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安全生产技术考前辅导_第1页
5安全生产技术考前辅导_第2页
5安全生产技术考前辅导_第3页
5安全生产技术考前辅导_第4页
5安全生产技术考前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大纲要求l 运用职业危害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和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特点l 生产性粉尘、毒物的危害中应注意掌握。本章技术在本章主要涉及的物理因素危害技术,在考题中所占分值较多,是全书的重点,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相应的考题。知识点2012年2011年2010年多选单选多选多选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2342生产型粉尘危害技术335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32332物理因素危害技术4522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1.

2、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2. 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物质,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和管道应采取密闭措施,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措施;设臵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采取密闭;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臵事故通风装臵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装臵。5可能或产生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

3、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臵冲洗喷淋、应急通道。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声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布臵。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对厂房的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2将高噪声声、消声、减振等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措施。3设臵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二)防振动作业场所工艺、新振动危害的企业应采用新技术、新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应首先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

4、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距离防护、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安装地址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等保持一定的距离。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效益;新建电力设,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采取有效的、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的应设计反射性或吸收性措施。4企

5、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二)防电离辐射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电离辐射的防护,也的防护措施。辐射剂量的和相应第一节职业危害基本原则和要求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作业场所高温作业的企业,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水蒸气、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要求。作业方式等。使WBGT指数符合相关标准的2013:为解决加热炉高温作业环境对健l康的影响,先采取的措施是(

6、)。A、调整作息时间,由白班作业改为夜班作业 B、改进加热炉隔热材料,降低作业环境温度C、加装降温风扇,加强现场通风llllllD、配备防护用品,:B高温补贴:作业场所高温作业的企业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参见P243l 2011:高温作业容易造成作业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下列不属于高温作业场所防护的措施是()。A增加设施B露天作业时C减少工作时间草帽等防护用品D为员工准备淡盐水和降温饮料:A,个人认为是全部正确:安全生产技术第243页ll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

7、来源和分类1、来源l 固体物质的机械、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l 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破碎;。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l 耐火材料、水泥、l 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燃烧所产生的烟尘。等工业中原料的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全l 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2、分类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分l 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硅石、煤、石棉等)、金属性粉尘(铁、锡、铝等)、人工无机粉尘(水泥、砂等)。l 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棉、麻、木材面粉等)、动物性粉尘(皮毛、丝、骨粉等)、人工的有机、树脂、。l 混合性粉尘: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两种

8、以上的粉尘混合。2013:石英砂企业生产过程破碎、l粉碎、筛分和分装等生产环节,其工作场所的粉尘主要是( A、无机性粉尘B、混合性粉尘C、有机性粉尘D、植物性粉尘:A)。llllll:无机性粉尘P244矿物性粉尘。参见2012:生产性粉尘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l粉尘和混合性粉尘。水泥、砂属于( )性粉尘。A.无机B.有机C.D.正确P244llllll:A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技术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粉尘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危、致l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化学性质不同致化、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化作用。分散度:表示粉尘颗粒大小,与粉尘在空气中以浮游状态的持

9、续时l间有密切。直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危害性最大。溶解度与比重:主要呈化学毒性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大其危害性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大其危害性减小。l形状与硬度:坚硬并外观不规则、损伤。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粘膜机械l荷电性: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集。l性:高分散度的煤、面粉、铝等粉尘具有性。l2012:粉尘溶解度的大小与对危害程度l的,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 )。A.减弱llllllB.增强C.消失D.不变正确P245:A2013: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

10、对l危害作用机理也不一样,主要有致化、的和致敏等作用。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对危害主要的()。A、致B、C、化作用作用作用llllllD、致敏作用:A:粉尘对可有致化、致敏等化作用。参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见P244l 2011:粉尘对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下列关于粉尘危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同一粉尘浓度越高对B. 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对的危害越重危害不大C具有化学毒副作用的粉尘,溶解度越大危害作用越强D同一粉尘直径越小对:B的危害越重ll:安全生产技术第244页l 2011:粉尘对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易于到达呼吸深部的粉尘颗粒直径一般小于( A5B

