,当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不需要人做出表达,只需要如实地反映世界就行了,即写实。最大限度地追求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是科学主义理想。这种思想隐含着一种实在论。如果心灵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外在的世界,并且知识作为镜像是这个外在世界的准确再现,那么这种作为镜像的知识就必须同外在世界保持一致。强调认识的“写实性”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主义”,要求人必须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只有做到理性地看待一切问题,才能够完成
8、科学追求真理的任务,因为真理是最高的目标。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掺进个人的因素,如个人态度、兴趣、动机、情感等等主观因素,必须让自己变得非常“中立”,遵守“价值无涉”原则,以便保持研究的写实性。在写实性的要求下,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话语变得中立化,努力使研究避免做出价值性的判断。事实上,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条法则发展而来的。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中,排除了心理行为的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个性原因,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抽象的人,没有任何现实社会性的人。理论也因此变得中立化,超越所有文化形态,超越一切历史阶段。实质上,这样的研究模式抹煞了话语形态的差异性,夸大了话语形态的共质性。 传统的科学
9、主义观还将“解释”作为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解释”(explain)主要是机械的、因果的分析,适合于自然科学,但是并不适合于人文科学。因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客观实事,而人文科学的对象是意义,对待意义,只能是理解和描述。解释来源于对实体的假设,来源于对普遍性法则的认同,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想建立一种对世界的普遍说明,从而能够预测整个世界,最终达到控制整个世界的目标。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也是自然科学的理想。人文科学的目的并不是预测和控制世界,而是在描述中理解世界的意义。比如,在对待精神病方面,自然科学是要通过解释和分析,寻找出精神病的病理特征,从病理学的角度解释精神病。但是人文科学并不关心精神病的
10、病理特征,而是关心精神病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评价,关心人们怎样评价精神病,即精神病的意义是什么。从这点可以看出,人文科学的理想不是预测和控制世界,而是理解现实世界。不追求形式化的解释,不寻求对对象进行控制与预测,而是追求现实性,研究的目的旨在理解对象和描述对象,理解对象之所以是这样的原因。在这种理解中,狄尔泰主张的理解方式是“移情式的”,他要求理解者完全进入到被理解者的生活或生命中去,去除理解者的偏见。伽达默尔批判了狄尔泰的历史客观主义,认为在理解过程中不可能消除理解者的偏见,伽达默尔将这种偏见称为“前见”。正是由于理解者的前见与被理解者的历史之间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了“效果历史”。这种效果历史既
11、不完全是被理解者的内涵,也不完全是理解者的内涵。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存在于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之中,它是不能被还原的。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要么是关注心理现象,即那些可以通过实证手段观察、处理的对象,要么就是沉浸在主体的幻想和自言自语之中。这两种方式都不具有现实性。心理学的将来也许就是关于意义的科学,关注人们的心理生活。心理学研究应当理解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而不是试图说明和解释心理生活。 心理学中的两种话语形态构建了各自的话语特征。长期以来,这两种话语形态处于针锋相对的局面。两种话语彼此不能理解,这种相互隔绝导致了心理学的发展长期处于单向度的境地,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也因此受到广泛的质疑。科学主义的话
12、语形态重视理性的法则,以理性为中心,从笛卡尔的“我”出发,演绎构建了独白话语形态的心理学。在话语上割裂了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话语关联,造成了专家心理学与常人心理学的分野,最终导致了科学心理学与日常现实生活的脱离。 1、专家的心理学 专家的心理学是近代科学主义的产物,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话语形态。它服从于科学理性的法则,是以独白的话语形态来表达对心理的理解与说明。专家的心理学最终陷入到科学话语的独白之中。 首先,在认识论上,专家的心理学遵循了自然科学的“对象化”的研究法则。笛卡尔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隐喻,将人与世界作了划分,世界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类则是认识
13、的主体。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在这种意义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理性“独白”的关系。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科学家是绝对的主体,自然物是绝对的客体,自然物是统一在主体理性的范畴中,是用主体理性的语言来表达的。此时,科学家面对的是物,是客观对象,由于客观存在没有主体性,是完完全全的客体,因此,在针对自然客观存在的时候,这种“独白”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专家的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陷入到自然科学的理性独白之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最早是灵魂,从词源上来理解,“Psychology”(心理学)一词的意思是指“Psycheogos”(心理的理念或学问),也就是关于灵魂的研究。心理学首先面
