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内环境
2、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意义: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生理意义: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
3、,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
4、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不同点: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
5、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7.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区别何在?答: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7.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导中的意义的什么?答:含义:动作电位的幅度是“全或无”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动作电位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幅度衰减。因在传导途径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意义:由于“全或无”现
6、象存在,神经纤维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动作电位的幅度表示。8.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电位幅度却因刺激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什么?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虽然其中每一条纤维的动作电位都是“全或无”的,但由于它们的兴奋性不同,因而阈刺激的强度也不同。当电刺激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能引起少数神经兴奋时,可记录较低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兴奋的纤维数增多,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变大;当刺激强度增加到可使全部神经纤维兴奋时,复合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再增加刺激强度时,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再增加了。9.什么
7、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原理?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在论述动作电位时常以锋电位为代表。10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具体过程及其特征?哪些因素可影响其传递?答: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机械收缩的中介过程。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
8、活L-型钙通道;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使肌质网钙释放通道开放;肌质网中的Ca2+转运到肌浆内,触发肌丝滑行而收缩。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和收缩的总和。12.试述神经纤维传导和突触传导的主要区别?答:神经纤维传导是以电信号进行,而突出传导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的,而突出传导是单向的;神经纤维传导是相对不易疲劳的,而突出传导易疲劳,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突触传导有时间延搁;神经纤维传导是“全或无”的,而突出传导属局部电位,有总和现象。16.根据心肌细胞电反应的快慢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哪两类?两者有何区别?答:可以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
9、反应细胞两类。区别: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快Na+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去极化速度较快;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是由慢Ca2+通道开放而引起的,因此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时程较长,去极化速率较慢。 慢反应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绝对值均小于快反应细胞。 对于自律细胞来说,慢反应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快反应细胞。17.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出现代偿间歇?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
10、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18.什么是正常、潜在、异位起搏点?答:(1)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2)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 (3)在某种异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也可以自动发生兴奋,而心房或心室则依从当时情况下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而跳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21.哪些因素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答:(1)前负荷:用心室舒张末期压来反映。 (2)
11、后负荷: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搏出量增加; 动脉血压过高,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特性。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及体温的影响。2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答: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影响因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
12、减弱,脉压增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23.微循环血流通路有哪些?各自的功能特点有哪些?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24.有效滤过压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对组织液的生成有何影响?答: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P=(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的动力。EFP>0,组织液生成增多;EF
13、P<0,组织液生成减少;EFP=0,组织液的生成平衡25.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26.何谓减压反射,反射的范围及生理意义?答: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引起的。减压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能力;减压反射在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血管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改变的情况
14、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减压反射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尤其在动脉血压降低时的缓冲作用更为重要。生理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负反馈调节,起缓冲作用。27.简述心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答:(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28.在实验
15、动物中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答: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心脏射血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到达颈动脉窦。当血压升高时,引起降压反射,使血压降低。当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血压升高。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后,窦内压降低,降压反射减弱,因而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回心血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动脉血压升高。29.心肌有哪些生理特征?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区别?答: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较高,而收缩性较弱。30.什么叫胸膜腔内压?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答: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
16、腔内压。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生理意义: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 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31.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3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区别?答:肺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
17、鲜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因此,肺泡通气量相比肺通气量而言,排除了未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通气量,能真正表明有效的气体交换量。33.什么是生理无效腔?当无效腔显著增大时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无效腔增大,可导致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通气量减少,肺泡通气量减少,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减少,使肺泡内气体更新率降低,不利于肺换气,导致呼吸加深、加快。35.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功能的意义有何不同?答(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但对于个体有较大的差异
18、,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状况; 用力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通畅程度。 (2)肺泡通气量与肺通气量相比,计算时排除了未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通气量,更能表明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38.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通气/血流 比值上升或下降都能使换气效率下降?答: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 比值原因:(1)如果VA/Q上升,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 (2)如果VA/Q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39.试述血中二
