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_第1页
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_第2页
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_第3页
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_第4页
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指导书俞天兰 编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研室2006年9月目 录0 引 言11 实验方法论21.1化学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21.2量纲分析法31.3数学模型法52 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62.1误差分析62.2实验数据处理9实验一 换热器的操作和传热系数的测定141、实验目的和内容142、基本原理143、实验流程图164、实验步骤165、实验数据记录表17实验二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181、实验目的和内容182、基本原理183、实验装置204、实验步骤215、实验数据记录表216、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227、思考题23实验三 精馏塔的操作与塔

2、效率的测定241、实验目的和内容242、基本原理243、实验装置264、实验步骤275、实验数据记录表276、实验报告中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287、思考题28实验四 干燥操作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291、实验目的和内容292、基本原理293、实验步骤314、数据记录表及计算结果表315、实验报告中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316、思考题310 引 言0.1单元过程设备实验特点及基本要求0.1.1特点单元过程设备实验属于工程实验范畴。研究对象:实际问题和工程问题。基本研究方法: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两种功能:由此及彼,由小见大。0.1.2基本要求(1)学会工程实验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2)熟

3、悉化工数据的基本测试方法和技术;(3)熟悉并掌握化工典型设备的操作。0.2单元过程设备实验教学内容单元过程设备实验课的内容包括实验理论教学和典型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理论主要阐明实验方法论、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检测仪表测试技术和典型化工设备的操作。而典型实验的主要项目是:(1)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2)流量计的流量校正;(3)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4)过滤实验;(5)换热器的操作和传热系数的测定;(6)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传质系数的测定;(7)精馏塔的操作与塔效率的测定;(8)干燥操作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通过实验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进行实验操作,正确记录和

4、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为了使学生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作风,我们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2)进行实验室现场预习和计算机仿真模拟预习:了解实验装置,摸清实验流程、测试点、操作控制点及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和仪表;(3)编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前交给实验指导老师审阅,获准后方能参加实验;(4)进行实验操作:要求认真细致地记录实验原始数据,操作中应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5)实验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不合要求的重做,并有一组手算的计算示例;(6)撰写实验报告:包括计算示例,计算结果汇总,结果讨论,回答问题等。1 实验方法论

5、Ll1.1化学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阻力为例,图1-1。1.1.1理论推导的数学分析法 流体作层流流动: 图1-1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 力平衡: (1)牛顿粘性定律: (2) (2)代入(1): 由边界条件积分得:1.1.2半经验半理论的数学模型法流体作湍流流动:力平衡不变,牛顿粘性定律不适用湍流脉动。但剪应力与形变率的关系仍服从,即,但湍流粘度难以确定。1.1.3因次(量纲)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1)列出影响阻力大小的主要因素:(2)因次(量纲)分析:组成无因次(量纲为1)数群(3)实验,拟合成函数关系或曲线1.1.4直接实验方法结果可靠,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耗时费力。1.2量纲

6、分析法 1.2.1 因次(量纲)、基本因次、导出因次 因次:区别物理量的标志(又叫量纲)。 基本因次:基本量的因次:导出因次:导出量的因次:。1.2.2因次(量纲)分析法的基础(1)因次(量纲)一致法:物理方程中的每一项都有相同的因次(量纲)。(2)定律:无因次(量纲为1)数群N = 物理量数n基本因次(量纲)数m1.2.3因次(量纲)分析法规划实验的步骤例:直径为d的圆球在流体中等速下降的阻力 r(1)析因分析(实验):找出影响r的因素,(2)选择m个基本变量:力学范围内,尺寸:d, 运动:u,与力有关:(3)根据定律写出N个无因次式:N=5-3=2,=非基本变量/基本变量 (4)解无因次(

7、量纲为1)准数式的指数方法:将各物理量的因次(量纲)代入无因次(量纲为1)式中,由分子分母因次(量纲)相同解指数。 如:解得: 所以: 同理:(5)按无因次关系进行实验:,调一个流量,测一个压降。(6)实验数据整理或作曲线:一般按形式:1.2.4如何模拟实验?如何将模拟实验结果换算到实际设备?几何相似模型和原型相对应的几何尺寸保持一定比例;运动相似在相似系统中各对应上对应时刻的运动参数(u、a、)方向一致,大小成一定比例;动力相似模型和原型所有对应点上都作用相同性质的力且各力的比值相同。例:有一空气管直径为300mm,管路内安装一孔径为150mm的孔板,管内空气温度为200,压强为常压,最大气