14、对的是人自身的心灵问题。在心理学的早期萌芽时期,心灵问题基本上包含在哲学研究之中。人们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灵,通过与别人的交谈和交流,共同探讨心灵的问题。苏格拉底将这种方法推向了一个高峰,这种思想方法被称为“精神催产术”。真理就在平等的谈话交流过程中显现出来。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方法缺乏实证研究,不具有真理性。这种状况到了近代得到了改观,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前心理学中“人人”的关系蜕变成了“人物”的关系,人不再是目的,而成了用来了解人性的工具,成了物,成了对象。在这种“人物”关系中,理解一个人和理解一个典型事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对同类的行为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在这个时
15、候,同类的行为变成了我们把握人性的工具,仅此而已。在这种研究中,人被物化,完全服从于理性的解释。在康德看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研究应当具有伦理性。伽达默尔也批评了这种把人对象化的做法“这种遵循18世纪方法论思想和休谟对此所作的纲领性表述的社会科学方法,其实是一种效仿自然科学论的陈词滥调”,5如果把人对象化,势必产生对方法的崇拜。事实上,科学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方法的精巧化,注重程序性的东西,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之间更偏向于研究方法和手段,忽略了研究的现实性与内容性。 其次,在本体论上,专家的心理学预设了一个心理实体,假设在所有心理行为与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普遍的和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规律,心理学的
16、任务就是探寻这种实体性的规律。显然,专家的心理学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不是生活现实,民众的心理生活仅仅被看作是这种普遍性规律的个别表征。现实的心理生活被用来证明存在于民众生活之外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专家的心理学追求对心理的形式化解释,用对心理行为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用对理性思想的研究代替了对现实个体与人群的研究。注重心理的结构与形式,忽略了作为心理行为的实际生活内容。为了完成对心理行为的形式化的解释,“我”的心理学对科学方法有一种渴望,将科学方法运用于心理经验,包括那些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如个体的心理生活、文化经验。如果在研究中发现科学方法不适用于
17、这些经验,就把这些经验排除在研究之外,带有强烈的“方法中心”的情结。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研究手法,用个案的研究来证明普遍的真理,用归纳法揭示普遍的原理,这是一种证实的过程,这样的作法遭到了科学哲学家波普的批评。 最后,在方法论上,专家的心理学以逻辑实证研究为主,“证明主义”比较盛行,纯粹依赖于经验和逻辑。认为科学知识是已经被证明了的知识,是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是客观上被证明了的,是可靠的。除此以外,任何不能被客观证实的经验都不能成为知识。所以,“我”的心理学又可以被称为“逻辑的、经验的心理学”。“我”的心理学更多追求的是“合理性”,而不是“合情性”。心理学专家更多地是考
18、察诸多的心理事件是否在逻辑与理性上成立,而忽略了它们是否在生活中成立。由于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实体原则基础上,又受到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专家的心理学必然寻求脱离现实生活的“内在与抽象”的逻辑,进而必然导致“方法中心”与“价值中立”,最后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事实上,整个西方科学心理学正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而来的。 在专家的心理学中,凸现了科学理性的地位,凸现了研究主体的地位,凸现了实证主义方法的地位。科学理性是近代以来的中心话语,科学理性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主体的名义出现,心理学专家是科学主义理性在研究中的代言人,而实证主义方法则是主体完成研究目标的工具。这三点构成了专家的心理学的研究框架。2、常人的心
19、理学 与专家的心理学相对,还存在普通民众的心理学形态。在心理专家看来,常人的心理学缺乏对普遍性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预测和控制,是常识性的存在,因而是不可靠的。 在认识论上,常人的心理学不寻求对心理生活的普遍性解释,而是更多地强调“生活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常人的心理学可以被称作常识心理学。与科学家不同,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常识来理解和处理心理生活事件的。科学家是严格按照“假设验证预测控制”的程序实施研究的,其最终目标是掌握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普遍性规律,以便运用规律来预测与控制人和事物。普通民众并不关心普遍性,只是关注片断性,将生活中的片断琐事任意串连在一起,这其中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态
20、度、经历以及情绪、情感等等主观性的因素。这些生活事件的串联构成了民众真实的心理生活。在民众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所谓规律,有的只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感悟,一种意义。没有“普遍性”,民众的生活照旧正常地继续。但是在科学心理学家看来,常人的心理学严重缺乏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可信的。 在本体论上,常人的心理学用生活实体取代了心理实体。民众生活于实实在在的现实之中,人们关注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隐藏在生活事件背后的具有抽象性的心理实体。民众是心理生活的主人,心理生活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在人类总体水平上,还是在个体水平上,都在主动地建构。在文化社会中,民众通过建构形成了有关日常生活的一套观念,这
