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第1页
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第2页
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第3页
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第4页
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5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B血液C生理盐水D体内的全部液体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DNAB葡萄糖CCO2D抗体3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4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皮肤血管收缩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D代谢活动增强5下列叙述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毛细淋巴管阻塞B

2、注射蛋白质类药物C花粉过敏D肾小球肾炎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如图是细胞内环境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体液的成分主要是水,不含蛋白质D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8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9(1996上海)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

3、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10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1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12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

4、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A形成局部电流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C抑制细胞兴奋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13关于胰岛素的作用错误的是()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B加速血糖分解C降低血糖浓度D促进肝糖原分解14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

5、5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内分泌调节16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17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18抗体的化学本质是()A多糖B核酸C脂质D蛋白质19人体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

6、结B胸腺C骨髓D扁桃腺20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抗体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D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需要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21下列选项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D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22用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小鼠体内可能()A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23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A唾液中

7、的溶菌酶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B胃酸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丸C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D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24一般情况下,有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ABCD25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艾滋病是由于HIV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B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D过敏反应一般不引起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26下

8、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C体液调节的速度较慢D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27把燕麦幼苗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幼苗将()A直立生长B停止生长C向右侧弯曲生长D向左侧弯曲生长28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在尖端纵向插入云母片;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B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D置于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将向光生长29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9、)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30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A50只B42只C99只D160只3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

10、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32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3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A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B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C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D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34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3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

11、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3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3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8科学家曾用人工合成的甲基丁香酚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大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是在生产上应用的()A物理信息B行为信息C化学信息D营养信息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

12、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40下列措施符合物种多样性保护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虫、鼠C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大量引进D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41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

13、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42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功能是感受刺激,发生兴奋;只包括传出神经末梢B刺激即可以引起的活动,亦可以导致a处的兴奋Ca、b两处的突触保证了神经冲动只能沿箭头所示方向传导D若毁掉了蛙的脑,则图所示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43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4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激素的效应通过其直接参与的代谢过程体现B扦插带芽枝条易成活是因为芽

14、能产生生长素C温特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IAAD苹果果实的自然生长与乙烯有关而与生长素无关45图1为一株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2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扞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的幼苗根尖极性运输方向从分生区到伸长区B图1中的根尖、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因横向运输导致其在根尖、茎尖的两侧分布不均匀C图2所示实验的对照组表明扦插枝条不受植物激素的作用时也能生根D图2所示实验的结果表明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枝条生根方面表现为两重性46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

15、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47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的种间关系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48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

16、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49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50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

17、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二、填空题(40分)51如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 和a、b、c代表相关结构,、代表不同的激素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c的膜内电位变化是(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将兴奋传至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

18、热增加(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原理是(4)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图中结构上的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 病临床上可以切除 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52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调节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图示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图中细胞的名称为,(2)图中细胞起源于细胞,与细胞相比,细胞有较多的(细胞器)结构(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4)若该抗原为某种

19、植物的花粉,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花粉时会引起哮喘,这属于免疫失调疾病中的53图1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数量变化图2表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请回答问题:(1)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型其数量不再增长的原因是加剧(2)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的数量变化表明两者的种间关系为(3)人们在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草履虫分布在水体表层的数量比深层多这是因为草履虫的呼吸类型是(4)测定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取样时应A混匀培养液随机取样 B静置培养液中层取样 C静置培养液底层取样54科研人员对某湖泊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一年的研究,调查结果如下表项 目能量(kJ/m2a)太阳辐

20、射496963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30244呼吸消耗14290被分解和未利用13563植食动物同化量(总生产量)2391呼吸消耗1467被分解和未利用479肉食动物同化量(总生产量)445呼吸消耗270被分解和未利用175请回答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kJ/m2a(2)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小数点后保留一位)(3)表中“被分解”部分指的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利用”部分存在的形式是(4)若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则位于金字塔的最高层(5)蜣螂以牛羊的粪便为食,它所需的能量来自55如图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1)碳在

2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2)写出该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食物链:,以藻类植物为食的小型浮游动物处在(以图中字母回答)环节(3)研究者观察到黑脸琵鹭处在图中的最高营养级假设F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呼吸散失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若能量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则流入黑脸琵鹭的能量最多为(4)研究者要调查黑脸琵鹭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56将玉米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切除长势相同的多个玉米胚芽鞘的顶端,然后在其左侧分别放置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保持在黑暗中 12h,胚芽鞘向右弯曲,弯曲角度与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

