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1页
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2页
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3页
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4页
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谢园园,梅姝娥,仲伟俊,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谢园园(1982),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产学研合作创新;梅姝娥(1968),女,江苏如东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仲伟俊(1962),男,江苏海安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南京 210096)。摘要:从创新过程观的角度切入,论述学研方如何从创新源和创新过程两个方

2、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遵循单向线性创新过程观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进行剖析,分析循环互动创新过程观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基于此归纳和划分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三大类典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最后基于实证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应用上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 From innovation process viewpoint,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suppor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

3、n activities on two aspects of innovation source and innovation process. After reveal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inapplicability of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 mode following the one way linear innovation process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

4、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active innovation process model is analyzed. Then based on this, three typ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s for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cooperation applied to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classified. Finally, comparing our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with those of t

5、he relative researches abroad,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s for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cooperation are provided and some revelatory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关键词:创新过程/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innovation process/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

6、er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l for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0引言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科技资源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我国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更需要依靠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虽然一直作为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核心问题来对待,但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据有关统计,

7、我国高校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1。在对这一棘手问题感到困惑的同时,近年来对深圳、北京、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1400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几乎每家成功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都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成功案例大量涌现2-3。因此,十分有必要重新科学认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客观规律,从而探寻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产学研合作路径和方法。由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组织特征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本文认为它们在技术创新合作中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二者的合作特

8、征具有共性。因此,不做进一步区分,统称为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研方”。1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现状1.1产学研合作模式划分学术界对于“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这一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问题上,国内外大量学者分别从企业和学研方的视角围绕该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对模式划分的角度和标准各不相同,从而尚未形成清晰而统一的观点。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产学组织间合作关系、大学技术转移、公共研究对产业创新的作用等角度展开了内容丰富的研究4-6,21。有学者基于跨组织关系理论,按照组织形式或关系正式化的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划分4,6-7;也有学者从大学的视角研究并归纳基于大学技术转移的各

9、种产学研合作模式8-10;还有学者从公共研究(包括大学及公共研究机构)对产业创新的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渠道中总结出典型的合作模式,并通过实证数据研究哪些模式更为重要,从而说明其相对有效性5,11-13。表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代表性研究。    1.2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外学者有关学研方与企业之间不同合作模式应用情况的一些代表性研究进行总结(见表2),得出:专利许可和衍生企业在大多数产业中不是主要的合作模式或发挥较低的作用,这是学者们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的普遍共识,它们更多地被认为在基础科学研究程度密集的产业中

10、起主要作用,如专利许可被发现在制药产业中的作用较为重要11,而衍生企业似乎更多存在于生物技术领域22;从总体上讲,科学界对大多数产业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研方之间的非商业性合作渠道实现的,即研究论文和报告、学术会议、非正式信息交流等方式;在商业化的合作渠道中,除了技术咨询得到了较高评价外,其它如合约研究和联合研究,其重要性都普遍低于非商业性合作渠道。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长久以来大量的产学研合作实践,现实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在以上大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学者们对于模式的划分以及哪些模式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大多数学者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广泛多

11、样性观点上的认识已经趋于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类中似乎鲜有从技术创新过程观的角度来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理解和讨论的。2学研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方面创新源和创新过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是企业与学研方为了一个共同的创新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以满足整个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对于特定创新资源的需求,从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为。那么学研方如何在此过程中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呢?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及其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这一过程起始于R&D,经过生

12、产和销售最终将某项新技术产品引入市场,市场是研究开发成果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这种论断主要适用于像无线电、计算机和生物制药等这些以根本性创新为主的产业。上世纪60年代中期,学者们通过对大量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大多数创新中占主导地位的渐进性创新,并不是由技术推动引发的。一些有代表性企业创新源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企业的创新源并不是单一的,作为学研方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只是企业创新源的组成之一,相较于内部创新源(企业内部R&D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等)和市场激励(用户、竞争者、供应商等),学研方并不起主导作用11,26,29。以上研究结论纠正了线性模型以往给人们造成的两大认识误区:一方

13、面,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企业技术创新还可以来源于其它地方;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创新源泉这一职能之外,还可以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其它职能。而实际上,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正是出于两类目标:直接获取知识源和技术源用于启动和引导创新项目;借助于学研方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学研方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源的支持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支持。前者支持的是技术成果,后者支持的是技术能力27。国外已有对这两方面的支持作用进行比较的实证研究。欧盟关于产学研合作关系报告5的数据显示,在

14、欧洲所有的创新企业中,只有4和3的企业分别采用了大学和公共研究组织作为其创新项目的来源,但却有10和8的企业选择大学和公共研究组织参与到由其它创新源启动和引导的创新项目中,而且这种合作参与是以并不局限于合作研发的多样化形式体现的。此外,数据还显示,大学和公共研究组织在作为企业创新项目合作伙伴方面与供应商和用户几乎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但在作为企业创新源方面的作用则远远不如供应商和用户。Cohen等11对包括公共研究、竞争者、客户、供应商、咨询商、合资公司和企业内部制造运作在内的知识信息源,在启动企业创新项目和支持已有项目的完成这两个方面作用的重要程度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研究(大学和政府R&

