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_第1页
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_第2页
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_第3页
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_第4页
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雨水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3来源:资源网 作者:薛选世 郑伟 发布时间:2008.01.30我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雨水集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岀过重大贡献。雨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 保证水安全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干旱缺水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旱区、特别是干旱山区农业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补充涵养地下水、防御水旱灾害的有力手段,是一项技术可行、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利国 利

2、民的节水保水方法,雨水利用工程已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兴建雨水利用工程可以解决由于干旱而引起的诸多问题。雨水利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1 、我国雨水利用现状我国农业雨水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4100年夏朝的后稷便开始推行区田法。战国末期有了高低畦种植法和塘坝,秦汉时期就有涝池塘坝,明代岀现了水窖。20世纪5060年代,创造岀鱼鳞坑、隔坡梯田等就地拦蓄利用雨水技术。70年代四川安岳县的十个乡镇打了 100眼机井,修建了一个名为书房坝的小水库,拦蓄雨水,保证了该县每年一半以上的稻田栽秧和居民生活用水。在80年代后期,一些地区即将收集

3、的雨水用于发展庭院经济和大田作物需水关键期的 补充灌溉。进入 90年代以来,一些省区发展较快,如甘肃的“ 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 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灌工程”,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等 省亦进行了雨水利用试验研究。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全国已建成水窖、水池、小塘坝等小微型工程 1200万处,可集蓄雨水 160亿m 3,初步解决3600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为 近267万hm 2旱作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使近3000万人开始摆脱干旱缺水的束缚和困扰,显示岀强大的生命力,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农业雨水利用的主要形式有:一

4、是雨水的当时和就地的利用,包括为了提高土壤水利用率的措施,如深耕耙耧,覆盖保墒等;二是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拦截降水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如梯田、水平沟、鱼 鳞坑、以及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谷坊、淤地坝等治沟措施;三是拦截雨洪进行淤灌或补给地下水; 四是微集雨,即利用作物或树木之间的空间来富集雨水,增加作物区或树木生长区根系的水分; 五是雨水集蓄利用,是指采取人工措施,高效收集雨水,加以蓄存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我国城市的雨水利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 90年代后期,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较为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

5、工程。目前,天津、青岛、上海、大连、南京、武汉、成都、哈尔滨、西安、 昆明等许多城市相继了开展研究或应用。北京市的城市雨水利用已进入示范与实践阶段,显示岀良好的发展势头。山东等地还开展了利用雨水的地下水回灌工程,不但缓解了用水高峰期的用水紧张状况,有些工程还起到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如湿地恢复和遏制海水入侵等。目前,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二是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屋顶绿化可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 化城市环境。三是园区雨

6、水集蓄利用系统。在新建生活小区、公园或环境条件较好的城市园区, 可将区内屋面、 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 达到更显著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 物排放量、优化小区水系统、减少水涝和改善环境等效果。 四是雨水渗透系统。 采用各种雨水渗 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 , 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还有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的倒灌等 多种效益。2 、雨水利用的效益雨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雨水集蓄利用是在特殊季节、 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下发挥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 是对缺水地区抗旱水源的有效补充, 是合理开发利用雨水资 源的一种好形式, 它与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相辅相成, 在不少地

7、方起着大中型工程起不到的重要 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 1 改善生态环境,补充涵养地下水,减少水旱灾害雨水集蓄利用有利于水土保持,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有效减少毁林 开荒, 推进坡改梯等生态保护措施。 在修建小水池、 小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后, 有效地拦蓄径流, 削减洪峰,减少了洪水危害。同时,就地拦蓄雨水径流入渗,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和水土流 失,提高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保证率、土地的使用效率和林草成活率,增强了抗旱能力, 有利于恢 复植被,促进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利用城市河湖和各种人工与自然水体、 沼泽、湿地等调蓄、净化和利用城

8、市径流雨水,营造花草树木,灌溉绿地,减少水涝,补充涵养 地下水资源,可以有效降低雨污合流,减少城市街道雨水径流量,改善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环境。2 2 有效缓解农村饮水困难,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多年来,农民群众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小水窑、小水池、小水柜、小 塘坝、小水库等一大批雨水集流工程,拦蓄和利用雨水,使天然降水利用率由原来不足 30% 提 高到 70% ,有效的解决了群众的生活用水, 为农业抗旱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证, 调整了当地的农 业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截止 2004 年 6月,全国各地共