21、些建构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的观念构成了心理生活,成为常人的心理学的本体。在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下,民众才得以熟练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与事件。民众关注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应付各种情况。对民众而言,重要的是服从文化观念以及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是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后面的实体性原则。常人运用的是一种生活话语,与科学话语不同,它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具有话语的生活性与真实性。同时,由于文化的、社会的原因,个体本身的生活经历以及诸多因素,心理生活的建构还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因而民众的心理生活也更多地呈现出多元性。 在方法论上,常人的心理学依赖的是生活经验线索,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理性线索。常人的心理学是一种“
22、合情”的心理学,更多地是符合日常生活的情理。与专家的心理学过分注重合理性不同,民众更多地从生活事实出发,往往显得“无理”,但却“有情”。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拥有大量心照不宣的生活规则与理念,这些生活规则与理念制约了民众的各种心理生活体验。也正是这些生活规则与理念构成了民众判断、处理和应对生活事件的线索与依据。民众在应对各种复杂心理事件的时候,并不依靠各种能自圆其说的心理学理论,此时,生活经验成为一种隐含的理论,它决定着个体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意识和觉知。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个体着眼的不是心理学理论本身,而是基于对心理生活的现象资料做出自发的、非反思的、直接的判断。 常人的心理学反映了在专家心理
23、学的话语形态之外的另一种话语形式的心理学,一种属于普通民众的心理学样式。一方面,“合理”的专家心理学阐述了心理学的知识形态;另一方面,“合情”的民众心理学阐述了心理学的常识性态。“合理”与“合情”本来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是在独白的心理学中,两者被分割开来,造成了心理学话语形态的两极性。 可以看出,专家的心理学在本质上是由于受到了近代以来的现代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将主客体关系置于两极化的形态中。过分夸大了主体理性的地位,在研究中突出了专家的地位,以专家的名义将研究对象客体化或物化,使心理学研究中人与人地关系蜕变成人与物的关系,从而将人类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合理的与合情的。实际上这是一
24、种二分式的思维方式的产物。这种独白的专家心理学最终将心理学研究带入了这样的境地:心理学研究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合理”的专家心理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不合理但却合乎常情的民众心理学越来越对立,科学的合理性与生活的有效性成为两极。随着近年来学术话语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独白形态的研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独白的心理学研究因此受到了诸多的批判。要将心理学研究的合理与合情统一起来,就必须改变心理学研究的话语形态,改变专家心理学与常人心理学的割裂状态,将专家心理学与常人心理学置于一种对话的形态之中。只有这样,心理学才可能真正为社会生活服务。参考文献1Kenneth J Gergen.Psychologic
25、al Scienceina Postmodern Context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10):803-813.2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4-68.3威廉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4Stats A W. Unified Positivism and Unification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9):899-912.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Jesse Jackson. What Ought Psychology to Do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3):328-330.7Martin E P Seligman. Positive Psychology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5(1):5-14.8Ki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行知识点课件
- 二零二五年展会现场保洁与设施管理合同补充条款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劳动合同封面
- 2025版茶叶礼盒定制与销售合同
- 二零二五年电子烟ODM定制加工合同
- 2025版茶餐厅连锁经营合同范本
- 2025版厂房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挖掘机零配件采购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新型节能门窗安装与节能减排评估合同范本
- 2025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安装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数学复习 解题技巧:函数性质(易错点+七大题型)学生版+解析
- GB/T 28583-2025供电服务规范
- 恩施市2025届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装修售后维修合同协议
- 《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课件
- 孕期安全有效运动课件
- 初中电学知识点课件
- 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课件
- 2025年企业健康体检计划及总结
- 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