15、amp;D实验室)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源在支持已有项目的完成方面,比启动创新项目发挥着略微重要的作用(前者和后者分别36和32)。同时,科学界的优势在于知识生产(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通用知识),而不在于对实用成果的深度开发。企业更希望从学研方获取最新的知识和研究发现,而不是实用程度最高的原型或样机、样品11,24。这些研究结果从实践层面说明大多数企业对学研方的合作需求相对更多地体现在创新过程,而非创新源,即学研方对企业创新过程的支持相较于对企业创新源的支持更为广泛和重要。3基于两种不同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3.1基于单向线性创新过程观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局限性面对日趋复杂化的技术创新过程,

16、线性模型显然越来越缺乏解释力,它把创新的多种来源简化为一种来源,认为科学研究产生的“新知识”只有在创新的初始阶段才需要,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到生产,最后到市场的唯一线性单向过程。遵循线性模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导致政府片面强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如前文所述,实践证明,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本文认为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见图1)对于我国企业的不适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过分强调技术创新中,作为技术供方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主导作用和价值,而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17、地位,作为技术受方的企业需求与选择才应该起主导作用。    (2)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地位的忽略,恰恰是因为企业自身较低的技术能力无法独立承担技术创新的任务。由于对技术成果的转化受制于企业自身有效识别、消化、吸收和应用技术成果的能力。因此,这种转化要么效果很小,要么就以失败告终。(3)由于缺少与创新下游阶段的互动反馈机制,学研方的技术成果往往不够成熟,且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开发风险。(4)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属于典型的技术接力模式,因而企业与学研方在创新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交互,双方之间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这也不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

18、的技术能力。图1线性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过程3.2循环互动创新过程观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创新过程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总结,总是要滞后于创新实践。在总结了多次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基于循环互动观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理论30,并作为对上述单向线性模型的替代。其中,比较典型的有Rothwell和Robertson28的“相互作用模型”和Kline和Rosenberg31的“链环模型(the chainlinked model)”。循环互动的创新过程观展示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较为合理的交互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研方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19、据。循环互动的创新过程观认为,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对于技术创新活动来说缺一不可,科学研究不是创新的始点事件,而是创新各事件均需要的东西。创新的各个子过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反馈、评价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1)科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技术创新的源头,而是以互动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并有可能在整个创新过程的任何阶段上起作用。外部R&D提供的新知识是针对企业各个阶段的创新需求而产生的,以服务于企业创新过程为目的。事实上,当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首先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知识库由企业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技术实践的能力和经验组成。当现有

20、的知识库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才会求助于外部知识库,甚至求助于外部R&D或启动自己的R&D来处理这种难题,一旦获得成功,知识库便得到扩大。(2)创新过程离不开企业的知识积累,而在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的阶段,企业自身知识的积淀与积累性增长,其实就是通过与外部知识库和外部R&D的互动,不断将R&D要素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将其截然分开。(3)即使科学研究导致了根本性的创新,直接产生发明或设计,仍要与创新过程的下游阶段发生联系和互动,而并不是如线性模型所述的那样毫无关联。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形成科技与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建立起一种科技经济

21、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3.3基于循环互动创新过程观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从单向线性模型到循环互动的创新过程观演变,体现了人们对创新过程规律认识的不断科学化。由于后者合理地揭示了学研方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所以本文基于循环互动的创新过程观,按照企业和学研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实践特点,归纳并划分出3类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源来自于学研方具有原创性突破的重大技术成果,由于核心技术的“知识粘滞性”较高,并高度依赖于学研方的核心研发人员,企业很难独立完成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或转化应用,于是选择与学研方在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关企业等多

22、方的支持下,联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市场化于一体,在自身内部形成各创新阶段的互动和反馈。从图2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中,高校或科研机构无形中将其功能和活动边界扩展到创新过程的下游阶段;而原有企业通过组织关系的变革,即新企业的建立,直接将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核心研发人员和研发成果转移到新企业内部,从而轻松完成企业R&D能力的内化。这样就使“知识粘滞性”所带来的问题也被最大限度内部化,从而降低了隐性知识在不同组织间流动的成本。图2模式I联合创办新企业模式创新源同样也是来自于学研方的技术成果,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R&D活动基本形成了界面明显的阶段性

23、成果后,企业在自身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转让的市场交易方式获取该成果,然后在进行中试、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继续与学研方保持互动和反馈关系,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监测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会在学研方还没有产生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就介入并参与到其R&D活动中去,为后期更好地吸纳技术成果汲取宝贵的R&D实践经验,从而逐步实现R&D内部化。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线性科技转化模式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分工与接力,而是在技术成果转让后的创新过程后端,企业与学研方依然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反馈关系。此外,企业也通过将其功能和活动的边界向创新过