9、建成各类水窖、水池、小塘坝等小微型蓄水工程 600 万处、蓄水 容积20亿m3,发展抗旱补水灌溉面积3970万亩,年增产粮食 22亿kg,年增加产值28亿元,解决了 3600 万人的饮水问题,使 1500 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2 3 改善人居生活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通过雨水集流工程的开展,改变了旱区贫困农民的不良习惯,农村开始改水改厕,猪、牛、 羊等牲畜实行圈养,在农户的房前屋后栽树种花,美化环境,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一些农户家中还安装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和抽水马桶,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地局面,改善了 人居环境,使农户喝上了洁净卫生的水,大大改善了农村饮水不卫生、不安全的状况, 缓解

10、了争水抢水的矛盾, 降低了农民因水致病而花费的医药费用,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促进 了新农村建设。24 拓宽农村水利建设的新路子,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雨水集蓄利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丘地区水资源短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而 且真正实现了地表水、 地下水、 天上水“三水”齐抓的水利建设新局面, 特别是采取小型水源工 程加水窖的模式, 可大力发展梯田灌溉。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适当多修建一些集雨小水库、 提灌 站,发挥小水利的防洪抗旱作用, 并可利用清洁的水能资源进行发电, 拓宽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新 路子。同时,雨水利用可以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形成新的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减

11、少政府 财政支出、吸纳就业、推动小城镇建设。2 5 节省居民用水开支和巨额市政投资雨水利用运行费用低廉,经济效益突出。从运行管理和小区用水费用支出分析,投入收集 1 m 3雨水的年运行费用不足 0.10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居民用水开支。同时,小区雨水利用工 程可以减少需由政府投入的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 收集污水管线和扩建排洪设施的资金。 将地面 雨水就近收集并回灌地下, 不仅可以减少雨季溢流污水, 改善水体环境, 还可以减轻污水厂负荷, 提高城市污水厂的处理效果; 雨水蓄水池和分散的渗渠系统可降低城市洪水压力和节省封闭路面 下的排水管网负荷。 小区雨水利用实施后, 可以节省市政收集污水管线和扩

12、建排洪设施的部分资 金。2 6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雨水用于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有效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可直接 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 洗车、浇庭院、 洗衣服、 浇绿地、 消防等, 其钙盐含量低, 属软水, 也可作冷却水等。2 7 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我国西部地区有不少都是革命老区、 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居住着 40 多个少数民族, 总人口达 4200 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0%,这些地区大多贫困落后,加强这些地区的集雨工程建设,可有效的解决农民的温饱和饮水等问题,加快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

13、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3、雨水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雨水利用在我国多数地区虽已开展,并初具规模,但在认识、技术、投入、工程配套 和规划、设计、建设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3 1 宣传工作不到位,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目前, 由于对雨水利用宣传较少, 一些干部群众对雨水利用的必要性、 重要性和可行性等认 识不够,没有在思想上、行动上引起足够重视,缺乏自觉参与意识,雨水利用尚未形成良好的社 会氛围,有的认为在干旱缺水山丘区, 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 无所不能;有的认为集雨工程属 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国家不值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是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直接影响雨水

14、利用的发展。3 2 雨水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目前, 雨水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还相对滞后, 不仅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而且有许多 问题如不同作物需水规律, 有限补充灌溉水量的确定, 关键灌溉期的选择, 不同类型雨水收集和 储蓄设施的科学规划与设计,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及管理节水的有机配合,以及经济、高效、小 型灌水机具的研制等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加之雨水利用工程点多面广, 分布星罗棋布, 由于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有限,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也跟不上。3 3 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仍不尽人意由于雨水利用工程尚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是以农户为单元自发建设,使工程建设在选点、 布局和工程型