11、50 C100 D150:A:P245)m。ll2011: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l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性等。下列对粉尘理化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A在通风粉尘设计中,应该考虑密度因素B选择除尘C粉尘具有应该考虑粉尘的荷电性性的主要理化特点是其高分散度D溶解度是导致粉尘:D的主要因素ll:P245。高分散性的粉尘具有性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技术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l 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工艺过程,实现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生产。ll 湿式作业:如水磨石英、水力清砂、湿法拌料等。l 密闭、抽风、除尘:在实现机械化

12、生产的条件下,才能奏效。该系统可分为密闭除尘器等几个部分。、吸尘罩、通风管、防护和个人卫生:当防、降尘的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标准规定限度时,应佩戴防尘护具。l 综合防尘:革、水、密、风、护、管、教、查。l2013: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预l防尘肺的根本措施,对于石材企业,在切削石材环节,最有效的措施是()。A、抽风B、湿式作业C、密闭D、佩戴防尘:Bllllll: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首先是通过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其次是湿式作业;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标准水平以下时

13、,应佩戴防尘护具。参见P2452012: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l害是预防尘肺的根本措施,下列工程措施中,不 属于粉尘治理措施的是 ( )A.密闭B.排风C.除尘D.催化燃烧llllll正确:DP245。粉尘治理措施:密闭、抽风、除尘,工艺过程,湿式作业,防护2011:职业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工l程技术措施、防护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等。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是()。A. 采用高性能除尘器B. 佩戴防护C采用抽风作业D采用自动化生产工艺:D:安全生产技术第245页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中采用工程技术措施 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lll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一

14、、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1、来源形态生产性毒物可在原料、辅助材料、中间、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废渣中2、毒物形态,也可以是加热分解的产物。l 气体: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如一氧化碳、甲烷、氯、溴、氟等。l 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苯蒸气等。l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l 烟:直径小于0.1微米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l 粉尘: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为0.110微米。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l 3、生产性毒

15、物的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4、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炉、塔、釜、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下限的10%;下限的30%;2)空气中性粉尘的浓度达到或超过3) 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4)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5) 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浓度的环境条件。2013:生产性有害物质以多种形态于

16、生产l环境中,对危害各异。下列生产性有害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性毒物只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B、粉尘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直径大多数为1020umC、烟是直径大于0.1u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llllD、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性环境中:D于生产ll: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粉尘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um; 烟是直径小于0.1u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参见P2462012: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l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 分解的产

17、物。下列生产性毒物中,由烟尘产生的 是( )A.氯、溴、氨llllllB.一氧化碳、甲烷C.水银、苯D.氧化锌、氧化镉正确:DP246。炼铜产生氧化锌,熔镉产生氧化镉,电焊产生电焊烟尘2011: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l料、中间、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一般情况下其进入是( )。A消化道B呼吸道C眼睛D皮肤:B的主要途径ll:安全生产技术第246页。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以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二、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危害的首选办法。1、密闭、通风排毒系统或

18、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臵和通风机。注意:l 整个系统必须注意安全、防火、防爆l 注意气体的回收利用,防止二次污染。2、局部排气罩。利用排气罩,实现就地密闭、就地排除、就地净化。l 密闭罩:在工艺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毒源密闭起来,通过通风管将毒气吸出,送往净化装臵。l 开:按结构形式,有上口吸罩、侧吸罩和下吸罩。l 通风橱:是密闭罩与侧吸罩相结合的排气罩。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3、排出气体的净化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准则。(1)确定净化的原则l 设计前,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毒性等理化指标。l 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l 净化的工

19、艺特性必须与有害物质的特性相一致。l 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2)净化洗涤法:吸收法,通过适当比例的液体吸收剂处理混合气体。净化CO、SO2、NOx、HF、SiF4、HCL、NH2、Hg蒸气、酸雾、沥青烟及有机 蒸气。吸附法:有害气体与多孔性固体(吸附剂)接触,使其附着在固体 表面上。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可回收和利用。苯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等有机蒸气的气体净化与回收工程。袋滤法:粉尘通过滤介质受阻,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主要适用于工业气体的除尘净化,如金属氧化物(Fe2O3等)为代表的烟气净化 静电法:使粉尘粒子带电后将其吸附。以静电除尘器为代表。燃烧法:适用于