8、速为10m/s,试估计孔板的阻力损失为多少?解:因次分析得:(1)由几何相似确定实验设备 取实验设备为30mm的管子,则孔板孔径(2)实验用水代替空气,水温20,由运动相似,确定水的查200的Air:=2.6x10-5 Pa.S =0.747 kg/m3查20的H2O: =1.005x10-2Pa.S =998.2 kg/m3 (3)实验结果 (4)200的Air,在实际设备中的动力相似:1.2.5因次(量纲)分析法规划实验的优点或局限性优点:(1)实验工作量大大减少。 (2)实验难度下降:可不需要真实物料,可用模型设备代替实际设备(由此及彼,由小见大)。局限性:(1)若变量数多,工作量仍很大

9、。(例: 109 106) (2)建立量纲为1的准数有一定任意性。1.3数学模型法区别:因次(量纲)分析法:对过程内在规律不作任何认识(黑箱)。 数学模型法:对过程有深刻认识,得出足够简化而不失真的模型步骤:(1)预实验,简化模型。(2)实验检验简化模型的等效性。(3)通过实验确定模型参数。 例如:流体通过颗粒层流动:爬流虚拟毛细管2 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2.1误差分析2.1.1 误差的基本概念(1)分类系统误差:在测量或实验过程中未发觉或未确定的因子所引起的误差。当实验条件一经确定,其大小和符号固定不变。随机误差:在已经消除系统误差的一切测量值的观察中,所测数据仍在末一位或末两位数字上有着

10、差别,而且它们的绝对值和符号的变化,时大时小,时正时负。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尽于零。过失误差:由于实验人员粗心大意造成与事实不符的误差。(2)误差的表示法A、测量点的误差绝对误差:ei=xi-x0 xi测量值 x0真值 di=xi-xm xm最佳值 xm=(x1+x2+xn)/n相对误差:ei/x0 或di/xmB、测量集合的误差极限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误差) 不是一个具体的误差,它的大小只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等精度测量集合中的每一个观测值对其算术平均值的分散程度。C、绝对误差(3)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测量值和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精密度:所测量的数据重现性的程度。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但

11、准确度高,其精密度一定高。2.1.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性质在系统误差忽略条件下,一个物理量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发现有一定规律。如用流量计测定一固定流量(30),其结果服从正态分布。其特点:(1)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几率大。(2)对称性:绝对值相同的正、负误差的几率相同。(3)有界性:大的误差出现几率小,且不超过一定的限度。(4)低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等于零。误差分析曲线积分可得,误差大于3出现的概率,在370次观测中只有一次。2.1.3 3法则凡是误差大于3的数据点应予以舍弃(实际测量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2.1.4 间接测量误差估计设间接测量y和直

12、接测量xi间有如下关系:实际上,直接测量误差xi是互不相关的随机量,根据概率论,要确定未知量y 的随机误差,应将各部分误差平方再相加,然后求其开方值,即:2.1.5测量结果表示方法(1) 单次测量结果(2) 多次测量结果注意:计算的m仪时,用m;否则用仪。例:圆柱体的半径 r 已知为2 .1±0.1cm 而长度L为6.4±0.2cm,求圆柱体体积及均值标准误差。解: V=×(2.1) 2×6.4±m=88.7±8.9=89±9cm32.2实验数据处理2.2.1列表表示方法(1)实验数据记录表(例 流体流动实验) 设备编号 _

13、 管径 _ 管长 _ 管件 _ 水温度_ 仪表常数_序号数字电表读数 N/S直管阻力压差计读数局部阻力差计读数左(mm)右(mm)左(mm)右(mm)01(2)计算结果表序号流量m3/sU m/sRe×104Hf直,mH2oHf居, mH2O122.2.2实验曲线表示法(1)坐标纸选择线形函数:y=ax+b (直角坐标纸)幂函数: y=axb log y=lga + blgx (双对数坐标纸)指数函数:y=aebx log y=lga+0.4343bx (半对坐标纸)(2)坐标的分度:即坐标的比例尺。比例尺选择不当,会使图形失真。例:某组实验数据为:X1.02.03.04.0y8.0