24、程的前端扩展,尽量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见图3)。图3模式II技术成果转让模式    创新源来自除高校或科研机构以外的其它地方,可能是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也可能是企业自身内部的R&D活动或技术改进,还可能来自纵向或横向合作的其它企业。企业在这些来源中获得符合竞争需要和自身能力的创新构想,然后在展开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中,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有目的性地寻求学研方知识技术方面的帮助。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研方在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相互依存、互为反馈,交互的具体方式也较为多样。企业在当前阶段遇到自身知识库和自身R&D能力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25、可能会先求助于学研方知识库获取解决办法,通过包括咨询服务在内的正式商业渠道,或以非正式交流为主的非商业渠道。若学研方知识库也不能解决问题,则企业会求助于学研方R&D能力,根据所需解决问题涉及技术的核心程度和持续发展潜力,再分别选择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得到进一步更新和积累,从而实现R&D的不断内部化(见图4)。图4模式III学研方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模式如图5所示,3类模式的特点总结如下:从学研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内容来看,模式II侧重对于创新源的支持,模式III侧重对于创新过程的支持,而模式I则同时对创新源和创新过程予以支持;从企业从

26、学研方处获取的创新资源来看,模式II主要获取技术成果,模式III主要获取相关知识以及技术手段方法,模式I则综合获取技术人才、技术成果和技术手段方法;从企业与学研方的合作性质来看,模式II属于一次性的正式市场交易,模式I属于面向长期目标的组织一体化行为,模式III则属于结构较为松散的合作联盟,可能包含面向短期目标的正式契约,或是面向长期的合作协议,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非正式关系。4实证研究4.1基于江苏省创新企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证数据分析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2009年对江苏省部分创新型企业的调查问卷,共发放388份,回收229份。样本企业涉及苏南、苏中、苏北的13个地级市,高新技术企业占

27、89.52,绝大多数分布在制造业,占82.97,中小企业比例占到89.3。在229家样本企业中,有185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提供产学研合作有效数据的样本量为182家。笔者试图通过比较不同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使用频率来间接说明不同模式的应用程度差异。由于总体分布未知,而且企业可能同时选择多个模式,不同模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因此,我们首先将5种模式两两进行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以判断不同模式的使用频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性,然后再综合比较其均值(使用频率值)大小。模式采用的数据观察值是二值的,即采用为0,不采用为1。因此,我们通过适用于二值数据的McNemar检验来判断每两个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是

28、否显着。10次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每对模式之间的检验概率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0.05,差异性显着。结合差异性分析的结果,再将各种模式按照均值大小从高到低排序。如表3所示,目前作为模式I的学研方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在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其中联合开发应用最多,其次是咨询服务和委托开发。作为模式I的联合创办新企业和作为模式II的技术成果转让实际应用则较少,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学研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于创新过程的支持,而非对创新源的支持。为了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我们还对各种模式与某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包括企业的属性特征、研发投入产出、产学研合作情况及政府支持

29、等。对于定类和定序变量,采取交叉列联表检验的方法分析它们与各种模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连续性变量,则拟合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来取得变量的显着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定类和定序变量,表中列出了显着相关变量的统计量;对于连续型变量(用标注),表格中列出了显着相关变量的Logistic回归系数值和标准差。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联合开发的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合作单位数量和市场绩效方面的绝对值都显着较高。由此可见,强大的技术投入与创新能力是企业与学研方进行联合开发的前提和保障,也体现了联合开发模式对于内化并提升企业自主R&D能力的效果显着。此外,采用联合开发模

30、式的企业在政府科研经费方面得到了显着支持,而采取其它合作模式的企业则在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更为显着。这是因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却不能激励企业积极开展与学研方的联合研究开发活动。(2)咨询服务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采用较多而且往往拥有长期的合作对象,合作关系比较稳定。可能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技术更新速率较快的缘故,需要频繁进行信息交互,以掌握最新的产业技术发展动向。(3)采用委托开发模式的企业多半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这类企业R&D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为了弥补企业内部缺乏的R&D资源。(4)应用频率最少的联合创办新企业模式多数分布在计算

31、机服务和软件行业,采用该模式的企业对于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都显着较高。4.2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比较分析通过对国外和国内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在于:技术转让、专利许可、联合创办新企业这几种模式都相对应用较少,不起主要作用。而不同点则在于:国外企业和学研方的合作,更强调通过非商业化的非正式渠道来加强知识的转移和流动;而我国企业显然绝大多数采用正式的联合开发、咨询服务或委托开发等商业化渠道的形式,其中联合开发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1)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国外企业将R&D要素不断内化的结果,企业家和企业研发人员的科学内化现象,是企业在研发方面具有相当独立能力的一种表现,而且尽管合作R&D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并不意味着企业与学研方之间的联系减弱,而是在更高层次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