20、有害气体中含有可燃成分的条件。净化沥青烟、炼油厂尾气等;催化燃烧法主要用于净化机电、轻工行业产生的苯、醇、酯、醚、醛、酮、烷和酚类等有机蒸气。lllll4、防护2013:防尘防毒工作对用人保护工作场l所劳动者职业健康。就防毒工作而言,用人A、防毒通风先采取的措施是(措施)。llllllB、使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C、高效的防护措施D、生产工人轮班操作:B: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参见P247l 2013:局部排气罩是对气体实施,防止毒物扩散的技术装臵。按其构造分为3种类型。这3种类型是()。l A、开l

21、B、开l C、开、密闭罩、通风橱、通风橱、侧吸罩、密闭罩,风扇l D、侧吸罩、通风罩、上吸罩:A:参见llP2472013多选:生产性毒物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的l重要准则,而净化是无害化排放的主要。生产性毒物中有害气体净化的A、洗涤法B、吸附法C、袋滤法主要有()。lllllllD、法E、燃烧法:A、B、C、E:有害气体净化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高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参见P2472012: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l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 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下列说法中,符合有害气体净化技术原则的是()。A.确定隐患排查和治理

22、方案llB.净化一致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C.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预防为主D.搞好安全培训教育,提高自保能力llll正确P247:B2012多选: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密闭l一通风排毒系统、局部排气罩、排出气体的净化。下列中,用于排出气体净化的有 ( )A.洗涤法B.吸附法C.袋滤法D.辐射法E.静电法lllllll正确P247:A,B,C,E2011: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l物危害的主要途径。密闭通风排毒系统是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措施,该系统是由()组成。A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臵和通风机B密闭罩、通风管、监测和通风机C密闭罩、监测、通风机和防毒D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

23、臵和防腐服装:All:安全生产技术第244页。密闭通风排毒系统有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臵和通风机。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技术三、密闭空间作业管理l 对于密闭空间作业有两种形式的管理规定: 1)无需准入密闭空间;2)需要准入密闭空间(简称准入密闭空间)。l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实施安全作业准入。用人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主要有:l 明确及职责;l 在密闭空间外设臵警示标识l 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l 提供安全防护设施、用品及l 提供应急救援保障仪器2013: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应由用人实施l安全作业准入,用人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

24、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下列措施中,属于开始进入密闭空间作业的技术措施是()。A、在密闭空间的外部设臵警示装臵B、提供有关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lllC、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密闭空间的劳动者进入D、对密闭空间内的气体检测符合安全条件后再进行进入:Dlll:参见P2492012:需要办理安全的密闭空间作业,l应采取安全措施消除或减少密闭空间的职业危害 以满足安全作业条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密闭空间外设臵标志B. 在作业前,评估密闭空间可能C.提供应急救援保障D.安全生产责任人必须与作业空间作业llll的职业危害一起进入密闭正确P249:Dll2011: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受限,l自然通

25、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性作业的有限空间。下列各组场所中,均属于密闭空间的是()。A炉、塔、釜、罐、储藏室B沟、坑、井、池、锅炉房C炉、塔、沟、坑、配电间D釜、罐、井、池、仪表间:A:安全生产技术第246页lll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性作业的有限空间。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仓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一、噪声1、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有3类:l 空气动力噪声:由脉动和气体排放发出

26、的噪声,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汽轮机等。l 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旋转不平衡等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如机床、电锯等发出的噪声。l 电磁性噪声:磁场脉冲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大型电、变压器、发电机等产生的噪声。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2、噪声对的危害常时间接触噪声可导致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噪声聋);对非听觉系统(神经、心泌、生殖及消化系统)的影响。、内分3、噪声的措施l 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形改为成形。为防止振动,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l 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l 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等。