19、氧化碳、缺氧、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有何不同?答:(1)CO2: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 当PCO2降到很低水平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吸入CO2增加时,PO2也随之升高,动脉血PCO2也升高,因而呼吸加快、加深;当PCO2超过一定限度后,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有抑制和麻醉效应。途径: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2)缺氧:PO2降低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途径:完全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3)H+:动脉血液H+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当H+浓度下降时,呼吸受抑制。途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41.胃排空受哪些因素的控
20、制?正常时为什么其能与小肠的消化相适应?答:胃的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的实物量大,对胃壁的扩张刺激就强,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可使胃的运动加强,从而促进排空;促胃液素也可促进胃运动而使排空加快。 (2)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肠胃反射。进入小肠的酸、脂肪、脂肪酸、高渗溶液及食糜本身的体积,均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化学、渗透压和机械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而抑制胃的运动;胃肠激素: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的运动,从而延缓胃的排空。因为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所以与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相适应。42.何
21、谓胃肠激素?其作用方式和生理作用有哪些?答: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作用方式: 多数胃肠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经血液循环途径而起作用;有些则通过旁分泌(生长抑素)、神经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娃皮素、P物质)而产生效应;有些(胃泌素、胰多肽)可直接分泌如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叫腔分泌 ;还有些分泌到细胞外,扩散到细胞间隙,再反过来作用于本身,叫自分泌。生理作用:调节消化器官的功能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营养作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答:(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可杀灭进入胃内的
22、细菌;促进Ca2+和Fe2+的吸收;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47.简述胰液的成分及作用?答:(1)无机成分: 水;HCO3-和Cl-: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 (2)有机成分: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效率高,速度快;蛋白质水解酶:水解蛋白质;脂类水解酶:水解脂类物质。48.糖、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吸收的?答:(1)糖的吸收:食物中的糖类一般须被
23、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小肠吸收。进过消化产生的单糖,可以主动转运的形式吸收(果糖除外)。Na+和钠泵对单糖的吸收是必需的。 (2)蛋白质的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须在肠道中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被吸收。多数氨基酸与Na+的转运偶联;少数则不依赖Na+,可通过易化扩散进入肠上皮细胞。 (3)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以淋巴途径为主。49.试述抗利尿激素ADH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答:生理作用:对尿量进行调节 分泌调节: 体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浓度的改变是调节ADH分泌最重要的因素。体液渗透压改变对ADH分泌的影响是通过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而实现的。 血容量:当血容量减少时,对心肺感受器的刺激减弱,经迷
24、走神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对ADH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取消,故ADH释放增加;反之,当循环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时,可刺激心肺感受器,抑制ADH释放。 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II、低血糖、某些药物(尼古丁、吗啡)、乙醇都可以改变ADH的分泌状况。50.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答:生理作用:增加K+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分泌调节: 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影响;高血K+、低血Na+可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心房利尿肽ANP可以抑制其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可以协同醛固酮的分泌。51.糖尿病人为何多尿?答:这是由于渗透性利尿的原因所致的。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的葡
25、萄糖超过了近端小管对糖的最大转运率,造成小管液渗透压升高,结果阻碍了水和Na+的重吸收,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了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仅尿中出现葡萄糖,而且尿量也增加。52.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大量饮入生理盐水及大量饮清水后尿量的变化?答:正常人一次大量饮用清水后,约30分钟尿量可达最大值,随后尿量逐渐减少,钙过程称为水利尿。原因是由于大量饮用清水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同时血容量增加,导致对下丘脑视上核及周围的渗透压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如果饮用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其渗透压与血浆相
26、同,仅增加血容量而不改变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程度较轻,所以不会出现饮用大量清水后导致的水利尿现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尿量显著增加。53.静脉注射50%葡萄糖和大量出汗对尿量有何影响?答:静脉注射葡萄糖不能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对尿量影响不大。大量出汗使体液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血管升压素的分泌,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55.突触前、后抑制有哪些区别?比较答:特征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结构轴突轴突、轴突胞体轴突胞体突触前接受的递质抑制性兴奋性前膜释放的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后膜电位变化去极化(EPSP)超极化(IPSP)突触后神经元EPSP不产
27、生AP,表现为抑制IPSP不产生AP,表现为抑制58.何谓突触前抑制?其产生原理?答: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 产生原理: 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C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又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构成轴突轴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C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小,导致发生抑制效应。60.比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点?答: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
28、经递质,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6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试结合离子说解释其产生的机理?答:突触后抑制都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而引起。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Cl-、K+),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出现超极化现象,表现为抑制。这是一种负反馈抑制形式,它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促使同一中枢的许多神经元之间活动的协调。62.何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其结构机能特点有哪些?答: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
29、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1)特异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投射纤维在大脑皮层,终止区域广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63.内脏痛有何特点?牵涉痛怎样产生?答:特点:定位不准确; 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 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产生: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中枢有时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66.什么是牵张反射?简述其产生机理?答: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产生机理: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牵拉而兴奋时,经I、II传入纤维到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纤维传出,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个人民间借款合同范本格式
- 2024年度家具搬运与安装合同
- 职业危害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建筑工程抹灰班组承包合同
- 2024年度财务咨询与审计服务协议
- 烟花创意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健身器材代销合同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代理协议
- 2024年度环保项目工程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品牌授权与加盟合作协议
- 特种设备使用的安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思考
- 总公司与分公司合并报表编制举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第二版课后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_百度
- 锦纶染色过程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土地租金发放表
- 出租车计价器系统设计摘要和目录
- 医院水电安装施工方案
-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整理
- 水泥搅拌桩机械进场安装验收记录表
- 高一物理的必修的一期中考试试卷解析告
- 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4第四课时教案人教PEP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