15、式上不尽合理, 有些地方工程布局过密, 集雨面积过小, 造成工程蓄水不足或蓄不 上水;有些地方只注重工程建设,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如提水设备配套及节水灌溉技术、 水质 保护、耕作措施、农艺措施、种养殖业相结合的配套等。3 4 资金投入不足兴建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区多数为贫困山丘区, 地方财力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 目前, 每 年能发展的雨水集蓄利用面积不足20万hm2,尚未形成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雨水利用工程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4 、加强雨水利用的对策与措施雨水利用是一个方兴未艾、潜力巨大的广阔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 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

16、量力而行,从思想认识、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科学 技术、工程配套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多方面加强雨水利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 处理和利用综合系统, 加强雨水利用系统的优化、 技术设备的集成和管理, 充分发挥雨水利用工 程的综合效益,走与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水防污、新农村和城市建设、工农业 生产相结合的发展之路,逐步实现雨水利用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集成化、产业 化与国际化, 促进雨水利用事业蓬勃发展, 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统筹生活生 态生产用水,保证水安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保障社

17、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4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雨水利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 应充分利 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雨水集蓄利用的方针政策、前景和典型经验,组织对 示范工程的参观、公益性广告、展览及社区活动等,引导群众深入了解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提高对雨水集蓄利用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 转变传统的雨水利用观念, 不断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同 时,还应加大有关技术的培训力度, 使先进技术能及时被群众所掌握, 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推 广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4 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条件差

18、异较大, 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 气候条件和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对当地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可建工程的潜力、布局和工程形式,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 从各地实情出发, 科学规划, 合理设计, 因地制宜, 择优选用, 标本兼治, 综合利用, 宜窖则窖、 宜池则池、宜塘则塘、宜坝则坝,将集雨与节灌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雨水集 蓄利用与发展生产、 径流污染控制、 人畜饮水、 农田水利建设、 资源开发、 防洪抗旱、 水土保持、 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源头污染控制与汇流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 新设备,新工艺,使规划实施的工程尽可能最优化地利用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9、 发挥最大效、人益。4 3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多种投入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加大国家财政投资比例, 从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等安 排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充分利用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专款,将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水 土保持等多项资金统筹安排, 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倾斜。 同时, 将雨水利用工程列入有关政府的 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各项激励和扶持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 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多方筹集社会资金,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筹资或募捐兴 建雨水利用工程,国家每年安排一批“小额信贷”, 并实行“以奖代补、 先干后补, 鼓励农民自 力更生, 积极自

20、筹资金和自愿投工投劳。 还可将雨水利用工程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 划和水利水保建设等规划,并与其一并实施,促进雨水利用蓬勃发展。4 4 认真制定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法规雨水利用要从开发资源、 生态补偿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 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 和各种优惠政策,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利益机制调动开发商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并尽快制定 实施“雨水利用条例”等法规,明确规定新建小区, 无论是工业、 商业还是居民小区, 均要设计 雨水利用设施,对雨水利用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等工作加以规范。 并根据当地的地质、 地貌、 水 文、气象、土壤、作物、社会经济状况、植被覆盖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

21、适合本地区雨水利用工 程建设与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规范及其实施细则”、 “雨水利用工程 资金管理办法”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技术工程规范”、“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施工技术规 范”、“竣工验收标准”等,使雨水利用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4 5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提高科技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人蓄饮水、 集流节灌和集蓄雨水补灌地下水等为 重点, 加大雨水利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如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下的雨水利用战略与技术路线; 新型的高效低价集流面材料的研制;蓄水设施的施工技术和防冻胀技术, 饮用水水质净化技术; 不同约束条件下补灌水量的

22、确定, 不同的灌水方式、 不同的作物及其农业经营措施综合利 用雨水的最佳模式; 大气污染对城市雨水水质的影响, 城市汇集雨水水质的净化、 应用及汇集雨 水回灌地下水技术; 不同类型雨水收集系统和不同容积、 不同材质集雨存蓄系统的优化方案设计; 不同地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选择等, 大力提高雨水利用科技水平。 同时, 要充分发挥基层水 利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对工程规划布局、配套设备供应、施工组织、人员培训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促进雨水利用事业蓬勃发展。4 6 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为加强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要 健全组织机构,强化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统一 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确水利、节水、城市建设、市政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