22、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2)胚芽鞘能够向生长素含量较的一侧弯曲生长(3)当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为0mg/L时,胚芽鞘不生长,说明琼脂对胚芽鞘生长(有、没有)促进作用(4)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约为 mmol/L时,胚芽鞘的弯曲度最大,当1.8mmol/L时,对其下部细胞生长起作用57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激素甲和激素乙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1)高浓度的激素甲和激素乙对侧芽萌动的影响分别是(2)该学习小组又将长壮的小麦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分子,经过一段时

23、间后观察发现,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而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含量也就越高,根尖的生长也越缓慢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诱导产生,从而北京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50分(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B血液C生理盐水D体内的全部液体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解答:解:人体的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故选

24、:A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2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DNAB葡萄糖CCO2D抗体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解答:解:A、DNA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 B、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C、CO2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需通过血液运输,可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

25、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3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运动时,人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

26、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例如尿毒症等,C正确;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条件,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

27、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4人进入寒冷环境时,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A皮肤血管收缩B皮肤的血流量增加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D代谢活动增强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肌肉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减少散热解答:解:A、寒冷环境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下降,A正确;B、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而皮肤的血流量增加,会使散热量增多,B错误;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使散热量减少,即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正确;D、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

28、使产热增加,所以代谢活动增强,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比较基础,只要记住减少散热的途径和增加产热的途径即可5下列叙述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毛细淋巴管阻塞B注射蛋白质类药物C花粉过敏D肾小球肾炎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

29、,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解答:解:A、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渗透吸水造成水肿,A错误;B、注射蛋白质类药物进入组织液,会随淋巴液进入血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渗透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D、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尿液,造成血浆的渗透压低,组织液的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高,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B点

30、评:本题以组织水肿为素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对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

31、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故选:D点评: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7如图是细胞内环境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体液的成分主要是水,不含蛋白质D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

32、此是动脉端,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内的液体是淋巴管,是组织液,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解答:解:A、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错误;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题图中的,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的,B错误;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成分主要是水,含有蛋白质,C错误;D、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血液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液,故处浓度高于处,D正确故选:

33、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和作用,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体循环的特点,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和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8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细胞体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荷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34、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解答:解:A、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错误;B、膜外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C、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C错误;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

35、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1996上海)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感受器是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到底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感觉并作出分析,通过传出神经到底效应器,作出相应的反应,若传出神经

36、受损,感受器受到刺激,只能传递到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不能传递到肌肉,无运动解答: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则肌肉无反应;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能形成感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0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

37、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可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解答:解: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故选:A点评:本题以Ca2+在

38、神经调节中的作用为切入点,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及Ca2+对该过程的影响1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解答:解:A、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释放神经递质,其排出方式是胞吐,涉及到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A正确;B、受到刺激以后,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B正确;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经过电

39、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D、释放的信息分子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2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A形成局部电流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C抑制细胞兴奋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

40、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酰胆碱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使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并产生兴奋现有某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会让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故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3关于胰岛素的作用错误的是()A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B加速血糖分解C降低血糖浓

41、度D促进肝糖原分解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解答:解:A、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A正确;B、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提供能量,B正确;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D、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容易题14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

42、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该调节过程既有“内脏神经”的神经调节,又有“肾上腺素”的激素调节;作用是“使心率加快”,靶器官是心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解答:解:A、根据题意“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该激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是靶器官,故A正确;B、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

43、节,故B正确;C、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故C错误;D、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15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内分泌调节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解答: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

44、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考生要能够识记体液调节的概念,根据概念进行判断,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16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

45、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解答: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他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接触,但有此激素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被激素选择作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

46、分别称为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激素与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经过细胞内复杂的反应,从而激发出一定的生理效应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17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

47、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解答:解: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抗体的化学本质是()A多糖B核酸C脂质D蛋白质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

48、的主要功能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功能的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解答:解: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故选:D点评: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9人体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B胸腺C骨髓D扁桃腺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解答:解: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因此,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要求考生

49、识记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及B细胞、T细胞成熟的场所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0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抗体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D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需要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

50、解解答:解:A、效应T细胞可以产生淋巴因子,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A错误;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B正确;C、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人体抵御流感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C正确;D、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熟练掌握细胞免疫的过程;明确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21下列选项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A皮肤、黏膜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B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D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

51、并将其消灭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特异性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解答:解:A、皮肤、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A错误;B、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而体液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B错误;C、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增殖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D、效应T细胞识别癌细胞并将其消灭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识记人体的三道防线,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22用灭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