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化学第二章1_第1页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1_第2页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1_第3页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1_第4页
大学电化学第二章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电化学原理000001wang2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2 基本概念及电化学反应特点 1.3 法拉第定律 1.4 不可逆电极过程3回顾4电极过程反应途径电极表面区电极表面区本体溶液本体溶液液相传质液相传质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吸附吸附脱附脱附O*吸吸R*脱脱O0OsO*脱附脱附吸附吸附R*RsR0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液相传质液相传质电极ne-5控 制 步 骤 当电极过程的进行速度达到稳态时,这些串联串联组成连续反应的各分步骤均以相同的净速度进行.对于分步骤串联组成的电极过程来说,整个电极过程的速度应受“最慢步骤”控制,整个反应所表现的动力学特征与这个最慢步骤的动力学特征相同.

2、因此,连续反应中的最慢步骤又称为“控制步骤控制步骤” 。6最慢步骤控制整个电极反应,其它步骤近似处于平衡状态o控制步骤的动力学特征代表整个电极的动力学特征o其它步骤处于准平衡态电化学反应通常存在一个合格的控制步骤控制步骤可能不止一个1. 控制步骤可以转化控制步骤的几点说明78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的意义 电极反应作为一种界面反应,是直接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实现的。电极/溶液”界面对电极反应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两个方面: 电极材料的化学性质与表面状况电极材料的化学性质与表面状况 “电极电极/ /溶液溶液”界面上的电场强度界面上的电场强度 92.1 电极溶液界面区的电位差2.

3、1.1 界面电位差的组成部分在电极与溶液接触形成新的界面时,来自体相的游离电荷或偶极子,必然要在界面上重新排布,形成,在界面区相应地存在着电位差。 离子双层离子双层 吸附双层吸附双层 偶极双层偶极双层10n 两相间电位差为0时 n 两相间电位差不为0时 2.1.2 离子双层的形成原因 自发形成自发形成百万分之一秒形成 带电粒子i在A和B两相间转移的原因是粒子在两相中的“势”不同BiAiBiAiFziii电化学势电化学势 112.1.2 离子双层的形成原因强制形成强制形成122.1.3 理想极化电极与不极化电极 :在一定的电位范围内可以借助外电源任意改变双电层的带电状况(因而改变界面间的电位差)

4、而不致引起任何电化学反应的电极. :指有电流通过时,电极与溶液界面间电位差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电极.CR13 通过电极/溶液界面的电流可以参加以下两种不同的过程: 1) 在界面上参加电极反应,电路中引起法拉第电流 2)在界面上参加界面构造,电路中引起“瞬间的”电流。R2等效电路等效电路R1Cd142.1.4 双电层中少量电荷的巨大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双层时,电极表面只有少量剩余电荷,剩余电荷在表面上的覆盖度很小,约为10%。但它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却很大。 如果电位差为1V,界面区两层电荷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那么双电层间的电场强度应当为1010V/m15 电荷分离形成双层电荷分离形成

5、双层 超强的电场强度超强的电场强度 超薄双层超薄双层总结双电层的特点16Fziii电化学势电化学势 2.2 相间电位 若A和B两相间的电位差为零时,两相中其带电粒子i的化学势之差为 ,则当两相间电势差变为 时,由于该粒子在两相间转移所引起的自由能变化为ABiiAB)(0ABiAiBiAiBiBAiezG172.2.1 实物相的电位静电学的电位定义电场力实物相电位定义电场及非库仑力182.2.1 实物相的电位图2.1 将试验电荷自无穷远处移至实物相内部时所作的功2W2W1W(b)(a)1W(c)1W01zeW02zeW021zeWW21WW0ze外部电位内部电位电化学势表面电位19粒子的脱出功粒

6、子的脱出功 当试验电荷从相内移出到相外时,这一过程所涉及的能量变化相当于试验电荷从该相溢出而必须摆脱该相物质之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及越过表面时对表面电势所作的功。 脱出功的数值与实物相及脱出粒子的化学性质有关。最常用到的是电子的脱出功 aiaiaiezW02.2.1 实物相的电位20能量变化能量变化ii-Wizi 0ezi 0ezie0真 空 中 无 穷 远 处 , ,i=0真 空 中 距 表 面 近 处 ,i=0=实 物 相 内 空 穴 中 ,i=0=实 物 相 内 部 ii=21 2.2.2 相间电势差 两相之间出现“相间电位”的原因是界面层中带电粒子或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并形成了双电层。 外