27、2013:在生产中,由于机械转动、气体排放、工业l撞击与磨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属技术噪声危害的是()。A、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B、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的C、加强个人防护和和健康监护llllllD、明确噪声作业场所:D,劳动者和监督的职责:生产性噪声的3项措施: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的;加强个人防护和和健康监护。参见P2492012:在生产中,由于机械转动、空气排放、l工具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生产性噪声产生的措施不包括()。A.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llllllB.击成型改为成型C.为减小振动,使用隔绝物D

28、.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正确P250:D2011者:机械厂房内的噪声很大,很容易对作业l造成损害。为降低噪声危害,企业先选用的措施是( )。A降低噪声源B高低区分隔C工人轮岗制D设臵隔音室:A:安全生产技术第250页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2. 消除或减少噪声;3. 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llllll 2011:噪声的有很多种。常用的声学处理有吸声、隔声、隔振、阻尼等,下列关于噪声处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采用B. 采用棉等是吸声法板和微孔板是隔声法C采用橡皮和软木是隔振法D增厚振动体上的涂层是阻尼法:B:安全生产技术第250页lll 1.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为防止振动,

29、使用隔绝物质,如用橡皮、软木和砂石等隔绝噪声;l 2.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阻尼。,如吸声、隔声、隔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二、振动1、产生振动的机械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打夯机等。2、振动对的危害较为常见的是手臂振动引起的职业病,主要下几类生产作业中:l 锤打工具:空气锤、凿岩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等。l 手持电动工具:电钻、钻孔机、喷砂机等。l 固定轮转工具:砂轮机、电锯、球磨机等。l 交通与农业机械:拖拉机、脱粒机等。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3、振动的振动源:措施l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措施。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l采用或

30、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l 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l 加强防护和健康监护。2013: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产生l的振动可对健康产生危害。列入我国职业病的是()。A、腿部振动病B、手臂振动病C、全身振动病D、双手振动病:Dllllll:材P250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参见教2012: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l明显和严重,已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下列作业中,不属于产生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是()A. 操作手持电动工具B. 使用砂轮机llllllC.锅炉、D.驾驶交通容器运行操作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正确P250:C2011:对振动的,一些部件的连接方式采用焊接l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

31、此工艺的目的在于()。A振动源B降低振动频率C作业环境D减振: D:安全生产技术第250页llll振动的措施:1振动源。应在设计、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无害水平。2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l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3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ll4作业环境,加强防护及健康监护。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三、辐射交替变化并且以一定速度在空间电磁辐射或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称为电磁辐射分为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射线。1) 电离辐射:能量大于或等于12eV,如射线、射线、X射线等。2

32、) 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eV,如射频辐射、红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激光等。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三、辐射1、非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l 射频辐射:称为无线电波,按波长和频率可分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三个波段。射频辐射导致人体组织可逆性。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防护措施:对于高频电磁场,采取场源、距离防护等措施;对于微波辐射,采取l 红外线:加热金属、熔融辐射源,炼钢工、铸造工、个人防护等措施。及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熔吹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对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防护措施:重点保护眼睛,戴过滤红外线的防护镜。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l 紫外线:物体温度达120

33、0以上的辐射电磁波中可出现紫外线,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太阳光等。可引起皮肤和眼睛损伤。引起皮炎、电光性眼炎、太阳光眼炎或雪盲。防护措施:品。,增大人与辐射源的距离,佩戴防护用l 激光:人工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出激光。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用于打孔、切割、热处理等。激光 能烧伤皮肤。l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和热处理等,育种、杀虫。防护措施:激光器应有安全设施(防光密闭罩)、工作室围护应使用吸光材料,人不能眼看光。、个人防护等。l 非电离辐射的与防护:减少、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技术2、电离辐射的来源与防护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其中、等带电粒子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称为直接电离辐射;光子、非带电粒子,不能直接使物质电离,称为非直接电离辐射。防护措施:外照射防护内照射防护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防护;有围封、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l 2013:电磁辐射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由于其频率、波长不同,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也不同。下列工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