14、8.28.38.0上图的原因是:没有考虑测量误差。若考虑测量误差:设x=±0.05,y=±0.2,则(x,y)位于底边为2x,高为2y的矩形内,两种比例尺的图形都是一条曲线,如下图a、b所示。设x=±0.05,y=±0.04则它们都是在x=3时,y具有最大值,如下图c、d所示 只要考虑了测量误差,选择不同的坐标比例尺都能得到同样的函数关系。但从上面的图形看出,比例太小,矩形太扁,而比例太大,矩形太长,这些矩形都不能作为光滑的曲线的点。为了得到理想的图形,应该选择适当的比例尺。选择比例尺原则:坐标比例尺: 按照上述原则描绘x=±0.05,y=&#

15、177;0.04曲线应如下图所示。对于x轴:;对于y轴:。2.2.3用数学模型(函数式)表示实验结果数学模型是表示实验结果函数关系的一个重要方法。数学模型的确定,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确定数学模型的函数类型;确定数学模型式中各个待定系数;对数学模型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价。(1)数学模型函数类型的确定y=f(x1 , x2) 作图观察化工常用的函数形式有:(3) 模型的线性化和待定系数的确定 待定系数Bi的确定,常用的有分组平均法、图解法、最小二乘法等A、分组平均法例:已知 x3.44.35.46.78.710.6y4.55.86.88.110.512.7若选定的模型为,则:B、图解法 例:某实验数据

16、如:x1.002.406.6014.0y1.792.905.408.2求:y-x的数学模型式解:此数据在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得一直线C、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各观测值与最佳值的残差的平方之和为最小。对于:,求待定系数Bi时,使模型式的计算值y和实验值yi的误差(或残差)平方之和为最小。即目标函数为:例:用最小二乘法解上述图解法的例题解:为了简单起见,设y=A+Bx 解得:A0.2312 B0.602 a=1.703 b=0.602XI=lgxiYI=lgyiXiyiXi200.3860.8191.1460.2300.4600.7320.91400.1780.6001.04700.1490.6711

17、.3132.3512.3361.8252.133(3)数学模型的可靠程度A、标准差B、线性相关系数实验一 换热器的操作和传热系数的测定1、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1)了解换热器的结构,掌握换热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2)学会换热器的操作方法。内容:(1)测定空气水物系在常用流速范围内的传热系数; (2)先设定一种操作条件,待达到定态操作后,再增加热(或冷)流体流量50%,并维持热(或冷)流体进、出口温度不变,在实验中实施之。2、基本原理在工业生产中换热器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换热设备。它是由许多个传热元件(如列管式换热器的管束)组成。冷、热流体借助于换热器中的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而达到加热或冷却

18、任务。由于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由此构成的各种换热器之性能差异颇大。为了合理的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对他们的性能应该要充分了解。除了文献资料外,实验测定换热器的性能是重要途径之一。(1)传热系数K的测定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间壁式换热器装置,其传热过程为三个子过程组成,即:热流体和管壁间的对流给热:管壁内的热传导: 管壁和冷流体之间的对流给热: 以冷流体测传热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与三个子过程的关系为: 对于以知的物系和确定的换热器,上式可表示为K=f(Gh,Gc),因此,通过分别考察冷热流体流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可达到了解某个对流传热过程的性能。 传递系数K借助热量衡算和传热速率方程式求取:热量衡算

19、: 若 由于存在随机误差 传热不平衡度: 以此衡量换热器操作的优劣传热速率式: 式中: 下标符号:h-热流体;c-冷流体;m-对数平均值;进-进口;出-出口;逆-逆流。(2)换热器的操作和调节换热器的热负荷发生变化时,需通过换热器的操作以完成任务。由传热速率知,影响传热量的参数有传热面积、传热系数和过程平均温差三要素,由热量衡算知,由于换热器热(或冷)流体的进、出温度不能随意改变,在操作时的调节手段只能改变热(或冷)流体的流量和进口温度。工艺要求: 、 一定,若Gh: 热阻在冷流体侧: 热阻在热流体侧: 工艺要求: 、 一定,若: 热阻在热流体侧: 热阻在冷流体侧: 本实验热阻受何种流体控制,

