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_第1页
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_第2页
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_第3页
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_第4页
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61作者单位:310014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谌翠容岑立冲顾慧华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变迁及耐药性分析抗生素【摘要】目的了解细菌性痢疾的菌谱及耐药性。方法分析598株痢疾杆菌的菌型及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福氏菌557株、宋内氏菌41株; 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90%,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喹喏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 出现对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结论本地区优势菌为福氏菌, 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耐药现象。【关键词】细菌性痢疾菌谱耐药性【Abstract 】Ob j ectiveT o invesi g ate the bacteritic s

2、p ectrum and dru g resistance of bacillar y d y senter y . MethodsT he bacillar y t yp es of 598strains of bacterium d y senteriae ,and their dru g resistance to 12kinds of antibiotics w ere anal y sed. R esultsIt w as cultured 557strains of Shi g ella flexneriand 41strains of bacterium S oonei. T h

3、e rate resistin y to am ino g l y cosides and q uinolones w as much low er than to am p icillin and bactrim (over 90p ercent . T he third g eneration of ce p halos p orin antibitotics w ere resisted to p art of bacterium d y senteriae and multi -resistance a pp eared. Conclusion T he p re 2vailin g

4、strain of bacterium d y senteriae is Shi g ella flexneri. T o reduce the dru g resistance rate , it is necessar y to use dru g s reasonabl y . 【K e y w ords 】Bacillar y D y senter y Bacteritic S p ectrum Dru g Resistance细菌性痢疾是志贺氏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是全球流行的传染病, 了解志贺氏菌属菌群间的分布及耐药状况的变化, 尤其是观察比较其动态变迁, 对菌痢的流行病学分析,

5、 预防和临床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将1997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中分离出598株痢疾杆菌的菌谱及对抗生素耐药性, 总结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598例中男336例, 女262例。年龄3个月14岁580例、>14岁18例。患者均有急性起病, 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 大便镜检W BC >15个/HP 及R BC , 临床诊断符合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1, 粪便检查分离出痢疾杆菌。1. 2诊断血清采自上海及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1. 3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按肠道致病杆菌常规操作方法进行。1. 4药物试验按K-B 试验,M-H 培养基及药敏纸片由浙江

6、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研究所和杭州市微生物厂提供。2结果2. 1血清学分型5年来共经大便培养分离出598株, 分属2个菌群,B 群(福氏菌 557株、D 群(宋内氏菌 41株; 未发现A 群(痢疾志贺氏菌 及C 群(鲍氏菌 , B :D 总比值13. 59。历年菌群分布见表1。表119972001年菌群分布菌群610621741总计319807456685982. 2药敏试验598株志贺菌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见表2。同时见到多重耐药现象, 其中对常用抗生素3种耐药21株、4种耐药12株、5种耐药6株、最高耐药8种2株, 其中2001年多重耐药27株。表2598株痢疾杆菌的纸片法药敏结果药敏(株 耐

7、药率耐药中敏敏感(% 头孢噻肟钠1591737. 61头孢三嗪23215014. 22头孢唑啉451037810. 39头孢他啶64638. 22氧哌嗪青霉素1141635. 48氨苄西林1636792. 61复方新诺明732097. 33氟哌酸646545310. 99环丙沙星15284303. 17庆大霉素34183957. 60阿米卡星13124302. 85妥布霉素151910111. 113讨论志贺氏菌属是引起人类痢疾样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 又称痢疾杆菌, 世界各地流行的菌群, 每隔2030年发生一次明显的变迁, 本世纪初以A 群I 型为主,30年后B 群占优势, 60年代起发达国家

8、D 群跃居首位, 大部分地区D 群占95%以上, 而我国仍以B 群为主, 有的地方D 群有上升趋势, 志贺氏菌属随不同国家和地区、时期变迁, 原因目前尚不清楚2。但其分群分型对掌握菌痢的流行动态; 调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判定复发与在感染以及开展菌痢的防治工作均有重要意义。本院598株痢疾杆菌除41例为D 群外, 其余557株均为B 群,B :D总比值为13. 59。但2001年为3,D 群比例有所上升, 但目前B 群仍为本地区的优势菌群, 与我国优势菌株流行特征相同, 以后是否被D 群所替代,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痢疾患者治疗难度大, 其原因除与细菌产生耐药性有关外, 尚与致病力及耐力增强的

9、福氏菌有关, 其耐药机662制主要与细菌间存在耐药因子(R 因子 不断相互传递有关; R 因子具有复制能力, 使痢疾杆菌产生或加强破坏抗菌药物的酶系3, 可在体内外以及细菌种内或种外间进行传递, 但不能介导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4, 痢疾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编码DNA 旋转酶基因突变或由于细菌体内药物浓度改变所致。国外已发现耐药细菌的G y rA 基因发生了点突变5,6。作者总结了19972001年共5年的痢疾杆菌的耐药情况, 从表2可看出过去常用的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 33%、92. 61%, 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 喹诺酮类药物如氟哌酸、环丙沙星的耐

