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1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2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3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4页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作者: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 王锁国   录入时间:2004-6-13  阅读次数:2702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

2、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一、情境创设缺乏时代气息案例1:年、月、日教学片断(四年级第二学期)上课伊始,教师面带笑容走进教室。师:

3、同学们,今天是老师一个特别的日子,老师非常地高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天,猜一猜今天是老师的什么日子?生: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师:老师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生:X月X日。师: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能告诉大家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思考: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常像上面一样,创设让学生“猜一猜”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年年岁岁皆如此,确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兴致盎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是,如果有学生知道你的生日,老师的这种“善意欺骗”岂不被戳穿了西洋镜,课堂中又如何收场?再者像这样问答式的情境除了使学生兴奋之外,还有什么

4、意义?笔者认为,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重大的事件,例如:以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回放当时的状观场景,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说,这样的情境不仅富有时代气息,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与时俱进,同时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的再现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热情,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情境创设造成学生认知偏差案例2:倒数的认识两种不同导入效果比较(六年级第一学期)教法一:师: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倒着说”。例如,我说:“1、2”,你们就说:“2、1”;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老师爱我们”,

5、生齐说:“我们爱老师:。(学生明白游戏后,师生之间又互相说了几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倒”、“互为”的含义)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成“三分之八”。(师生继续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继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教法二:师: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了十多名同学,(经过十多天的接触,他们和原来的同学有了友谊,相互成为了)生(齐说):朋友师:谁来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互相成为了朋友”。生:“相互成为朋友”的意思是,我是他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朋友!师:日常生活像这样有着

6、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你举一些例子吗?生:例如:“你和我们是师生关系”就是说“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师: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在数学中也有我们已经学过一些,你们还记得吗?生:(一边比划,一边叙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直线1是直线2的垂线,直线2也是直线1的垂线。生:8÷4=2,8的4的倍数,4是8的约数,这里倍数和约数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数学中具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一个知识(出示一组互为倒数的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探求倒数的求法)听完这两节课后,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对两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问题1:你怎样理解“3/8和8/3是互为倒

7、数的”?问题2:在1、1.2、 4/7  、5/6  、2.1和 7/4  中,_和_是互为倒数,_和_也是互为倒数。    对于问题1:在第一种教法的班级中约有40%的学生无从回答,能够完整说出 “ 3/8和8/3 互为倒数,就是3/8的倒数是8/3,8/3 的倒数是3/8。”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在第二班级中,仅有少数学生需在老师的提示下作出完整回答。附:问题2两种不同教法调查结果对比班   级 导入法 人 数 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错误人数 错误率&#

8、160;错误人数 错误率 六年级一班 第一种 56 18 32.1% 12 21.4% 六年级二班 第二种 54 9 16.7% 4 7.4% 思考:    “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是倒数概念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认知中的难点所在。上面的两个导入片段中,教师都创设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而在教法二中,教

9、师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互为朋友”、“师生关系”等创设情境,抓住了“互为倒数”这一概念的关键,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从感性上初步理解了“互为”的含义,为学生准确理解倒数的意义作了铺垫。事实上在六年级一班,当学生无法理解“3/8和8/3是互为倒数”的时候,他们借助“互为朋友”便能很快说出其含义。 三、情境创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3:认识乘法教学片断(一年级第二学期)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

10、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啄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果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忆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民门前却没有路。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思考: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

11、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    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只需通过寥寥数语概括出情境图中的美景,然后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动物?小白兔是几只一群的?鸡呢?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展开新知教学。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又接活了学

12、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四、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案例4: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五年级第二学期)师:已知每个“”是整个图形的1/8,发挥你的想象,把整个图形画出来。(学生画出的图形有长方形、“土”字形、“山”字形、“h”形等等)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8个“”画出了这么多的图形。请你选出其中的5个涂上颜色。想一想,涂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当学生完成教师的任务,师生交流之后,已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至此,笔者误认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呢!)这时候教师又出示了一幅情境图(略)。师:一辆汽车从车站开出,在到终点的途中经过加油站,

13、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图所示。根据上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生: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交流,重点交流分数加减,揭示课题并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这时一节课已过去了35分钟,教师只得匆匆收场。)思考:教师用三十几分钟的时间,创设了两个情境,其目的是为了什么,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五年级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铺垫。教学中教师只需借助直观的图形,唤起学生的回忆,构建知识结构,引导总结法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笔者近两年在随堂听课中,发现的“情景创设”的一些问题和引发的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