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_第1页
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_第2页
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_第3页
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_第4页
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体育特长生训练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手段古丈一中 张世元【摘 要】疲劳与恢复是运动实践中对立统一的整体 ,运动能力的提高是在恢复中得以体现。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研究成果 ,为普及运动训练科学化知识 , 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恢复 诊断运动引起疲劳 ,随运动后的休息期就是身体的恢复过程 ,运动性疲劳的特点和运动项目及运动负荷等因素有关 ,运动引起疲劳导致机能水平的下降 ,而经过运动后的恢复过程才能使机能得以恢复或出现超量恢复。没有恢复就不能继续进行高效率的训练 ,因此 ,在训练计划中只有作好疲劳的测定和恢复的安排 ,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训练计划。1 运动性疲劳的界

2、说1.1 疲劳的定义疲劳的定义很多 ,从1915 年莫桑 Mosso 提出的“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 ,”到1982 年埃德华特 Edwardo 提出“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期望的输出功率。”1982 年的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 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1.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运动性疲劳按疲劳的部位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躯体性疲劳主

3、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临床上根据疲劳的程度将疲劳分为: 轻度疲劳; 中度疲劳; 重度疲劳。2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是由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完成的 ,是训练计划的组成部分。运动性疲劳的的诊断特点是采用综合的诊断方法 ,研究机体的整体活动 ,以确定疲劳的程度及采用相应的恢复手段 ,以下是在运动实践中经典的、简易的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2.1中医诊断法中医诊断是通过“四诊”来辩证论治的 ,即望、闻、问、切四诊。望诊:主要是看运动员的神色 ,即运动员的精神表现及色泽。运动员出现疲劳就会在这方面表现出一些症状:如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无精

4、打彩、面色苍白或晦暗、表情冷漠、反应迟钝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通过听运动员的声音高低、呼吸的粗细、长短、味道等诊断疲劳。问诊:指询问运动员有关情况 ,如睡眠、饮食、体重、大小便、月经 女 、主观感受等。切诊:用手按或摸 ,通过切脉判断运动员脉象来诊断疲劳。在运动实践中往往四诊综合运用来判断运动员的疲劳。见表 1 。表 1不同疲劳类型简易中医诊断表疲劳类型 望 闻 问 切神经系统 表情冷漠、反应迟钝 声音低沉 睡眠不足、食欲减少、疲软无力 脉跳无力心血管系统 面色苍白、晦暗 呼吸气粗 头晕、目眩、胸闷 脉跳加快肌肉系统 动作僵硬、不协调、动作无力 肌肉僵硬、沉重、四肢无力 虚脉_

5、2.2 生理指标测定脉搏在运动实践中 ,脉搏多用于测定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情况。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基础脉搏的则定在清晨、清醒、空腹、安静的前提下测定脉搏 30s,并将其换算成lmin 脉搏 ,连测一周绘成曲线图 ,曲线保持平稳或下降 ,是机能状态良好的表现 ,表明训练仍有潜力;如脉搏增加 12 次/ min 以上则说明机体反应不良 ,是疲劳或疾病的征相。 2 运动前和运动后恢复脉搏的测定 以运动员训练前的安静脉搏 ,与大运动量训练后即刻脉搏进行比较 ,正常情况下 ,大运动量训练后 ,5 10min 后脉搏较运动前安静脉搏快 6 9 次/秒;中等强度运动后 5 10min 脉膊较安静脉搏快

6、 2 5 次/秒;小运动量训练后 5 10min 内即可恢复到安静时脉膊。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越大 ,脉搏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 ,如果恢复时间延长 ,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不良。血压运动训练中常采用以下评定方法: 1 清晨安静血压 如安静血压较平时高 20 %,或经常保持在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90mmHg以上可诊断为疲劳 ,应调整运动量。 2 运动中血压的变化与运动强度的关系机能状态良好时 ,小强度训练收缩压上升 2030mmHg ,舒张压下降 510mmHg ,多在运动后 35min内恢复;中等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 2040mmmHg;舒张压下降 1020mmHg ,恢复时间为 2030

