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目的是结合名人的、孩子的,以前的、现在的各种类型的成长故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语文园地则照应了综合性这一思想,提出了写一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写一写对于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等习作要求。落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它记叙了周恩来12岁时到沈阳读书,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内受到外国人欺负而无处说理的现象,从而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而下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描写,有利于学生学习透过文字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但是本文所讲述的社会背景离学生比较远,尤其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学生,对19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可以说跟古代一样遥远,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了解可能都不如对恐龙了解得多,因此,很难体会中华不振以及不振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就可以落实到两方面,一是读懂文章,通过文字及资料直指重点“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的爱国之情,学习读书方法;二是学写文章,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写成长故事的方法。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感受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

3、情感的作用。2通过文字及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感。3.学习读书方法。教学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中华不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1、 出示单元目标,了解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进入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学习,这一单元要求我们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单元导读。(出示:认真阅读本组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第一篇成长故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崛起”在词典中有两种

4、解释(出示:1. 地势突起,隆起。2. 兴起,奋起。)在这儿应选哪个解释?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中华要兴起,要奋起,大家的精气神首先要怎样(振奋、昂扬)让我们振奋的读一读。2、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一)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2. 画出生字词及四字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3.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个故事?把每个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再想想这几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二)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背着大伯 惩处洋人 训斥一通中华不振 中华崛起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5、大声吵嚷提出自读要求:1.自己读,想一想每行词语有什么特点?2.指名读。(1)指名读第一行词语,说自己发现的特点。(多音字)(2)说一说读第二行词语的发现。(意思相反)对,这就是对比,本文中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有词也有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更多。(3)指名读第三行,说发现,引出“租界”。教师讲述: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国、美国、还有日本,他们凭借铁船钢炮打败弱小的国家后就威逼这些国家割地赔钱,太霸道了,弱国就叫他们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打败清政府后,也同样威逼清政府赔钱割地,中国大量的钱财落入了列强的腰包,大量的领土也被帝国主义国家化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出示地图)

6、:俄国占据了长城以北;英国占据了长江流域;日本占据了台湾、福建;德国占据了山东;法国占据了云南,在他们划分完势力范围后,剩给清政府的只有这可怜的一点地方。但他们仍不满足,又强行把沿海沿河一些经济上很发达、位置又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强行租下来,驻扎上自己的军队中国人不经允许谁也进不去,这些地方就叫“租界”。这些地方清政府一点儿权利也没有,甚至连进入这些地方看一看的权力也没有。本文中的沈阳就是日本强行占有的。 知道了这些你是什么心情?是啊,学习这篇课文会让你了解我们国家曾经的苦难和痛苦。这儿有一个生字:“嚷”,看部首这个字与什么有关?右边这个字读作“xiang”,这个字有“高”的意思,把两部分合起来

7、,张开口高声做什么?当然是嚷,所以这个字就是大声喊叫的意思。那么写这个字时哪儿容易出错呢?(襄最初的意思是解衣耕种,即解开衣服,把两粒种子用工具种到地里。出示“嚷”)来,我们一块写写这个字,注意笔顺。在练习纸上写两个。同桌互相看看。(4)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自己找出来读读。小结:这种四字词语,不光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丰富词语,还能给我们提供很多课文里的信息,甚至引导我们去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文章中的四字词语。(三)读完了词语再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谁能把每个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总结出来。这几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能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

8、样把课文讲的几个故事连起来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做故事连接法。这种方法适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故事的文章。这样,这篇长长的文章就被我们读成了短短几句话,这就叫长文读短。通过读书,我们知道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中华不振)三、走进文本,深刻感受“中华不振”1.这个词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出示(“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让我们读这组对话。你感觉当

9、时伯父心情怎样?伯父为什么叹气?(学生可能说不出来,没关系。告诉学生慢慢会知道的。)2.这三件事中,哪件事最能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7、8自然段)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画出来,并在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我找到的句子是( ),我从这个句子中读出( ),我发现( )词语最能体现中华不振。)3生自由读书4集体交流:(1)课件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此时,妇女在哭诉什么?是呀,衣衫褴褛的妇女向巡警哭诉,她是想巡警能,能,还能,可是,谁知(课件)“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

10、通。”如果你当时在场,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些什么?读出你的心情。“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换个位置换个角色,就把文中深埋的感情给读出来了,这种读书方法叫换位阅读。(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课件)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动作,此时他们是什么心情,他们想做什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却不敢怎样,中国人只能怎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负,却什么也不能干,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感情朗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

11、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就凭借一个简单的动作“紧握着拳头”,我们就读出了人物的心情、想法和处境,读出了这么多东西,这样就把薄书又读厚了,这种读书方法叫细细品味。中国人受到欺负无处说理,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受到欺凌敢怒不敢言,中国巡警不主持正义,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横行霸道,这又是为什么?(还是中华不振)(3)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在中国地上受洋人欺负的事不仅仅发生在沈阳,不仅仅发生在下层老百姓身上,哪儿都有,让我们看一组资料。(1881年,华人医生恽凯英等八人想进上海外滩公园游玩,被门卫拒之门外,英国人也说,“工部局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花园的权利。”1885年,又一

12、批“上等华人”抗议上海工部局拒绝华人进入公园,而日本人和朝鲜人却不被禁止。)(1910年5月,日本宪兵故意开枪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1910年7月,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定,联手侵夺“满洲”利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板书:中华不振)5 简介时代背景: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不振的呢?当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用上洋枪洋炮,坐上汽车开上火车有了飞机的时候,当他们已经用上电灯电话,住上楼房时,我们中国人还在用大刀长矛,行路还靠步行骑马,照明只有豆油灯,住在茅屋里,忍饥挨饿。但那些富人官吏们在干嘛呢?他们忙着修花园,盖豪宅,忙着吃喝玩乐,对于学习先进技术却没有兴趣。对洋人只会点头哈腰

13、,半个字也不敢反对。老百姓却正受着苦难,长沙、湖北、安徽、苏北、东北等地灾情严重,再加上各地不断爆发的战争,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为了活命吃树皮嚼草根,饿死的病死的都没人管,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看图。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科技落后,军事落后,官员只想享受,不思进取,对洋人点头哈腰,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问。在这样的官员治理下的中国,没有斗志,没有希望,从国家到个人都只能任人欺负。 同学们,听了这些,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 6回头再读伯父说的那些话,现在你知道伯父为什么叹气了吗?7指名读对话。小结:这样,我们就跟着“中华不振”这个词,在课文中读进读出,读懂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读懂

14、了深埋在文章中的东西,这种读书方法叫反复品读。四、文史结合,领悟周恩来的志向1正是这样的现实,让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做什么?所以在校长询问为什么读书时,他才(齐读课件)清晰而坚定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为中华之崛起!”正是这句誓言,指导着少年周恩来选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1917年,他中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前,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临行前写下诗句(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教师读然后学生读)。带着这样的救国抱负,他去日本、欧洲留学,寻求振兴中华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逝世后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致哀,这一切都是为“中华崛起”啊!正是像他一样“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革命志士们的斗争,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