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探讨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迪_第1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探讨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迪_第2页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探讨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迪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探讨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迪    内容导读:么语篇没有衔接也能连贯,而衔接手段并不能保证语篇连贯为什么有时仅考虑到语篇本身的内部要素不能解释语篇的连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认知世界存在心智连贯,所以语篇没有衔接也能连贯。象似性理论夸大|教学论文网|语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反映。根据象似性原则,语言世界与认知世界相一致并通过认知世界与现实 连贯是语篇理解与天生|教育论文网|的基础,三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语篇连贯,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过多注重语言本身的形式、表层要素,如衔接手段,而对语篇连贯的外部要素重视不够,如认知

2、、文化语境。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人们研究语篇连贯的视野。它在语篇本身的基本语言形式与影响语篇连贯的外部认知要素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有助于分析语篇的表层连贯和深层连贯。然而,国内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还远远不够,从认知视角下的象似性理论、认知世界分析开展的语篇连贯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视角下的象似性理论和认知世界分析两方面研究语篇连贯。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试图研究和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语篇没有衔接也能连贯,而衔接手段并不能保证语篇连贯为什么有时仅考虑到语篇本身的内部要素不能解释语篇的连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认知世界存在心智连贯,所以语篇没有衔接也能

3、连贯。象似性理论夸大|教学论文网|语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反映。根据象似性原则,语言世界与认知世界相一致并通过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一致。运用象似性来解释语篇连贯时,假如语篇中的信息组织与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和概念化现实的方式一致,人们就会以为|教育论文网|语篇是连贯的,不一致时,衔接再多,语篇也是不连贯的。因此,语篇连贯并不一定要依靠衔接手段,而主要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这种心智连贯是分析语篇连贯的基本。象似性分为映像象似、拟像象似和隐喻象似,映像象似通过语音象似和视觉象似使语篇达到连贯,拟像象似通过顺序象似性、间隔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标记象似性使语篇达到连贯,隐喻象似在语篇深层连贯上起着重要

4、作用。语篇的心智连贯有助于建立语言形式、现实世界与大脑活动的动态关系。统一的认知世界影响语篇的心智连贯,是理解和天生|教育论文网|语篇的必要条件。认知世界分析能有效地填补语篇中缺省的信息、解释限定性代词和无直接着落“ the 名词性成分”。认知世界分析还能顺利地把语篇要素与认知背景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对语篇进行动态的更深层的解释。语言是基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成的,所以有时仅考虑到语篇本身的内部要素不足以解释语篇的连贯。人类在进行体验世界活动时,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一般来讲,不同的语言象似于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影响着语言对现实的象似度;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类的认知方式和认知世界。因此,在研究

5、语篇连贯时,需把文化因素考虑进去。在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本研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体验,使他们亲身体会到汉语写作与英语写的异同,并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认知世界。大学英语写作可以采取过程-体裁教学法。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先容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对语篇连贯和认知语言学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从认知视角下的象似性理论研究语篇连贯。第四章从认知世界分析角度研究语篇连贯。第五章提出本研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第六章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结果、研究不足,提出进一步研

6、究的建议。【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连贯大学英语写作【论文提纲】:· ListofTablesandFigures4-7· AbstractinEnglish7-10· AbstractinChinese10-12· ChapterOneIntroduction12-15· 1.1TheBackgroundoftheStudy12-13· 1.2ResearchQuestions13· 1.3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theStudy13-14· 1.4ResearchMethodsof

7、theStudy14· 1.5TheGeneralOrganizationoftheThesis14-15·ratureReview15-24· 2.1PreviousStudiesofDiscourseCoherence15-18· 2.2StudiesofDiscourseCoherencefromCognitivePerspective18-22· 2.3Summary22-24· ChapterThreeIconicityTheoryandDiscourseCoherence24-47· 3.1ABriefIntro

8、ductionofIconicity24-25· 3.2DomesticStudiesofIconicity25-26· 3.3IconicityTheoryandDiscourseCoherence26-45····· 3.4Summary45-47· ChapterFourTheAnalysisofCognitiveWorldandDiscourseCoherence47-55· 4.1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World47-48····

9、; 4.2TheAnalysisofCognitiveWorldandDiscourseCoherence48-52·inInterpretation48-51··· 4.3CultureinCognitiveWorldandDiscourseCoherence52-54· 4.4Summary54-55· ChapterFiveImplicationstotheTeachingofCollegeEnglishWriting55-58· 5.1ProblemsinCollegeEnglishWriting55· 5.2ImplicationstotheTeachingofCollegeEnglishWriting55-58··· Chapter6Conclusion58-60· 6.1MajorFindingsoftheStudy58· 6.2Limitationsof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