7、min;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可上升4060mmHg ,一般在24h 内恢复; 机能状态不良时 ,收缩压上升明显 ,舒张压亦上升 ,恢复时间延长 ,或出现一些异常反应。2.3 生化指标测定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血球中的含铁蛋白质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携带氧气。它与运动量和营养状况有关 ,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 ,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 ,由于机体对大运动量不适应 ,血红蛋白下降 ,这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增多 ,血红蛋白的生成和破坏平衡失调造成的 ,一般坚持训练三周后 ,运动员对运动量逐渐适应 ,血红蛋白回升 ,有的运动员甚至出现超量恢复 ,这时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 ,如果运动员血红蛋白持

8、续下降 ,则表明运动员过度疲劳 ,应及时补充营养 ,调整运动量 。尿液运动员尿液指标随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 ,机能测定中常以尿蛋白、尿胆红素、尿胆元的变化来说明运动员的机能状况 ,其评定方法如下: 1 运动性蛋白尿 运动时 ,特别是运动量较大时 ,肾脏由于缺血、缺氧、酸性物质增加 ,肾小球过滤下降等原因 ,使尿中蛋白质增多并可检查出来 ,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 与运动量有关 ,与运动强度关系最大; 与运动者的机能状态有关。在进行评定时要注意尿样的提取时间 ,要运动后即刻尿样和次日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尿样结合起来诊断 ,如运动后即刻尿液中尿蛋白呈阳性 ,只要次日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尿液中尿蛋

9、白呈阴性 ,则表明机能状况良好 ,如经休息后次日清晨尿蛋白仍为阳性 ,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况不佳。 2 尿胆红素、尿胆元是体内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产物 ,在运动实践中多用于评定运动机能状态 ,其评定方法是: 机体反应良好 运动后尿胆元低于次日清晨尿胆元 ,血红蛋白稳定或提高; 机体反应不良 运动后尿胆元高于次日清晨尿胆元 ,血红蛋白下降。血乳酸血乳酸指标的测定是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掌握适宜强度、评定训练效果、进行机能诊断的重要手段。用血乳酸进行机能诊断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根据乳酸无氧阈的观点 ,绘制一个逐级负荷试验或两级负荷的乳酸速度关系曲线图 ,以乳酸 mMol/L

10、为纵坐标 ,以速度 s/ m 为横坐标 ,评定运动员在有氧代谢条件下 ,4mMol/L 时的速度变化 ,其变化有两种情况: 有氧能力提高 有氧范围成绩提高 ,血乳酸不变或下降。有氧能力下降 有氧范围的成绩不变或下降 ,血乳酸升高。 2 无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ATP - CP系统能力的评定 ,作功大而血乳酸低者表明 ATP - CP 系统供能好 ,乳酸高说明 ATP - CP 储备低。糖无氧代谢能力的评定在全力运动时 ,血乳酸与成绩的变化形成有三种情况:a.无氧能力提高 运动成绩提高 ,血乳酸升高。b.无氧能力下降 运动成绩下降 ,血乳酸不变或升高。c.运动员未尽全力 运动成绩下降 ,血乳酸下降

11、。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 ,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生物学观点来看 ,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 ,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 ,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 ,从而提高调节能力。3.1 营养手段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 ,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 ;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 ,服用维生素 C 训练期 100mg/天 ,比赛期 300mh/天 ,均分三次服用 ,连续补充一周 ,维生素B

12、200mg/天 ,维生素B 510mg/天 。此外 ,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3.2 物理手段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 ,以加速体内微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 桑拿、蒸汽浴 吸氧疗法等。吸氧疗法 ,是在短时间大强度项目训练后 ,在2 2.5个标准大气压氧舱内吸氧 510 分钟 ,有利于恢复。3.3 中医药学手段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 ,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常用的药材见表 2 。表2疲劳恢复常用中草药_疲劳类型 中草药 功能和作用_神经系统 人参、

13、西洋参、丹参、仙茅、酸枣仁、五味子、鹿茸 补气、提神心血管系统 当归、大血滕、山鸡血滕、阿胶、地黄、红枣、车前子 养血、补血肌肉系统 续断、山茱萸、灵芝、天花粉、五加、牛膝 强筋骨、恢复体力_3.4 心理教育手段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 ,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4 结语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 ,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 ,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分类 ,疲劳的诊断及恢复手段与方法做了综合的介绍 ,其目的在于使广大体育工作者 ,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 ,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 ,最终达到早预防、早治疗、早恢复的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