7、部电位差外部电位差,又称“Volta电势差”, 内部电位差内部电位差,又称“Galvani电势差”, 电化学位差电化学位差, (对i粒子而言)iii222.2.2 相间电势差如果两相相互孤立,不存在粒子交换的可能性,则各相的电势只与其荷电状态及所处位置的电势有关。这时可以通过外部对其充、放电或改变其相对位置改变两相之间的电势差(如电容)。如果两相(, )之间可以发生粒子的转移,则当达到时,有 (2.6)对于能在, 两相转移的电子,有 即式(2.7)可以表达成ii00eeee0eee(2.7)(2.8)(2.9)ee232.2.2 相间电势差 由(2.8), 由前面可知 因此,可以得出 即相互接

8、触的两相之间的外部电势差(接触电势差)与两相中电子的脱出功之差相联系。0/eee0eWee0/eWWee(2.11)(2.12)除非, 是同一种金属,否则外电位差和内电位差都不为0, ?V242.2.3 测量相间电势的可能性2.3 测量内部电势差VP 调节电势差计P的读数为 使检流计中无电流通过,则电子在,两相中的转移达到平衡。这时两端相中的电子电化学势应该满足下列关系式:经整理得到VVeee00eVee(2.13)即电势差计电势差计 的读数等于被测两端相的电子电化学势的差的读数等于被测两端相的电子电化学势的差。252.2.3 测量相间电势的可能性 若将 及 代入(2.13)可以得到 两相中电

9、子化学势之差不能直接测量。只有当两测量端相, 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即 ,才有 (2-13*) 这是实验测量实物相中不同点的电势差的理论基础。 如果两测量端相不仅材料相同,而且表面状态相同,则由关系,(2-13*)式可写成 0eee 000eeeVee0)(eee0eeeee VV= )()(=262.2.3 测量相间电势的可能性 被测系统两个端相中的电子电化学势差与系统内部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1111011111/ )(niineneiinneV如果两个端相并非由如果两个端相并非由 材料组成,则必须加上对应于材料组成,则必须加上对应于1/n界面的一项。界面的一项。 272.2.4 电极电势将电位差

10、计接在电池的两个电极之间而直接测得的电势值习惯上称为电池的电动势。设有电极、和溶液组成电池,如图2.7所示。 电池端电压可以看作是 “ I/S”,“ S/II”和“ II/I”三个界面上内部电势差的代数和,也可以看作是外部电势差的代数和SSVSS(2.14)282.2.4 电极电势(a)电化学电池 ; (b)电池电动势的等效电路 ; ( c )测量相对电极电势时的等效电路。IIIIIII电势差计S电势差计IRI电势差计SS(a)(b)( c )292.2.4 电极电势II III II 电 势 差 计S电 势 差 计IRI 电 势 差 计SS(a)eeCu0Cu0Cueeee0CuCuCu/e

11、ee0CuCu/eee0CuCu/eeeCuCuSSESSE30II III II 电 势 差 计S电 势 差 计IRI 电 势 差 计SS2.2.4 电极电势ECuCuSSSS(b)()(E如果SS312.2.4 电极电势 国际电化学会(ISE)为电极电势确定的定义: 若任一电极M与标准氢电极组成无液接界电势的电池,则M电极的电极电势M即为此电池开路时M电极导线的内电势M与标准氢电极导线(与M电极的导线为同一种材料)的内电势SHE 之差,即M M SHE V。 V为此电池的开路电压,其正负号与M电极在此电池中的极性相同。 规定在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 标准氢电极 参比电极322

12、.2.4 电极电势0eVReIeRIIR对IRRSSIIR对常数对SIIR)(SIIR)(对(2.17)(2.16)(2.15)II III II 电 势 差 计S电 势 差 计IRI 电 势 差 计SS(c)332.3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结构的实验方法 研究“电极溶液”界面构造的经典方法n 实验测量界面两侧的剩余电荷q和界面电势 ,并找出q关系;n 提出一定的界面构造模型,并计算其物理参数。 在考虑测量界面剩余电荷的实验方法时,首先要寻找与之有关且能直接测量的界面参数,同时还得选择合适的电极体系,以便测量这些界面参数随电极电势的新变化。 34 2.3.1 理想极化电极理想极化电极 在宽广