10、药率分别为10. 97%、3. 17%, 耐药率较低, 可能与喹诺酮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和抑制幼童软骨生长发育, 不宜用于小儿, 禁用于婴幼儿、孕妇和哺乳妇7, 在使用上受到限制有关; 新型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三嗪、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 应用较晚, 在本院1997年以前尚未发现耐药菌株, 但近5年来耐药率分别达到4. 22%、7. 61%、8. 22%, 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是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 对G -菌作用强, 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用于对其它抗生素耐药的G -杆菌感染, 基本无肾毒性, 对小儿生长发育无影响, 因此近年来这类抗生素得以普遍的使用, 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加

11、, 从而产生耐药株; 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其耐药率分别为7. 60%、2. 85%、11. 11%, 是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一定的肾毒性及耳毒性, 在治疗小儿疾病中应用较少, 而且丁胺卡那霉素对绝大多数氨基糖甙钝化酶稳定, 细菌不易生产耐药性, 因此其耐药率较低。本组资料中还可看出多重耐药现象, 3重耐药21株、4重耐药12株、5重耐药6株, 最多有8重耐药2株, 共45株, 以耐34重为主; 2001年多重耐药株有27株, 是由于近几年来广泛滥用广谱抗生素, 加速了细菌向遗传性抗药性转化, 使细菌的抗药性近一步扩展, 从而导致了多重耐药性的出现。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

12、生素的适应症, 避免滥用抗生素, 并尽量选用有效的窄谱抗生素, 用药剂量应充足, 疗程要适当, 减少耐药株, 是关键因素。经常观察痢疾杆菌耐药情况的变化, 将给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董永绥主编. 小儿传染病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118122.2李梦东主编. 实用传染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02303.3孙殿兴, 李仕英, 等. 19861995年629株痢疾杆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调查. 中华传染病杂志,1997,15(3 :172174.4T hirunara y anan M A ,Jesudason M V ,Ja

13、cob John T . Resistance of Shi g ellae to nalidix ic acid &fluorinatedq uinolones. Indian J M ed Res ,1993,11:239241.5Rahm an M,M auff G,Lev y J ,et al. Detection of 4-q uinolone resistance mutation in gy r A g ene of Shi g ella d y senteriae t yp e b y PCR. J Antim icrob Chem other ,1994;38:248

14、82491.6H oriuchi S ,Iw a g aki Y, Y am am oto N ,et al. Reduced susce p tibilities of Shi g ella S onnei strains isolated from p atients w ith d y senter y to fluoro -q uinolones. J Antim icob Chem other ,1993;37:24862489. 7贾辅忠, 喹诺酮类药物及临床应用现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4,14(3 :179.(上接第660页 活性, 使血糖下降, 产生低血糖症。大多数I

15、 AIS 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 在去除致病因素后, 低血糖发作逐渐减轻、减少, 终于自发性消失, I AA 的滴度也在数周或数月后逐渐降低。目前研究认为与I AIS 有关的遗传免疫缺陷等位基因有:CW4,BW 62,DR 43。也有人认为, I AIS 主要与免疫缺陷有关, 并不一定由他巴唑引起。I AIS 伴G raves 病患者, 血中除I AA 外, 还检出T SH 受体抗体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日本报道1组病人甲亢治疗前后均测定甲状腺抗体及I AA , 结果发现低滴度的I 2AA 可见于未用药物治疗的G raves 病患者, 其I AA 形成与微粒体抗体有关4。okabe R 等报道,

16、G raves 病, 服他巴唑, 出现I AIS 后仍可继续服用他巴唑, 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改善, I AA 也逐渐消失5。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I AIS 主要与免疫缺陷有关。在所有关于他巴唑所致的I AIS 报道中, 血糖最低值为0. 73mm ol/L 。本例患者血糖最低值为0. 41mm ol/L6。I AIS 常需与胰岛素瘤相鉴别。两者均有空腹低血糖与高胰岛素血症。两者的鉴别要点是胰岛素瘤一般可在影像学(包括血管造影 上找到占位病灶, 而I AIS 患者在D860试验时血糖下降的幅度不如胰岛素瘤者大, 但低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参考文献1H irata Y . uchi g ata Y . Insulin autoimmune s y ndrom e in j a p an. DiabetesRes C lin Pract ,1994,24su pp l :153157.2向大振, 陈家伦, 许曼音, 等.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自身抗体所致低血糖.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1:9497.3V inik A. Bell G . M utant insulin s y ndrom es. H orm M etab Res ,1988,20:110.4靳红, 王大平, 高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