20、应如何设计操作?3、实验流程图注:列管换热器:GLC1-4单壳程双管程,壳层为圆缺挡板;传热管为低肋铜管10×1mm,有效管长290mm;管数:14; =0.4 。温度计:0-50,分度1/10;:0-100,分度1/5转子流量计:LZB-25,量程1:10,精度1.5级;范围:气体2.5-25,液体:100-1000。4、实验步骤(1)打开阀6,接通水源7,由调节阀6调节冷流体流量。(2)打开阀3,接通风源1,由调节阀3调节空气力量。接通加热器4电源,加热空气到90-100。(3)维持冷热流体流量不变,当热空气进口温度在一定时间内(约10分钟)基本保持不变时,记录有关数据,每个实验

21、点测3-4次数据,测量间隔时间约3-5分钟。(4)在测量总传热系数时,维持冷流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验有关要求,改变空气流量5次。(5)在进行换热器的操作时,以某次实验为基准,拟定调节方案,并按第3点的要求测定数据(6)实验结束后,关闭加热电源,待热空气温度降至50以下,关闭冷热流体源,关闭冷热流体调节阀。5、实验数据记录表热流体冷流体流量T进/T出/流量t进/t出/平均平均平均平均设备编号: ; 传热面积 : 。6、实验报告中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1)列表表示热(冷)流体的流量变化后,传热量传热平均推动力及传热系数的变化情况。并可得到什么结论?(2)按实验内容2的实施结果。附:转子流量计流

22、量校正 液体: 气体: 7、思考题(1)为什么要待热空气进口温度稳定后才读数?(2)在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的稳定性?(3)使用转子流量计应注意什么问题?(4)本实验采用改变哪种流体流量达到改变传热系数的目的?(5)你是如何设计实验内容2的传热操作?(6)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计读数需不需要校正?如果需要,如何校正?(7)在传热系数测定过程中,冷流体流量应维持在较小值还是较大值?实验二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1、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 (1)熟悉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实验装置; (2)了解操作条件改变对吸收率、平均推动力及传质系数的影响。内容: (1)测定丙酮、空

23、气-水吸收系统在填料吸收塔内作逆流接触的吸收传质系数Kya或Kxa。 (2)分别改变吸收剂流量和进口温度t1进,稳定操作后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1、y2,计算回收率和吸收率传质系数Kya或Kxa。2、基本原理吸收操作的目的是使进塔气体混合物中被吸收组分的出口浓度达到一定要求。 影响的因素有:塔的结构、填料类型、吸收剂性能以及操作条件。(1)吸收传质速率方程式及传质系数吸收传质速率: = 式中: 气相总传质系数,;传质系数: 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 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 全塔物衡: 平均推动力: 由文献可知:显然: (2)吸收塔的操作和调节:在塔结构、填料类型及吸收剂一定情况下,影响的因

24、素主要是操作条件。A、G=const时,当若气相阻力控制: 若液相阻力控制: 若两相阻力联合控制:B、若气相阻力控制: 若液相阻力控制: 若两相阻力控制C、吸收剂 应注意:当且塔底平衡时, 当且塔顶平衡时,3、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丙酮汽化,气体混合,吸收剂供给及气液两相填料塔中逆流接触等部分,其流程图如所示。图中:、-压力表;、- 温度计;、-气体进出口取样口;4、6、10-流量调节阀;1-空气压缩就机旁路阀;2-空气压力调节阀;3、5、7、8、9、10-启闭阀。填料吸收塔:塔径,41×3;塔高:600。填料:拉西环,尺寸:6×6×1(直径×