13、的范围内实现电极电势的连续改变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能的,通过外电路流向“电极溶液”界面的电荷可能参加两种不同的过程: 在界面上参加电极反应。为了维持相应于一定电极电势下的恒定反应速度,必须由外界不断地 补 充 电 荷 , 即 在 个 电 路 中 引 起 “ 持 续的”Faraday Faraday 电流电流。 参加改变界面构造。这时,为了形成相应于一定电极电势的界面结构只需要一定的有限的电量,与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相似,伴随着电极电势的改变。只在电路中引起“瞬间”的非非FaradayFaraday电流电流,这种电流称为“电容电流”或“充电电流充电电流”。352.3.1 理想极化电极理想极化电极

14、在一定的电势范围内,存在基本符合“理想极化电极”条件的实际电极体系。例如,用纯净的汞与仔细除去了氧和其它氧化还原性杂质的氯化钾溶液组成的电极体系,就是最常使用和研究界面构造的理想极化电极。在这样的汞电极表面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只有 汞有溶解: 及钾的析出 :eClHgClHg2221)(HgKeHgK:在一定的电位范围内可以借助外电源任意改变双电层的带电状况(因而改变界面间的电位差)而不致引起任何电化学反应的电极. 362.3.1 理想极化电极理想极化电极汞的溶解只能在电极电势比0.1伏(相对而于标准氢电极,下同)更正时才能以可察觉的速度进行,钾离子也只有在电极电势比1.6伏更负时才能以可测

15、量的速度在汞电极上形成汞齐。在汞电极上氢析出的超电势相当高,直到1.6伏还不致造成干扰。因此,在0.1伏到1.6伏之间的电势范围内,这一体系具有“理想极化电极”的性质,宜用来研究“电极溶液”界面的电性质。 372.3.2 电毛细曲线电毛细曲线对于汞溶液体系,其界面张力取决于这一界面所处的状态,其中包括表面的荷电状态。构成汞表面剩余电荷的同性带电粒子彼此排斥,力图使界面扩大,致使界面张力降低。若在理想极化条件下将“汞/溶液”界面极化至不同电势,同时测定相应的界面张力。则由其关系可以推测界面剩余电荷密度及由此引起的界面构造的变化。表征-关系的曲线称为“电毛细曲电毛细曲线线”。对于液态金属通常采用毛

16、细管静电计法测定电毛细曲线。毛细管静电计的基本结构见图2.10。38 毛细管内充的汞作为研究电极, 汞电极既作为参比电极也作辅助电极。 实验进行时先将毛细管中的汞弯月面确定在一定的位置(由水平显微镜测量)。当改变电极电势时,通过调节储汞瓶的位置改变汞柱高度h,使倒圆锥形的毛管内汞弯月面的位置保持不变。 界面张力与汞柱高度成正比 用测得的界面张力与对应的电极电势作图得电毛细曲线。 39 “电极溶液” 界面上形成双电层的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界面吸附,在恒温恒压下直接应用 Gibbs方程式 iidd (2.20) 电子的表面吸附量应为 qFqe其偏摩尔电子自由能的变化为 Fddeeeiiddd)()(

17、FdFqdiiqddii (2.21) iq,21)( (2.22) Lippman 公式 若溶液组成不变 40iq,21)(Lippman 公式讨论 0, 0, 0,M0qdd电极表面荷正电,随电位升高,剩余正电荷增加0, 0, 0,M0qdd电极表面荷负电,随电位降低,剩余负电荷增加0, 0M0qdd,界面张力达到最大值0零电荷电位零电荷电位41 不同溶液中汞电极上测得的电毛细曲线如图2.13所示。 曲线在较负电势区基本重合。意味着电极表面带负电时界面结构基本相同。在较正电势区界面结构与阴离子的特性有关。 零电荷电势与所选阴离子有关42离子表面剩余量 ,ijiiqddiid (2.21)

18、43442.3.3 微分电容法微分电容法 对于理想极化电极,可以把“ 电极溶液”界面当作一个不漏电的电容器来处理。若将很小的电量dq引到电极上,则溶液一侧必然出现电量相等的异号离子。 由此引起电极电势的变化为d,则根据电容器的定义,此时界面双电层的微分电容 ddqCd(2.23) 测定微分电容器的电路见图2.14 452.3.3 微分电容法微分电容法 微分电容曲线大致形状如图2.15所示。根据(2.23)式, 任一电极电势()下的表面剩余电荷密度相当于曲线下方斜线标出的面积, 0dCqd(2.24) 常数dCqd462.3.3 微分电容法微分电容法 不同无机盐溶液中测得的微分电容曲线见图2.16。 在电极电势较正的区域内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