25、;高度×壁厚);填料层高度:400。空气转子流量计:LZJ(耐丙酮),流量范围:100-1000 ;精度:2.5级;液体转子流量计:LZB-4,流量范围:1-10;精度:2.5级。恒压槽:长×宽×高=350×200×410,吸液管在槽中插入的深度:370,液体汽化器:有效容积4.5;调压器 ;管状加热器 。4、实验步骤(1)检查阀门的开关,打开阀1、5、10、11和压力定值器阀,关闭阀8、9。(2)接通空气压缩机,当压缩机空气气包内的气体压力达到0.050.1 时,调节阀1和阀2,使气包内的气压稳定,然后调节气体压力定值器,使输出气体的压力恒定

26、在0.02,同时打开阀4和阀7、6,关闭阀5,调节空气流量为400,调节水流量为2。(3)开启电加热器使丙酮被加热至沸(开始调节器调至600左右,接近沸腾=56,关小至200左右),进入混合器。(4)待汽化器温度和混合器温度稳定10min后取样分析。(5)改变吸收剂流量为6,稳定10min后取样分析。(6)吸收剂流量为6,改变吸收剂温度(开启水预热器1.5A,使进口温度40),稳定10min取样分析。(7)实验完毕,关闭水预热器电源和丙酮汽化器电源,待、降至室温,关闭空气压缩机附:气相中丙酮浓度配制参照表室温空气流量汽化器功率混合气温度Y11025400400180130243013155、实

27、验数据记录表设备号: ; 填料层高: ; 塔径: ;室温: ; 空气罐压力 : ; 定值器压力: ;空气压缩机:型号: ; 排气量: ;额定压力: ;气相色谱仪型号 (成分分析用);相平衡系数 =0.5855 气 相液 相分 析空气流量计读数混合气温度功率表液体流量计读数液体加热器A水进水出4004004006、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列表表示吸收剂流量和温度变化后、的变化情况,可得到什么结论?附:计算方法及计算举例空气流量:转子流量计读数是在20、1atm下标定的,即=1atm,设使用压力为,温度为,则为: 标态下, =1atm,1气体体积为22.4 混合气体流量: 液相出口浓度: 稀溶液 吸收率

28、: 平均推动力: 传质系数: (近似值)7、思考题(1)如何配制丙酮-空气混合气?(2)为什么要保证入口气浓度恒定?怎样保证恒定?通过什么衡量是否恒定?(3)填料吸收塔塔底为什么必须有液封装置?液封装置是如何设计的?(4)可否改变空气流量达到改变传质系数的目的?(5)维持吸收剂流量恒定的恒压槽的原理是什么?(6)气体转子流量计测定何种气体流量?怎样得到混合气流量?实验三 精馏塔的操作与塔效率的测定1、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1)熟悉板式精馏塔的结构及流程,掌握精馏塔的操作。(2)学会精馏塔效率的测定方法。内容:(1)全回流操作,并测定全塔效率; (2)部分回流操作,得到一定质量和一定数量的产品。

29、2、基本原理(1)维持稳定的连续精馏操作的条件A、根据进料量及组成、产品的分离要求,严格维持物料平衡i. 总物料平衡:当,会引起淹塔;当,会引起塔釜干料。ii.各组分物料平衡: i轻组份已知: ; 若,即使塔有足够的分离能力,仍达不到要求。B、精馏塔应有足够的分离能力:,R足够大,便能获得合格的产品。C、精馏操作应防止几种不正常的操作现象。i过量液沫夹带;ii.严重漏液;iii.溢流液泛(2)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及调节方法。A、由于物料不平衡而引起的不正常现象及调节方法i. 在下操作随着过程的进行,塔内轻组分大量流失,而重组分则逐步积累,过程日趋恶化。外观表现:合格,不合格。造成原因:; 轻组分处

30、理方法:加热蒸汽压不变,使过程在下操作一段时间,以补充塔内轻组分,待正常时,再调节参数在过程下操作。若变化不大,按调节,若变化大,改变进料位置。ii.在下操作随着过程的进行,塔内重组分流失而轻组分逐渐累积,过程日趋恶化。外观表现:合格,,不合格。造成原因:,处理方法:使用过程在下操作,待釜温 正常时,按操作。若变化不大,按调节,若变化大,改变进料位置。B、分离能力不够引起产品不合格的现象及调节方法分离能力不够引起不合要求。采取措施:(增加塔底加热速度及塔顶冷凝量)(3)全回流操作的目的i.建立塔正常操作条件,如加热条件(电流、电压),流体力学状况(塔内压降、鼓泡状况)等;ii.建立塔正常操作条

31、件下的温度分布、浓度分布。iii.了解塔的处理能力及分离能力。总之,为部分回流出产品做准备。(4)部分回流操作在全回流操作塔顶组成达到一定要求后,即可开始。其方法是:减少回流量,引出产品,并向塔内进料和适当地提高加热电压,保持塔顶蒸汽量(注意,塔釜压力,以防汽液量增加造成液泛);视塔釜内液位高低及浓度排出釜液,以保持物料平衡。(此式是在定态下成立,部分回流操作开始,不可能定态)。为保证产品质量(可由灵敏板温度判断)及数量,要有适当的回流比,防止不正常操作现象发生。影响回流比改变的因素是:塔釜加热量、塔顶冷凝量等。(5)全塔效率:一般可由全回流操作时来测定。3、实验装置由精馏塔、加料系统、产品贮

32、槽、回流系统及测量仪表所组成。精馏塔:筛板塔,=50,=15,=100,降液管142加热棒:2支1,一支恒定,一支可调。4、实验步骤(1)配制约45()乙醇水溶液由供料泵注入精馏釜内至液位计上升到标记为止。(2)在原料贮槽中配制1520()乙醇水溶液。(3)开启塔顶排气考克,通电预热釜液。启动仪表屏上“总电源”绿色按钮,合上“恒定”、“可调”二个开关,并将调压器逐渐调到表上的读数约为220为止。(4)开启冷水阀,使塔顶冷凝器有足够冷却水。(5)当釜液沸腾至塔顶有回流时注意调节加热电压,使汽液在塔内板上呈良好的泡沫接触状态。(6)进行全回流操作,当操作正常(20min)后,取样分析,要求或(7)

33、部分回流操作,要求,i.调小回流量,打开产品流量阀门,开泵加料(24),适当加大电压。ii.观察灵敏板温度计(或塔顶温度计)若,表明乙醇含量,此时加大塔顶采出,减小进料量或减小加热电压;若,表明乙醇含量,此时减小塔顶采出,加大塔釜出料和进料量。iii.调节釜底排料量,使塔釜液位保持不变。(8)操作稳定时,最好能做到同时取样,取样量要能保证比重计的浮起。5、实验数据记录表设备编号: ;实际塔板数: ; 室温: 。(1)全回流操作恒定加热可调加热釜压100回流转子读数 塔顶温度灵敏板温度釜液温度分 析电压电流塔顶塔釜(2)部分回流操作恒定加热可调加热釜压100回流转子读数进料转子读数产品转子读数塔

34、顶温度灵敏板温度分析电压电流塔顶进料塔釜6、实验报告中实验结果部分的要求(1)报告部分回流操作结果:操作时间、最终产品量、产品组成、釜液组成;(2)用图解法确定全回流操作时的理论板及全塔效率。7、思考题(1)全回流操作的目的?如何确定全塔效率?(2)精馏塔操作中,塔釜压力为什么是一个重要操作参数?它与哪些因素有关?(3)操作中增加回流比的方法是什么?能否采用减少塔顶出料量的方法?(4)操作中由于塔顶采出率太大而造成产品不合格,恢复正常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5)本试验中,进料状况为冷进料,当进料量太大时,为什么会出现精馏段干板,甚至出现塔顶既没有回流也没有出料的现象,应如何调节?(6)

35、在精馏塔中,维持连续、稳定操作的条件有那些?(7)在部分回流操作时,你是如何根据全回流的数据,选择一个合适的全回流比和进料口位置?附1.-102温度计校正值()灵敏板读数908887868584828180塔顶读数115112.5111109107106105103102校正温度848281807978777675附2.比重计读数校正()高浓度(50-100)测量值97.396.795.995.194.493.792.9校正值96959493929190低浓度(0-50)测量值6.75.74.84.0校正值6543实验四 干燥操作和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1、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熟悉干燥实验装置和干燥曲线测定的方法。内容:在恒定干燥条件下,测定硅胶的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2、基本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